<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福园</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卞学泗</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p> <h3><font color="#010101"> 清晨,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流津河面上白雾腾腾,河两岸各家商铺的油灯,在薄雾笼罩中忽隐忽现。早起的人们匆匆走过流津桥,氤氲缭绕,上下翻飞,似月宫嫦娥,翩翩起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流津河西岸的全福园,小楼上、下的灯光,透过缕花木格上的窗纸,小楼前瓦卷长廊的雨檐上,悬挂着一排红色的灯笼,将晨雾染成了橘红色,开启了全福园茶馆新的一天。走进全福园茶馆,只见点心蒸笼上热气腾腾,炸油条的热锅上弥漫着油香,下面铁锅边的竹匾里,整齐摆放着一撮撮切面、馄饨。几个赶早的客人,在堂口的八仙桌旁,享用着美味的早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日出从镇东边升起,依偎在古魁楼的后面,半遮着脸,灿烂的彩霞吹淡了流津云雾。流津桥畔的二桥口顿时热闹了起来。文人们一袭绫罗长衫,一手拿着旱烟枪,一手捧着紫砂壶,悠闲地踱着八仙步,三五结群地向全福园缓缓走来。“公子早!”、“大太爷好!”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先生,楼上请唻!”全福园的伙计们忙不停地招呼着。镇上的商户老板引领着客户汇聚全福园,一边喝茶,一边洽谈生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全福园的早点,花色品种齐全:三鲜馄饨刀切面,插酥烧饼脆油条,翡翠烧卖烫干丝,包子蒸饺红糖糕。一壶碧螺春,从早品到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吃早茶的客人渐渐散去,一拨拨酒客来到茶馆:“姜老板,辛苦了!帮我们几个弄点下酒菜。”姜老板手中忙着配菜,面带笑答:“客官,今天想吃什么菜?”客人看了看案板:“卤煮肝肠、焖油豆腐、糖醋排骨、三元结缔,外带一个香菇炒青菜,茼蒿皮子汤。”“好嘞!”。伙计们赶往楼上,好生招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姜玉清自幼承家传,做得一手好菜,很受食客夸赞。他创办的全福园茶馆,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小镇上的亲朋好友相聚,或是来客招待,总要到全福园饱餐一顿,食后无人不夸好。姜玉清的长子姜天庆继承了其父手艺和产业,将全福园开得红红火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亲在柘垛饮食店当会计,暑假期间我搭乘供销社的进货木船,去柘垛过个暑假。刚踏进饮食店大门,一眼就见到了姜天庆大大(伯伯)。姜大大一付弥陀佛笑脸,让人感觉温柔、和蔼,他喜欢剃着光头,大人们都叫他“姜大和尚”。姜大大每天从早忙到晚,早晨起床后,就忙着做点心、打烧饼,中午站锅炒菜,晚上还要卖熏烧。那天我到柘垛时,已是黄昏时分,姜大大即刻从炉膛中掏出一只热乎乎的插酥烧饼,拿起一块熏烧肉,切成薄片夹入烧饼。姜大大做的烧饼和熏烧,都很好吃,我大口大口噬食起来,不一会儿就吃得精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对我说:“姜大大是很能干的人,周围乡亲家里办大小事,都要请你姜大大去做厨师呢。他可以做出百十来道好吃的菜来,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他做的包子点心,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解放前他们家开的全福园茶馆,在三垛镇名气大得很,每天都生意兴隆。”我点着头,不由生出许多敬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的光明路、三垛邮政局斜对面,坐落着一家名曰“古镇福园烧饼”的店铺,店的主人名叫姜传华。烧饼炉旁的墙壁上,挂着“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式糕点制作技艺(三垛方酥制作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出于对家乡古镇文化兴趣的爱好,我不由走进店铺,与店主人攀谈起来。</font></h3> 姜传华还真善谈,我刚刚抛出话题,他便娓娓道来:“我的祖父姜玉清,民国时期就开办了‘全福园’茶馆,我是姜玉清的孙子,我可是姜家的正宗传人。” <br> 我不禁有些诧异,便问道:“人称‘姜大和尚’的姜天庆是你的大大?”“是的,他是我父亲的大哥。”他嘴上说着,手上做起了油炸馓子:“我的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在全家下放的时期,父亲带着我们全家落户司徒大队。司徒村庄蛮大的,居住着不少村民。” “父亲到农村后,重又抄起了旧业,在司徒开了一家烧饼油条店。他做的烧饼在司徒方圆四周很是吃香,买的人也比较多。”<br> “我的堂兄,即姜天庆的大儿子后来也下放到司徒村。他也继承了祖辈的手艺,烧得一手好菜。他在司徒方圆一转当厨师,四乡百姓都夸他烧的菜好吃。他除了能做出上百种佳肴,最拿手的特色菜就是清炒泥鳅片。我曾经吃过他的清炒泥鳅片,鲜嫩、爽滑、清口,味道极佳。”<br> “我十八岁时,就跟在父亲后面学做面点,打烧饼,炸油条、馓子,做方酥、淡方酥,样样都学了一点。后来我回到了三垛镇,夫妻俩在三垛镇老二街浴室的东边,开了一家烧饼店。”<br> “我所做的插酥烧饼、油条等面点,适合居民的口味,生意日渐红火。后来老镇改造,店铺迁移到光明路闹市区。我们夫妻俩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晚,上午做烧饼油条,下午炸馓子、做淡方酥,傍晚还要做大方酥。” <h3><font color="#010101"> 我随口问道:“大方酥可是三垛的特产,你是怎样学会的呢?”</font></h3> 姜传华显得有些得意地说道:“大方酥可是我们姜家祖辈悉心制作的点心,本家长辈姜庆洪制作的方酥,方圆扬名,曾获得地方特产的称号。”<br> “过去的全福园,早晨供应早饭点心,中午办酒席,下午开书场。到了下午,伙计们将全福园的二楼十来张餐桌清洁干净,每张桌子上放一盘瓜子、花生,沏上一壶好茶。听书的客人,黄昏时刻都要‘吃晚茶’,点上几道点心,比如方酥、油饺、素大肠等。我的祖父和大大在前一天晚上都要做些方酥,次日凌晨起炉。”<br> “那时有专门说书的先生在江湖上游走,祖父定时邀请某位说书先生,一本书说完一般需要二三十天,这本书说完,换一位先生说另外一本书。书场每天总有六七十位听书客,茶水、点心也卖的不少。”<br> “时常有客人买几方大方酥回家,也有不少人买些方酥作为礼品送客,此时就要在方酥的上下垫上油灰纸,顶部覆盖方形大红纸,盖上‘全福园’戳记,然后用细麻绳扎牢。” <h3><font color="#010101"> 姜传华说着,顺手从密封的塑料袋中拿出一只方酥:“请你尝尝,这是我做的方酥。”我接过方酥,仔细地看了一下,其外表的形和色,倒有几分象小时候看到的方酥:“传华兄弟,这方酥的外形,四方形、中间鼓、芝麻黄、手磕脆、底不糊、无油渍,颇有几分传统的样子。但你不要见气,过去的方酥是四连一方,且四周光滑,叩开后即可闻到浓浓的陈皮等果香的味道,你在这方面还需加强哟。”</font></h3> 姜传华点着头:“你说的极是,我在细节方面还是要努力加强的。但是我所做的方酥,都是按照祖传的工艺,每天傍晚将方酥的饼坯贴进烧饼炉,焖火慢炕,第二天凌晨出炉。”<br> “方酥是三垛的特产,因其工艺复杂、收益不高,现在已经没有几家在做了。2014年三垛镇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过察访、论证,上报扬州市文化广电部门。2017年元月向我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垛方酥制作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