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一场美丽的修行

胡杨

<h1><b>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b></h1> <h3>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的燥热伴随鸣蝉远去,秋日的清凉和着微雨而来之时,我有幸加入了第三期滨州市“三名”培训工程学习团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b></h1> <h3>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教育是百年大计,更应该明确育人方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关系到学生的一生,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第一天的学习中,郑金洲教授把高屋建瓴的培养目标化作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董蓓菲教授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小组学习实操演练让大家明白了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h3> <h3>董蓓菲教授“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h3> <h3>郑金洲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又春风化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读写中成长 在科研中提升</b></h1> <h3>  新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再充当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也不能局限在以往的课本的圈子里,进行狭隘的教学,而是需要开阔我们的眼界,深入学科教学的思考,也就是说,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是我们目前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呢?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李金钊老师一一道来。</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题即是课题</h3></font></h3> <h3>  你的眼里蓄满绿意,你的课堂才能春风十里。徐飞老师以个人的成长和读书写作为例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内容的选择及方法,引起了在现场的我们的强烈共鸣。当得知徐飞老师介绍到玖玖雅集读书会,看到我的老朋友沈丽新老师也在其中时,我更加坚定了对读书的热爱,对名师的追随。</h3> <h3>  培训第三天,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长江学者李政涛老师娓娓道来“名师的思维品质”,大家风范,全场屏息!李老师本身就是名师思维品质的一面镜子。学习路上,永无止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边讲一边用单手打字的李老师做课件的方式独树一帜</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惠民名师团队学习间隙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参观</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h1> <h3> 9月24日</h3><h3> 今天是我们跟岗研修的第一天,一走进青浦区崧淀中学,我禁不住被这个学校美丽的景致所感染。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关景双院长走进了“三实践两反思主题式教研”。前面三天的报告,老师们感觉收获满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读书,思考,各种理念和方法让老师们踌躇满志。然而,真正回到课堂上,我才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上午跟着关院长和蔡老师经历了一次三实践两反思的主题课例研修过程,下午又观摩了师之蕴工作室的老师们为我们呈现了一次文言散文的课例研修过程,让我感受到,要想在课堂上得到成长,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和思考是不够的。精细化教研,精细化观课评课,能让我们更加明确问题,明确方向。反观我们之前的学科组常规教研,有时候确实有些低效或流于形式了。在崧淀中学的师之蕴工作室,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方向和力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9月25日</h3><h3> 从昨天的懵懂,到今天的明了,“三实践两反思主题课例研修”揭开朦胧的面纱,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关院长一上午的精彩报告,到下午的小学语文学科组集体研修范例,越来越感受到主题课例式研修带给我的感动。教研组的老师都是非常年轻且刚入职不久的新老师,在关院长的带领下她们的成长速度足以令人震撼!原因是什么?我想,一是坚持,关院长对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引领。二是集体的力量,我们都在学科组集体备课,但到底怎么备,怎么磨课?“三实践两反思”、分纬度观察评价课堂,观课上课任务目标具体化,为我们指出了方向。三是“主题”铺就的捷径。关老师用不同的主题研修,带领大家梳理不同主题的范例,为教师专业成长铺就了一条捷径。</h3><h3>‌ </h3> <h3> 9月28日</h3><h3> 五天的跟岗研修,我们在关院长的带领下深入了青浦各个学校师之蕴工作室的课堂。于是我们了解到了一种专业成长助推器——“三实践两反思主题课例教学”。在每天的课例研讨中,无论是崧淀中学、博文学校,还是美丽的朱家角中学,年轻的老师们成长中的那种踏踏其实,那种蓬勃向上的劲头都深深感染了我。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找到了方向。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学校的年轻教师,沉下去,做中学,从扎实每一次集体备课和研讨做起,用三名带给我们的力量,努力向上。</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