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陈芳芳名师工作室的号召下,工作室成员分工合作,共同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大名早是如雷贯耳,奈何千头万绪的工作让我时常难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前辈们的优秀著作。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也终于翻开了这本对所有教师都收益终生的良册。本次主题为《引导、阅读、动手、思考》,我将带大家共同品读第26至30章。 大同市第二中学校 辛宇 <p>《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br>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一生短暂,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p> 目录速览 佳句摘录 第26章 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第27章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发源地。 第28章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几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第29章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齡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提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一一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第30章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读书感悟 1.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引导。不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慨,还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美,这些用来形容教师的语句,大部分看到的教师的辛勤付出,但在我看来没有春蚕吐丝,哪来华丽绸缎,没有蜡炬点灯,何来点点光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付出者,更是在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引导者。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孩子们来说,初中历史无疑是陌生的,他们没有接触过这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学什么,怎么学,每一个知识点怎么理解,怎么运用,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再往大的方向谈,孩子们进入学校,不光是来学知识,更是来学做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面对事件发生应当如何处理,这其中没有哪一个环节不需要教师的引导。<br>2.书籍是人类良好的朋友,而阅读更是使人终生受益。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生要做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是应当终生牢记。就学生的阅读而言,就我的了解,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能说所有的孩子都没有阅读的习惯,但在我所带的班级里,能做到腾出时间来阅读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孩子们课业压力很大,每一门科目对孩子们都有很高的要求,周末也时常充斥着补课和各种兴趣班,阅读虽重要,但离孩子们却是极为遥远的事情。但说道阅读,对于我们历史科目,却又是极为容易实现的一件事情。最方便易得的材料便是--------课本。每当学习新的内容时,我总是会要求学生运用导学案去阅读课本,通过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新知”环节,能对课本有一定了解,同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便是初步的阅读。在课后,特别是在考试前,我时常会提示和要求学生,仔细看书,阅读书上的每一个字,从课前导读到知识拓展,从大字到小字,不落下每一个字的认真看。相信学习过后的再次阅读,定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若是遇见了他感兴趣或是没弄懂的问题,他接着进一步查找资料或是来问老师,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说道阅读,平时是很难要求的,因此在寒暑假的时候,我们会留一项“收集历史故事”或是“收集人物事迹”并限定字数的作业,这项任务既锻炼了学生们收集整理的能力,也对孩子们归纳概括、阅读思考大有裨益,虽说这项作业学生们的完成情况并不良好,但这其中总有有心的、上进的孩子,看着他们认真完成作业,我也甚是欣慰。<br>3.历史教学要积极的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当在书中介绍到“用劳动的爱好教育学生”时,我很是困惑,历史学科,如何让学生劳动?想到崔艳培老师那节精彩的公开课-----《盛唐气象》,给了我启发。劳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的、坚持不懈的去思考。崔老师在授课时,让学生们通过语言描述,图画描绘等多种方式展现他们眼中的盛唐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讲七年上册第一课的时候留了这么一个作业,让学生们大胆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并进行描述,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的例证。而想要让学生动手,那就离不来学习情境的创设,在历史情境之中,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我觉得刘月英老师在讲授《明朝的灭亡》一课时,就做的很好。问题只有深入浅出的进行设置,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心甘情愿的去思考。<br>4.历史规律要去广阔的历史资料中去探寻。第30章“谈谈直观性问题”,起初还很是困惑,什么是直观性?为什么要谈直观性这个问题?在仔细阅读过后,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历史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的史料教学么?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文字形式的,图片视频形式的,遗迹遗物形式的,带领着学生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道理与规律,真正实现对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概括。<br>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动手尝试,锻炼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提高历史的阅读和观察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进而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几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历史课堂。<br> 互动交流 你在读完《给教师的建议》第26到30章后,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参与,让我们一起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