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半庙

大学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卞学泗</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  古时三垛镇,镇内有四景,谓之:魁楼朝旭、丰乐晚霞、流津雾市、东壁腾辉。三垛镇之繁荣依稀可见一番。三垛镇的古老,除了集镇的历史悠久,还有深沉的文化积淀,更有“九桥十三个半庙”的传说。拱形的石桥、静静的流水、河流岸边木格花窗的人家,流传着好多好多的故事,描绘着一幅又一幅水乡古镇的美丽画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垛古镇,河流纵横。南北向的三阳河、东西向的北澄子河交汇于此,前河、流津河(夹河)、后河呈工字形,将古镇分割为河南、河东、河西三个大墩。境内的九座主要桥梁连接着三个大墩。前河有三座桥,从东到西分别为:聚宝桥、飞虹桥、三元桥;流津河上横跨四座桥,从南向北依次为:头桥、流津桥(也称二桥)、三桥、四桥;后河建有两座桥,光福寺桥、文昌宫桥。这九座桥梁将三垛全镇连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集镇体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镇的人们依商生活,正所谓“无人不经商,无房不开店”。商业的繁荣蕴育了一批文人墨客,也成就了各行各业。人们为了长葆繁荣、祈福平安,建庙宇、拜神佛,大大小小十三座半寺庙散落镇中。这些寺庙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以东二街都天庙为中心,最东边的是关帝庙,向西分别是:大王庙、都天庙、报恩寺、万寿庵;第二个集中点以光福寺为中心,周围有:光福寺、宁王庙、城隍庙、文昌宫;第三个分布点位于河南,有蝗蝻庙、真武庙、斗坛;还有一座火星庙位于丰乐街的最西端。这里只是说到了十三个庙,那半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为神奇的就数这个半庙了。我家住在镇的西头,小时候社会上到处破除四旧,从来没听说过有关寺庙的故事。最近对古镇的往事有了一些兴趣,常常邀约幼时的朋友在一起,谈及古镇趣闻。与住在镇东头的同学和朋友谈及三垛古庙的话题时,他们都说到了半庙的故事,倒使我倍觉新奇。“都说你是个老三垛呢,半庙都不知道啊?这不,我们东头都传得沸沸扬扬的呢。”当我问及这半庙的地点和来源时,大伙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在豆腐店桥洞中有一座小佛像,外乡人来三垛时,坐在船上就能看到桥洞中的坐佛双手合十在祈祷,祈求佛的光辉普照水乡;有人说豆腐店与飞虹桥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座佛像砖雕,远远看去犹如一座小庙;还有人说,在前河路光福寺巷西侧,两座古民居之间,相隔四尺多的两墙中间,有一个大的照壁,照壁上有龙王菩萨的砖雕,每到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四方民众都要前来烧香拜佛,祈祷龙王爷保佑,遏制水患,保一方平安。因大多数人赞同后一种说法,我也就基本相信了,自认为有些道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在一位本家长辈和几位朋友的陪同下,寻觅半庙的踪迹。从丰乐街光福寺巷向南,折转向西四、五十米,见到了两座不相连的旧民居。右边房屋的东山墙明显突在前面,左面房屋的西山墙向后退宿了一些。尽管两家房东都将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但是毛糙的墙壁上,仍可见到原有大半高的其它建筑搭接的痕迹。一位朋友告诉我,这里就是原来的照壁,有一米六七左右的高度,他小时候曾经顽皮地攀爬过呢。本家长辈指指照壁的前方说:“过去,这里就是百姓烧香拜龙王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镇的凌晨,一轮旭日冉冉从北澄子河的水平面上缓缓升起,火红的朝霞与魁楼的背影铺洒在古镇的大地上,东柴嘴的河面被彩霞印染得五光十色,波光粼粼。一条条木船从东柴嘴鱼贯而入,一片片白帆点缀着七彩的前河,好一派水乡美景!</font></h3> 这些船儿都是从东北乡赶往流津雾市的乡民,船老大奋力划着双桨,匆匆向二桥口驶去。船儿未到光福寺大码头,人们就远远地看到,在“小龙王庙”的前面,聚集了不少人。<br>  照壁前的人们,不断地上着香,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香火浓烟袅袅,裹挟着晨雾的氤氲。头一次见到此景的人,不免有些纳闷。划船的老大就会告诉他们,这可是三垛的一怪哟:“照壁龙王拜,石犼满街摆。”看客摇摇头:“这照壁上只有砖雕的龙王,庙也不像庙,真是奇怪!”船老大蛮会调侃:“姑且就叫做‘半庙’吧。” <h3><font color="#010101">  也许,这就是关于半庙的传说,一个披着朦胧色彩的故事。</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