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面

风行水上

<h3>老区有条三马路,我们私下说。</h3><h3><br></h3><h3>象个非常的非字,铜川老区的地形就这样,中间一条漆水河,东西两岸各有条马路,沿河势曲曲弯弯由南往北布局,一马路二马路,每个在这生活过的人都耳熟能详,有外地人来,只要告诉他走一马路还是二马路,绝对不会迷失。一和二的易记易辨让铜川变得格外简单。在两条马路上生出了更多小沟小巷,垂直角度向东西方向伸了进去,象毛细血管,新川沟,王家河,老虎沟,小河沟,狼沟,二厂沟,史家河,老庙沟,雷家沟,铝厂沟等不一而足。</h3><h3><br></h3><h3>和这些沟不同,同一马路二马路平行的小街却很少,育才路算一条。从大厦巷子进去,卖菜卖吃的小店拥挤在人流两侧,在巷子尽头,摊点随着马路拐进另一条路。</h3><h3><br></h3><h3>老市政府背后的这片市场属于典型的马路市场,寸土寸金平展地少得可怜,缺少专业市场的铜川只能屈从于市场需求,众多用蓝条布搭建的摊点一摆溜在矿务局家属院和几家店前排开。初识朝鲜面时,它就混在菜摊子里。</h3><h3><br></h3><h3><br></h3> <h3>那天朋友介绍说楼下有家面挺不错,早点就去那儿吧。我没有理由拒绝对面食的喜爱。陕西人属面族,关中道上人尤甚。我能记起的二十年乡村日子里,除了面就是馍,除了馍还是面。一天两顿,能吃顿干捞面,便是好日子,因为蒸馍可以用玉米等杂粮和黑面,但面条必须是白面,除去荞面玉米面驴蹄子。一锅面里多数是加了洋芋圪塔白菜梆子,纯正的捞面很少能吃到,直到八三四年日子才转了向。</h3><h3><br></h3><h3>老板扯了张桌子横在人行道上,椅子挨着个挤。虽然是早上天刚鱼白肚亮,吃面的人还真多。</h3> <h3>咸菜放在鸡汤里的味道需要细细品味,咸得淡淡,香得淡淡,热乎乎一口,你却有无法言语出的感受。</h3><h3>从东北传到西部,朝鲜面应是发生了许多改变,入乡随俗,融入了更多当地人口味。当老板用不锈钢罩流透了又透细长的面条时,我脑海里总闪映出当年母亲用的那把高梁杆做的罩流,每次用完,她都要习惯性在锅沿上叩上几叩,洗净后挂在墙壁钉角上。</h3><h3>过些时日,去趟老区,不知道吃什么,反来覆去想的时候,有人说,去吃朝鲜面吧,我几乎很少反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