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提实力、外树形象,讲好临县故事

政治老师、文学硕士、教育学士MY

<h3>  9月24日,《吕梁日报》上有篇报道:晋绥老区换新颜。该文讲了兴县的“故事”:通过走好转型路、戮力攻坚脱贫、营造和谐美丽的“幸福之城”等措施,兴县一改以往人们对其“大、穷、脏”印象,树立了绿富美良好形象。我们临县也应该内提实力、外树形象,讲好临县故事。<br></h3> <h3>  临县是人口大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天南海北都有临县人。多年来,在外打拼的临县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影响了临县形象,导致吕梁、太原等地一些人对临县人存在“误会”“误解”“误判”。近年来,临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取得较大进展,来临县投资创业和旅游的人士越来越多,省内省外的较多,国内国外的也不少。外树良好形象已经成为临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临县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h3><h3><br></h3> <h3>  外树良好形象的目标应该是树立绿色临县、美丽临县、文明临县、和谐临县、幸福临县新形象。绿色临县既指经济发展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又指临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较高;美丽临县既指临县城美丽,又指临县乡村美丽;文明临县既指临县人言语文明,又指临县人行为文明;和谐临县既指临县社会稳定,又指临县上访情况较少;幸福临县既指临县人民生活质量较高,又指临县人民获得感、满意度较高。要达此目标,临县还有许多事要做,还要在许多方面、领域、环节下大功夫,总归起来不外乎内提硬实力、软实力,外树良好形象,同时讲好临县故事。</h3> <h3>  提高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为树立临县良好形象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精神保证。经济硬实力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临县煤业、枣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方面下大功夫,引进外资、技术、人才,自立创业,自主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发扬“临县精神”,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产品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把煤业、枣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在碛口古镇、临县伞头秧歌、沿黄公路旅游带、休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文化建设和旅游方面下大功夫,保护和开发利用临县伞头秧歌、临县道情、临县大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具有临县特点的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时代文化等“临县文化”,进一步提炼“临县精神”,进一步凝聚“临县力量”,加强城乡卫生管理,提高临县教育质量水平,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临县文化旅游成为临县发展的名片、名牌、王牌。</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讲好临县故事,是树立临县良好形象、提升临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临县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讲好临县故事有助于消除县外人们对临县的“误会”“误解”,改变“误判”,树立绿色临县、美丽临县、文明临县、和谐临县、幸福临县新形象。莫言是个作家,他很善于讲故事,就连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也不失时机地给世人讲他最熟悉最擅长最有意思的几个故事。讲好临县故事,我们也要善于讲,讲出深意、新意,声情并茂,情理结合,把临县故事、临县良好形象传播到全省、全国甚至国外。我认为,最典型的临县故事当属临县段治黄故事、临县黄土地故事、临县煤的故事、临县红枣的故事、临县晋商的故事、临县民俗故事、临县境内红色革命故事、临县改革创新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临县良好形象将会在全省甚至全国树立起来、闪亮起来。</h3> <h3>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严禁商业性利用。</h3><h3> 注:图片来自网络。</h3> <h3>附:临县故事二三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临县“十二连城”的故事</b></h3> &nbsp; &nbsp; &nbsp; &nbsp;《临县志》记载,正觉寺为临县古十三官寺之首,依山而建,立体布局,沿中轴线由下而上有牌楼、山门、下殿院、钟鼓楼、上殿院、大雄宝殿、观音阁、万佛洞等,内外遍布柏树,郁郁苍苍,寺与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寺院极盛时占地1200余亩,僧侣300余人,影响辐射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与隔河相望的陕西白云山齐名,是黄河两岸佛、道二教的两颗明珠。 <br>&nbsp; &nbsp; &nbsp; &nbsp;“十二连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十二株唐柏,粗大无比,生长在临县曲峪镇正觉寺的一道黄土梁上。1962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十二连城”是山丘上唯一完整存活下来的古柏群,最高的19.5米,最低的8米,胸径最大1.53米,最小0.7米,冠幅6-18米。他们,一字排开,形状各异。有一株,肚子里已经空了,人站进去可以全身直立,顽皮的孩子甚至可以把它当一座井的四围,用脚蹬着上去掏鸟蛋吃。可是,树还活着,只是保护者担心它会受不了无端的欺凌,有一天撇我们而去,在树下支了些砖块,撑着它。其它十一株也是,似乎长满了故事等待着听人细说,细密的树纹行至根部时,有些根须已经挺出了地面,一点点,随着水土的流失,山体的滑行,发出呜鸣与哽咽的呼号。<br>&nbsp; &nbsp; &nbsp; &nbsp;“十二连城”经历过历史的变迁,风霜的洗礼,同辈的离去,甚至正觉寺的损毁,固执地存活了下来。<br>&nbsp; &nbsp; &nbsp; &nbsp;开发与保护促进会的负责人之一高卫平告诉我们,自从开始着手恢复与保护这十二株古柏以来,他便把假期的生活与精力全部地投在了这些柏上。收集资料,寺的,柏的,在一个个守望的夕阳里,一次次独坐这些树下,解读柏们细密的脉络,与柏们深情地对话,千年的柏给了他力量;他为他们加筑挡土墙,架设铁丝网,以图片和书信的方式奔走四方,为守住这些已经存活了1300年,甚至的确已经是2200年的古柏尽着自己的能力。老高还说,新的规划里,一座复修的正觉寺将掩映在碧波万顷的柏树群中,回乡探亲的、远道而来的、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的人们,都可以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来此感受十二连城的千年魅力。<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摘自网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男孩捉活狼</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古时候,在黄河岸边的西沟村,有两个同岁的小男孩,一个叫王聪,一个叫张智。他俩从小就聪明伶俐,常帮父母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很惹人喜爱。在他们九岁那年深秋的一天,他俩相约拿着小锄锄和筐子去挖苦菜。干了半下午,各自挖满了一筐苦菜。正准备背上苦菜回家时,突然发现从不远处有一只狼向他们慢慢走来。怎么办呢?他俩没有慌乱,没有哭喊。背着苦菜筐子,肩并肩地走向五尺多高的地堎。他俩知道地堎上有一个小避雨窑,他们就躲进小窑里,把两筐苦菜放在窑口,手拿小锄头准备和狼搏斗。狼走到躲雨窑口,两筐菜挡住了窑口,进不去。狼走到小窑顶上,用双爪子疯狂地刨土。不大一会儿,狼就刨通了本来就不厚的小窑顶,一只爪子伸了下来。这时王聪灵机一动,立即用力抓住狼的爪子往下拉。张智马上把一只菜筐拴在狼的爪子上。这时狼陷入困境,伸进去的那条腿拔不出去。这时王聪一个人拽着狼腿,让张智跑回村里,叫来几个大人,带着绳索、锄头、木棍,把狼打死。当村里人知道这两个孩子智擒恶狼的经过后,大家都竖着拇指夸奖他们的机智和勇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span></div>&nbsp; &nbsp; &nbsp; &nbsp; ——选自网络</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中元智斗南方才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香梅</div> <h3>  赵中元简介</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赵中元,临县寺家塔村人,据说,他做过嘉庆皇帝的老师。<br>&nbsp; &nbsp; &nbsp; &nbsp;相传乾隆年间,碛口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饭店,名叫“三和局”。“三和局”一匾,系湫川才子赵中元所题。自从赵题匾后,饭店生意兴隆,日进斗银。<br>&nbsp; &nbsp; &nbsp; &nbsp;南方有一个才子不服赵中元,专程到临县来寻畔挑战。好事者将其引到县城戏台下正在酗酒的赵中元面前。南方才子见赵衣衫褴褛,其貌不扬,更生轻蔑之心,遂讽道:“穿冬衣,戴夏帽,不分春秋!”<br>&nbsp; &nbsp; &nbsp; &nbsp;此时睡意半浓的赵中元,突然被一阵怪声怪气的南方腔调惊醒。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满脸不屑之色,便知其来意不善。赵伸手摘下草帽,大大地打了个哈欠,随意扇了几下,答道:“生南方,呆北方,什么东西!”<br>&nbsp; &nbsp; &nbsp; 南方才子想不到赵中元对答如此敏捷。交手只一回合,便被赵挑落马下,羞愧万分,只好急急离去。<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他到碛口镇挟私报复,设计改动赵中元的匾,将“三和局”改为“三和居”。说也怪,自从南方才子改匾后,“三和居”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掌柜的又去问赵中元,赵说:“那个南方人心怀歹心,将店铺改为居舍,谁还来你家做生意呢!况且一口变十口,七嘴八舌还能办成什么大事呢。”<br>&nbsp; &nbsp; &nbsp; &nbsp;掌柜回到碛口,又将店铺改成“三和局”,生意又兴隆起来。<br> ——摘自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关于做言行文明临县人的倡议</font></b><br></h3> <h3>临县的所有父老乡亲们:<br></h3> <h3>   多年来,在外打拼的临县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影响了临县形象,导致吕梁、太原等地一些人对临县人存在“误会”“误解”“误判”。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取得较大进展,来临县投资创业和旅游的人士越来越多,省内省外的较多,国内国外的也不少。外树良好形象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br></h3> <h3>  为此,我们在此发出倡议:为了树立绿色临县、美丽临县、文明临县、和谐临县、幸福临县新形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既绿色生产,又绿色生活;既外形美,又心灵美;既言语文明,又行为文明;既物质生活殷实,又精神生活充实;既工作和谐,又家庭幸福。一句话,我们要内提硬实力、软实力,外树良好形象,同时讲好临县故事。也就是讲好临县段治黄故事、临县黄土地故事、临县煤的故事、临县红枣的故事、临县晋商的故事、临县民俗故事、临县境内红色革命故事、临县改革创新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齐心协力使临县良好形象在全省甚至全国树立起来、闪亮起来。<br></h3> <h3>  政府推动固然重要,社会人人参与更加必要。所有希望临县高质量发展的父老乡亲们,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大家动动手指点赞、评论并把倡议转发出去,让所有临县人都听到看到都行动起来,如果这样,我们临县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绿色临县、美丽临县、文明临县、和谐临县、幸福临县!<br></h3><h3> 倡议人:临县人</h3><h3> 2019年9月24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ttp://mp.weixin.qq.com/s/Xig2K3WSEX1_3OdUjtGHhQ</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