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安静的电影院里,孩子突然大哭大叫,且怎么也哄不好</h3><h3> 在学校,孩子该午休时和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就是不睡</h3><h3> 回家写作业磨磨唧唧,约定好一小时就该完成的作业愣是拖到了睡前还在写</h3><h3>······</h3><h3>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家里会被说成是“不听话”,在外面则会被抱怨成“熊孩子”。 </h3><h3> 但其实,无论是在家没大没小,作息混乱;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还是在公共场合不懂规矩,胡乱喊叫,本质上都是孩子对规则意识的淡漠。</h3><h3> 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担心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长大后会闯祸会被社会教育。但是太早立规矩担心扼杀孩子天性,太晚担心影响性格发育。那什么时候立规矩才是最合适的呢?</h3><h3> 立规矩关键期 2-6岁</h3><h3> 2岁以前,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用急着给孩子立规矩。</h3><h3> 2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进入第一个独立期。</h3><h3> 这个时候,只要家长管教得当,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规则」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规则」的过程,逐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h3><h3> 立规矩是讲究有效期的。就像知名的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提出:6岁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h3><h3> 她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3-4岁的男孩跟家长闹,无非就是在地上撒泼打滚,但等孩子14岁时,他就可以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h3><h3> 所以,立规矩这件事得趁早。</h3><h3> 原则:温柔且坚定</h3><h3>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会给孩子立规矩啊,可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h3><h3>家长们可以反思下,是否遵守了立规矩的两大原则——温柔且坚定。</h3><h3>温柔是,是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生气,应该语气平和地给孩子说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爱意。</h3><h3>长期通过打骂育儿管教,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低自尊心。</h3><h3>坚定,是指一定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随意妥协。</h3><h3> 比方说跟孩子定好了规矩,每天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那么就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继续播放。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他能够以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只会变本加厉。</h3><h3>到底应该怎么立规矩?</h3><h3>1.立规矩要严肃</h3><h3>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嬉皮笑脸</h3><h3>大吼大叫比声音,以此来给孩子立规矩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要严肃,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嬉皮笑脸。可以把立下的规矩写在纸上,定下一条就写一条,贴在孩子经常看见的地方。写第一条时孩子可能不会重视,立的规矩多了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地遵守了。</h3><h3>2.规矩并非越多越好</h3><h3>立规矩之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是可立可不立的?</h3><h3>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h3><h3>3.规矩不要太泛</h3><h3>简单易懂且具体直击要点</h3><h3> “赶紧写作业”、“快点睡觉”、“别看电视了”这类简单的话语不少家长用过且现在还在用着,但为什么效果不佳?这样的规矩说得太泛了。爸爸妈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太泛,而要简单易懂且具体直击要点。因为小孩的自控能力不强,规矩明确才能让他记忆深刻。比如吃完饭要写作业,应该改成晚上7时-9时要写作业。</h3><h3>4.规矩必须遵守不分时间场合</h3><h3>此一时彼一时的做法,你觉得会有效吗?立下的规矩就必须遵守,比如不许乱扔垃圾,不仅仅是在外面要遵守,在家里也一样,在自己的房间也一样,不能家里一套外面一套,今天一套明天一套会让孩子无所适从。</h3><h3>5.惩罚得要及时违反规矩一定要马上指出</h3><h3>孩子违反规矩一定要马上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要用“回家再收拾你”之类的话来敷衍带过,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侥幸心理,慢慢地规矩就会丧失约束力。</h3><h3>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之间发生较为激烈冲突时,家长应该及时分开孩子,并且倾听孩子诉说事情原委,如果是自己孩子引发冲突在先,必须当场领着孩子给被打的孩子道歉。</h3><h3>6.灵活应用规矩</h3><h3>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h3><h3>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给孩子立下规矩,还要灵活应用。“规矩不是一条绳子绑住孩子,而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孩子可以有活动的范围,但不能踏出圈子以外。”</h3><h3>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可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规矩。如果孩子在写作业的时间提出想出去玩,这是可以的,但是必须与孩子协定这份作业什么时候要做完,如果没有遵守约定就要接受惩罚。</h3><h3>7.不要简单以“对错”定义孩子的行为</h3><h3>永远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家长常常习惯性地用“对与错”定义孩子的行为。应该多给孩子分析具体情况,千万不要一味地说“你做错了”。</h3><h3>我相信,没有“熊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家长。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也会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