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尼采曾經說過:“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衹想到了‘布拉格’。”</h3> <h3>由於喜愛音樂,信任尼采,所以我兩赴奧地利。兩次遊歷,路徑不同,卻都以維也納為核心,算得上是音樂的朝聖之旅了。</h3> <h3>冬之旅,從哈爾施塔特開始,經薩爾茨堡到達維也納。冬天的哈爾施塔特,實在有令人心跳和呼吸都會加速的美!看照片所能感受到的,不及萬一。所以,還是剔除掉“大眾視角”的照片,衹放上幾張我自己喜歡的。</h3> <h3>薩爾察赫河邊的薩爾茨堡,一直以來都是我心中重要的音樂聖地之一——這裏培育了偉大的天才莫扎特。糧店街街口,空間逼仄且時時刻刻人潮湧動,無法把莫扎特故居拍得漂亮些,衹好忍痛作罷。</h3> <h3>從米拉貝爾莊園遠眺薩爾茨堡</h3> <h3>莫扎特塑像</h3> <h3>糧店街街景</h3> <h3>自娛自樂的小狗和牠的女主人</h3> <h3>維也納之旅是從美泉宮開始的。無論冬夏,這裏一例是遊人如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歐美人多是個人遊,東亞人(尤其是國人)大多是隨團遊;前者往往靜悄悄、慢騰騰,而後者常常熱熱鬧鬧、浩浩蕩蕩。不知其中有何奧妙。</h3> <h3>冬日艷陽下的美泉宮</h3> <h3>一個旅行團</h3> <h3>遊客母子</h3> <h3>夏日美泉宮</h3> <h3>一座美泉宮,半城維也納</h3> <h3>美泉宮的凱旋門</h3> <h3>美景宮</h3> <h3>行至環城大道,感覺像是登上了音樂的殿堂。</h3> <h3>這兩張照片是同一座偉大建築——奧地利國家歌劇院,全世界音樂人和音樂愛好者共同的聖殿!如此美輪美奐的歌劇院,初建成時,卻被弗蘭克一世國王貶斥為“像火車站”,以至於使設計師鬱鬱自殺。</h3> <h3>無時無刻不排隊的售票處</h3> <p>夏之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到金色大廳聽一場音樂會。我們慣常所說的金色大廳,官方名稱是“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想在這裏聽一場音樂會,購票往往是比較困難的;想在這兒舉辦一次演出則容易許多——衹要繳夠租金,約定好日期即可,跟榮譽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我的台灣導遊是單簧管愛好者,他就曾經跟幾個哥們兒一起湊份子,在這裏演出過一回。</p> <h3>買票不易,票價也肯定對得起你對音樂的虔誠和想在這裏看演出的急切心情——當然,前提是你最好不要把歐元票價換算成人民幣……</h3> <h3>不知是誰曾經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穿上尚能稱得上典型的民族服裝來看演出,在進門時拍照留念。一看照片,恍然覺得自己簡直就像個門童,或者像個中餐館的堂倌。猛然間領悟——那個人所說的“世界”,也就是歐洲這麽個範圍,別的地方麽,不算!</h3> <h3>貝多芬和他的九部交響曲塑像</h3> <h3>通俗音樂的鼻祖小約翰•施特勞斯</h3> <h3>舒伯特上學時的高中,現在竟然還是一所高中!</h3> <h3>觀光馬車,一律單雙號限行,不管是街上的還是景點內部的;白馬配白車,深色馬配黑車——或許因為維也納也有城管,而且特別忠於職守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