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时代

海露曦,

<p>,攝影爱好陪伴了我几十年。在没有发明攝影术之前,我觉得画家很厉害!他能通过画笔的描述,把历史的瞬间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后人。使我们现代人能够看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和事,如《清明上河图》,李后主的《夜宴图》等等让我们“穿越”了一把。自从有了照像术后,这一领域发展很快,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成份,到处可见,用手机、相机拍照的人们。</p><p> 说来我多年的攝影爱好源于我母亲,在我小时候,每年都要去照像馆照张像的。我们都高兴的穿上新做的衣裳,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想当年好有仪式感的。那时,就对那个蒙着大黑布,三个腿脚有轮子,瞪着一只大眼睛的大箱子,充满好奇,总是想知道它是怎么把人装进“大箱子”里去的。这个“好奇”吸引着我,直至后来的数码时代,我都保留那时代的情怀,“照像馆”一直沿用至今。</p> <h3>  1980年,同事有台“红梅”牌120照像机让我玩上了瘾,在以后的岁月里,攝影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彩色胶片还没有普及以前,我学会了许多暗房技术。</h3> <h3>自己动手冲洗黑白胶卷,印像、放大照片,有时都忘记了时间,痴迷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直到彩色照片兴起的时代,机器替代了人工,便告别了暗房,可感觉这项爱好,消费支出增大,一个彩色胶卷就20多元,还要扩印成照片呢。那时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每当举起相机时侯,真不舍得轻易按动快门呀。</h3> <h3>1986年,为了配合一年一度的“兴城海会”。兴城文化局、兴城文艺联合会举办了攝影展。成立了攝影协会,从此,我们攝影人有了自己的家。文联的张玉良主席,王晓平秘书长,都为我们协会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组织大家去农村、工厂,深入生活,去“采风”。现今你在古城、海滨仍能看到张玉良老主席创作的身影。</h3> <h3>《村童识趣》</h3> <h3>《新货郎》</h3> <h3>《出诊归来》</h3> <h3>《我来点》</h3> <p>《这里的春天最美丽》</p> <p>幽幽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感谢有您们相伴,潜移默化树立了我的人生观,祝愿新、老攝影人,快乐攝影到永远!(本文只是代表本人的想法,如有不妥之处,望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