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诗歌/李振宝</h3><h3>图文/李振沛</h3> <h3>《英雄前辈万古铭》</h3><h3>我家三叔李元胜,</h3><h3>一生跟党闹革命。</h3><h3>出生入死抗日寇,</h3><h3>英勇无畏受人敬。</h3><h3>淮海渡江两战役,</h3><h3>冲锋陷阵立过功。</h3><h3>出身贫苦不忘本,</h3><h3>不改初心干獄警。</h3><h3>工作优秀受表彰,</h3><h3>司法部颁二级星。</h3><h3>退休不退军人色,</h3><h3>红色基因子传承。</h3><h3>学习三叔为榜样,</h3><h3>后辈牢记好家风。</h3> <h1><b>叔叔参加淮海战役勋章</b></h1> <h3>我三叔,四十年代初期投身革命,戎马一生,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多次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险象环生。日本鬼子投降后,他又随部队南下,为消灭国民党,曾参加两大战役,数次战斗。金戈铁马,大半生在炮火连天的硝烟中度过。为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h3><h3><br></h3><h3>他曾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h3><h3><br></h3><h3>他荣获过淮海战役勋章,渡江战役勋章。</h3><h3><br></h3><h3>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几年来参加无数次战斗,战功赫赫。</h3><h3><br></h3><h3>全国解放后,被分配到江苏第四监狱继续从警,至到退休。</h3> <h1><i style=""><b>我叔(左边)与战友合影</b></i></h1> <h1><b>渡江战役勋章</b></h1> <h3>我三叔自参加革命以来,长年在外奔波,很少回家。解放战争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第四监狱参加工作,离家远,更是无暇顾及家里,好多年都见不到他一面。</h3><h3><br></h3><h3>他退休回家以后我和他才真正有了接触,三叔为人随和,话语不多,与世无争。</h3><h3><br></h3><h3>唯有听他讲以前打仗的事,他会滔滔不绝。讲的眉飞色舞,就如眼前就是战场。他曾给我讲述刚参加革命期间,与日本鬼子的两次遭遇,让我至今难以忘怀。</h3> <h1><b>1959年至1960年叔叔在武汉中央武装警察干部学校结业证书</b></h1> <h3>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中国,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家乡也无幸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有志之士都投身革命。</h3><h3><br></h3><h3>民族危难,匹夫有责,我三叔从此投身革命。加入到博山县县大队,给博山县大队长杨再芬当警卫员。县大队属于敌后武装组织。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功绩显赫,立下了汗马功劳。</h3><h3><br></h3><h3>有一次,县大队提前得到消息,日本鬼子要来我村扫荡,我三叔等十几个人迅速组织群众撤离。</h3><h3><br></h3><h3>头一天晚上,所有群众大转移,背着大包袱拿着小包裹,有的还赶着牲口,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往安全地方转移。这种场面我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从没想到在我的家乡也曾经发生。</h3><h3><br></h3><h3>村民全部转移后,他们又挨家检查一遍,确认村里无人后,这才爬到我村最高的封山顶观察敌情。封山顶我们叫围子,围子也是齐长城的一部分。山顶平摊,悬崖峭壁,灌木丛生。四周用石块磊砌成墙,墙宽两米左右,墙高根据地势,或两三米,或五六米不等。东西两头留有门口,西边还有个大石门。站在围子里可俯瞰整个村庄,往西看,小口头村、东坡村尽收眼底;往南看,本齐村、幸福村就在脚下。</h3><h3><br></h3><h3>山顶与马鞍山、莲花山成掎角之势,与鹿角山、孟良台遥呼相应,这里居高临下,是最好的瞭望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b>围子西门口依然在守望</b></h1> <h3>第二天他们十几个人躲在围子的掩映里观察敌情,接近中午,忽然看到有一队日本鬼子扛着长枪,前面有一个汉奸带路,气势汹汹地从东坡村向我村扑来。到了我村前坡窑那个地方,再往前走就进入村中。为了不让鬼子进村,必须把鬼子引到山坡上,他们立即朝鬼子开枪射击。可是,他们的枪是最普通的步枪,射程根本打不着鬼子。</h3><h3><br></h3><h3>枪声的尖叫引起了鬼子警觉,只见鬼子像倒栽葱一样瞬间跳进玉米地里,不见了踪影。那时正值秋天,玉米杆有一人多高,进入玉米地就什么也看不到。</h3><h3><br></h3><h3>他们十几个人趴在围子里面,屏住呼吸,眼睛瞪的溜圆,死死盯着前坡窑方向,可很久也没有动静。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仍然不见人影,有人慢慢伸出头向四处探望,突然,看到半山坡人头攒动,鬼子弓着身,端着枪,急匆匆地往山顶冲来。他们大吃一惊,迅速朝鬼子开枪,鬼子边往上冲边还击。有颗子弹打在石门上,石门被打掉了很大一块。众人见鬼子快要冲倒山顶,十几个人,几条破枪,根本压不住鬼子的精良武器,只能实行游击战术,迅速撤离。</h3><h3><br></h3><h3>他们熟悉地形,在山林中穿梭如履平地,沿着山顶,有茂密的树林做掩护,转了几个弯,就把鬼子甩得无影无踪。走到东鞍顶上,停下休整。过了好长时间,鬼子也没追来,他们又原路返回。回到围子上观察敌情,可一个人影也没有,他们又回到村里查看情况。</h3><h3><br></h3><h3>鬼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追了一会,也没追上,不熟悉地形,又怕遭到埋伏,气急败坏下山进村,砸开了几家大门,抢了几只鸡与日用品,没有人,也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个空村,才悻悻而归。</h3> <h1><b>叔叔的司法证书</b></h1> <h1><b>俯瞰整个村庄</b></h1> <h3>我叔最为惊险的一次经历,与死神擦身而过。当时县大队部分人员在东坪镇上台村召开会议,我叔也在其中。由于汉奸告密,日本鬼子偷偷地把上台村包围。参会人员得到消息时,突围是不可能了,只能四处躲藏。</h3><h3><br></h3><h3>我叔跑到一场院时,看到有个同伴钻进一垛干草堆,同伴慌乱中管头不顾腚,上身钻进草垛,可一只腿却露在外边。我叔跑到跟前,来不及多想,抬脚踢了他一下,那人在惊恐中也不知道把腿拿进去。我叔二话不说,抱起几个干草盖在同伴身上,才迅速离开。</h3><h3><br></h3> <h1><b>站在围子上能看到小口头村全貌</b></h1> <h1><b>我叔与我婶子年轻时的照片</b></h1> <h3>好久也没找到藏身之地。惊慌中看到一个猪栏,顺势跳了进去,猪栏的地势高,站在里边能观察到外边的情况。他看到下边的路上有好几个同伴被捉,自己却无力救助。心痛不已。</h3><h3><br></h3><h3>我叔在猪栏待了一会,看到有两个鬼子向这边走来,这个地方已经不安全。急忙出去另寻藏身之地,可是,他对这里人生地不熟,去哪藏身呢?鬼子很快就要过来,惊慌中不知所措。这时,正巧有位老大娘走了过来,大娘见此情景,心领神会,急忙把我叔领到一垛玉米秸旁,让我叔钻了进去。然后又迅速的抱起玉米秸盖到我叔藏身的地方。</h3><h3><br></h3><h3>过了一会,两个鬼子来到玉米秸旁,看到地上有乱草,就用枪上的刺刀往外挑玉米桔。眼看就要挑到我叔了,我叔都能看到明晃晃的刺刀,生死关头,突然听到鬼子集合的哨声,哨声就是命令,鬼子无心再挑,转身拔腿跑了。</h3><h3><br></h3><h3>感谢机智勇敢的老大娘,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救我叔一命,让我叔躲过了一劫。这就是军民鱼水情,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共产党的坚强后盾。</h3> <h1><b>与孟良台遥呼相应</b></h1> <h3>1947年我叔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h3><h3><br></h3><h3>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直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消灭敌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13.4万人。</h3><h3><br></h3><h3>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h3> <h1><b>残留的围子城墙</b></h1> <h1><b>九十年代我叔和婶子合影</b></h1> <h3>淮海战役结束不久,粟裕在贾汪主持召开第三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部署了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br></h3><h3><br></h3><h3>渡江战役从1949年4月21开始,到6月2号结束,从此,共产党占领南京,解放全中国。</h3> <h1><b>叔叔参加中央武装警察时的照片,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好,上面锈迹斑斑。</b></h1> <h3>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叔被共和国授予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两枚勋章,小小勋章千斤重,他承载着人民的重托和希望,更是历史的见证。是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h3> <h1><b>我叔全家福</b></h1> <h3>全国解放以后,我叔被编入到武装警察序列,并去武汉中央武装警察干部学校学习。1964年被分配到江苏徐州第四监狱工作,直到退休才回老家休养。</h3><h3><br></h3><h3>岁月匆匆,时光荏苒,2004年叔叔因病去世,享年83岁。叔叔所在的部队及工作单位得到消息后,立即驱车赶来给叔叔开追悼会。对叔叔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赞扬叔叔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做出的贡献。</h3><h3><br></h3><h3>叔叔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他们为了抗击倭寇和解放全中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共和国给予的勋章是无数个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是血染的风采!</h3> <h1><b>我叔退休后在老家</b></h1> <h1><b>马鞍山巍巍耸立</b></h1> <h3>国庆七十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h3><h3>献给我过世的叔叔和为共和国捐躯的烈士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