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间:2019年9月19日</h3><h3> 地点:生物实验室</h3><h3> 主讲人:杨飞老师</h3><h3> 参与人:英语组全体教师</h3><h3> 主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新版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h3> <h3> 在2019年9月19日周四上午第三节课期间,英语组所有老师齐聚生物实验室,开展由杨飞老师主讲的“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新版新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的专题教研培训活动。</h3><h3>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h3><h3> 第一环节:高一老师交流分享新教材使用体会与困惑</h3><h3> 第二环节:新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h3><h3> 第三环节:傅华老师总结发言</h3> <h3> 第一环节:高一老师交流分享新教材使用心得与困惑</h3><h3> 活动的开始由正在使用新教材的高一年级老师们分享开学这一段时间以来新教材使用心得与困惑。高一备课组长陆娇老师首先表率,做好带头作用,和老师们分享交流在新教材教学、备课过程中的情况、感受和困惑。具体如下:</h3><h3> 1. 整体教学进度。大部分老师处在第一单元收尾和第二单元开始的阶段。另外,新老师在初高衔接方面可能做得相对少了些,进度相对会快一点。</h3><h3> 2. 新教材使用感受。</h3><h3> (1)与旧版教材相比较,新教材语篇更长,表达更加地道,在旧版教材中相对在后面几册书中的语言点与词汇在新教材第一册书中提前出现,但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h3><h3> (2)新教材第一册书很大的一个优点是初高中衔接更加密切,这点从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分布可以看出。</h3><h3>第一单元: 五种基本句子结构的复习;</h3><h3>第二单元: 词汇的派生;</h3><h3>第三单元: 时态的复习;</h3><h3>第四单元: 初中最基本的定语从句复习; </h3><h3>第五单元: when、where、why引导的定语从句;</h3><h3>第六单元: 介词+引导词的定语从句。</h3><h3> 一步步加大难度,稳扎稳打,将初高中衔接融合在第一册书中,这也是新教材第一册书的过人之处。</h3><h3> (3)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看图说话部分,根据已有的前三幅图,让学生想象第四幅图,并用所学句子、知识阐述所想,即可对using language 进行复习,也可对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做好铺垫。</h3><h3> (4)根据罗家富老师先前的解读,新教材重点在于创新,但同时也要传承,例如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的understanding ideas相当于旧教材中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using language相当于grammar,老师们在备课时可整合教材,参考和借鉴这一思路。</h3> <h3> 3.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困惑。</h3><h3> (1)新教材中即有writing又有presenting ideas,writing更加符合学生的水平,presenting ideas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测评,应如何处理?</h3><h3> (2)think and share部分的教学上升至文化思维层面,虽很有意义,但以大部分学生的水平难以理解,且开展起来需要花时间、耐心,在教学进度紧张的情况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否值得在课堂上呈现?</h3><h3> 除此之外,凌倩红老师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一为教学重难点难以把握,在understanding ideas做精读的情况下,developing ideas和writing部分的文本是否也需要做精读还是用作泛读,若用作精读,则时间不足。另外对于自己的授课内容考试是否与考试内容相关也表示困惑。对此,杨飞老师表示,考试内容可适当地设计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题型,例如词汇填空,这能够让学生充分重视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对教材课文的学习,从考试的结果也可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h3><h3> 这些困惑,不论是针对新教材教学还是考试内容,都能够让我们认真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努力地改进教学方式,追寻最适合学生的课堂。</h3> <h3> 第二环节:新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h3><h3> 在这个环节中,杨飞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新教材并相应地给予教学建议。</h3><h3>1. 教材架构;2. 教材内容分析;3. 制定教学目标;4. 阅读文本分析;5. 阅读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h3> <h3> 1. 教材架构</h3><h3> 首先杨飞老师表示新教材是非常好的材料,是由外研社与英国的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合作编写,提供了全新的语篇材料,包括原版的图片、音频、视频。</h3><h3> 教材架构共分成三个部分:课程架构、单册结构和单元板块。在课程架构中,分别有必修(1-3册)、选择性必修(1-4册)、提高类选修和自主选修。面向高考的情况下,我校老师们需要在三年时间完成前面7册书的教学。针对一些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较高的语篇,例如文学作品类,生词多的文本,杨飞老师表示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进行教学。</h3><h3><br></h3> <h3> 单册结构包括1-6units、projects和ices。其中杨飞老师表示project不是一个新词,在英国中小学教材中均有这个词,需要学生做实践类活动,可以说project是整个模块的落脚点,但对于我们学生的水平而言,实践起来有困难,要求高,加上时间有限,建议选取部分模块来尝试展开。ices提供的资源可以在language using中加以运用,例如提供student A和student B不同的内容,让二者在相互不知对方的信息情况下交流,进行交互性活动,这对语言的训练、运用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是落实到using language。</h3> <h3> 单元板块共有7个:背景激活、主题理解、功能运用、思维拓展、观点表达、自我反思、项目实践。其中主题理解聚集整个模块最主要的语言知识,紧挨着后面的功能运用,包括词汇、语法、听说,在听说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活动,带入主题,让学生理解。在developing ideas部分可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文章的难易程度进行灵活处理,主要特点为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建议处理零碎语言点,建议挖掘在写作中会用到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写作策略。</h3><h3> Presenting ideas板块其实是对整个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学生以一些口头活动进一步操练,形成自我反思,可适当安排。project项目实践板块要求学生迁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高,需要在前面环节铺垫做得比较好的情况才可能进行下去,根据实际情况,课堂上可尝试小部分。整个单元板块按照理解—发展—实践的逻辑思维,也遵循着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构架。</h3> <h3> 2. 教材内容分析</h3><h3> 教材内容分析主要包含课程新内容分析—六要素整合。夏谷鸣老师整合的六要素同时也是新课程提出的六个方面,即语篇、主题、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杨飞老师通过课本第一单元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各个不同类型的语篇,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篇章主题、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因此也需要老师们多下功夫研读语篇,构建不同语篇下不同主题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h3> <h3> 3. 教学目标的制定</h3><h3> 教学目标分为英语课程的新目标: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下,我们要根据相应的原则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杨飞老师结合book 1unit 1案例分析指出新教材下针对核心素养的单元目标应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除了单元目标,每节课还需要过程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整体目标、语篇内容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难点。</h3><h3> 老师们专心致志,认真聆听,做好详细记录,拍照录音,积极学习新教材。</h3> <h3> 4. 阅读文本分析</h3><h3> 所有语篇类型大部分均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包括听力和视频,我们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可以从what、why、how这三个关注点着手,从读者、教师、学生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接着通过book 1unit 1 understanding ideas案例分析what、why、how三个关注点。</h3> <h3> 5. 阅读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h3><h3> 在阅读教学设计当中,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方面落实六要素整合活动观,即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基础下,通过一些手段、活动助力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同样结合book 1 unit 1的案例,不同的由浅层到深层、环环相扣的活动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梳理、获取信息与阅读技能运用的能力,最后渗透语篇,做好总结概括,联系自身实际表达情感。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深入做好设计导向,揣摩编者意图、读懂课本、用好课本,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支持,提高教学质量。</h3> <h3> 第三环节:傅华老师总结发言</h3><h3> 傅华老师首先表示,全组老师能够坐一起共同解读新教材是从暑假自新教材一级解读、二级解读以来较为期待的事情。杨飞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和教学建议不仅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也传递着信息,老师们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理论方面,不光要侧重新教材,也要思考如何创造性结合使用旧教材。老师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做好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编者意图揣摩,始终围绕话题角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年龄、情感价值、态度方面入手设计课堂活动。</h3> <h3> 通过此次教研培训活动,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意识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践行新理念,不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