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铁道兵女兵的风采》经典版

侯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共和国旗帜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有铁道兵女兵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文/女兵群 侯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您的赤子们,都有着一腔热血和万丈豪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您的生日增光添彩? 铁道兵女兵们选择了有特色的一项活动。</p><p class="ql-block">回望共和国血染的旗帜上,有我们铁道兵女兵的风采。</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翻开珍藏的军营相册,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忆当年为祖国无私奉献和奋斗的精神。青春芳华再度显现,青春的故事,像美妙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再度闪现它七彩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看,那整齐的女兵仪仗队,向我们雄壮地走来了。她们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带着国家体委的信任,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进了全国、全军及各项赛事的开幕式现场,用铁道兵女兵坚定的步伐和坚强意志、崭新的面貌,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为祖国和人民争了光,为铁道兵争得了美誉。为此,她们荣登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p><p class="ql-block">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在方寸之间,为我们默默地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艰苦的修建铁路中,哥哥英勇牺牲了,妹妹继承哥哥的遗志,要求参军参战,背上行装扛起枪,与母亲告别,走进了“志在四方”的铁道兵队列中。</p><p class="ql-block">在70年代艰苦的襄渝铁路建设中,宣传队的女兵们,为基层战友们慰问演出。演出前,他们都积极为战友们洗衣服,刷鞋子。铁一师宣传队,当晚演出结束返回驻地时,由于天黑坡陡弯急,不幸翻车,造成三位战友牺牲,多人受伤。照片中的那位女战友,受伤后留下脑震荡后遗症,伤残八级。</p><p class="ql-block">医院和卫生队,是铁道兵女兵最集中的地方。部队驻地附近一位难产的孕妇,向部队求救,铁七师医院立即派出医护人员前去为她接生,保证了母子平安。在当地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医院驻地,大多离部队施工现场较近,条件十分艰苦,为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女兵们经常要去深山里采药。尤其遇到施工中的险情,重伤的战友,都要到医院进行抢救,那些血肉模糊的身躯,是她们一点点的为受伤战友清洗和救治,硬是从死亡线上将他们拉回。她们是守护战士生命的白衣天使,是战士们心中永远的女神。</p><p class="ql-block">铁道兵体工队女子篮球队,是为基层广大指战员服务的体育团体。除了每年代表铁道兵,参加全国、全军的各类比赛外,还要下部队,为丰富战士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培训基层体育骨干,做出了贡献。1972年重新组建的铁道兵女篮,经过艰苦的训练和努力,取得了全国甲级队和全军前八名的好成绩。为铁道兵40万官兵,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尘封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记住那些闪光的青春和无悔的年华。</p><p class="ql-block">这次开展的军营老照片收集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女兵战友们的积极性,共收到近200幅军营老照片。从中选出了经典部分,做成了三集美篇,在网号及外媒发布。我们还将根据媒体的要求,编制组合经典版,进一步上线发布。</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广大铁道兵战友的喜爱和肯定。关注量已近八千多人次,许多战友在《美篇》中留言,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庆贺此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可爱的女兵们!向女兵战友们致敬!</p> <h3>1975年9月铁道兵女兵仪仗队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护徽方队。<br></h3><h3>此照片当年刋登在《人民画报》封面</h3> <h3>75年全军第三届运动会,铁道兵女兵除了担任前导队女兵方队任务,还担任了礼仪服务工作。</h3> <h3>女兵方队班级合影</h3> <h3>方队女兵合影</h3> <h3>邵闽</h3><h3>1953年我母亲和战友在朝鲜。任铁道兵兵部司令部保密员。</h3><h3>1.左二 2,前排右</h3> <h3>  1977年铁九师医院王沛侠、刘芳女兵与模范标兵徐锦荣工程师合影。</h3> <h3>人民的英雄、家乡的光荣</h3><h3> 成求仁(1950-1971.5),男,汉族,1950年出生于湖南省兰山县所城镇清江源村(原幼江村)一组。1969年4月入伍,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生前任铁道兵第七师三十四团四营二十连战士。1971年5月17日,在襄渝铁路大成隧道遭山洪袭击时,成求仁为抢救130多名遇险的干部、战士和民工,英勇牺牲,时年21岁。</h3><h3> 1971年5月17日,成求仁在襄渝铁路大成隧道明洞一号“天窗”下面开抽水机,上午9时30分左右,他见泥水从边墙石缝里喷射到抽水机上,便急忙脱下雨衣盖住机身,自己浑身湿透。导坑里积水越来越多,眼看就有淹没抽水机的危险,他又拿起铁板围堵坑口的四周,这时,在场的一名民工向他大声呼喊:“解放军同志,快撤!”成求仁猛然抬头一看,只见竖井口一股粗大的水柱铺天盖地涌了下来,很快就淹没了机器,淹没了他的半个身子。外撒的民工边跑边喊:“解放军同志快跑呀!”这时成求仁只要一迈步即可脱离险区。可是,在这紧要关头,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在四号斜井施工的130多名干部、战士和民工的安全,他没有后撒,毅然迎着巨大的浪头,挺身上前抓住电话耳机,一个劲的摇着喊着。此时,洪水已淹到他的脖子,情况万分紧急。撤到外面的民工拼命向他呼喊,但他知道,如果不立即把电源截断,就会危及同志们的生命安全,让国家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他不顾切的拿出钳子,用力剪断了抽水机的电线,又伸手去剪通往隧道的照明线。就在这时,更加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地涌进隧道,把他淹没。成求仁为战友和民工的生命安全,为保护国家财产,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h3><h3>为表彰他的英雄行为,师党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1971年7月15日,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作出《关于向大成隧道抗洪抢险斗争的同志学习》。</h3><h3> 时隔46年的今天,他不该被人民遗忘,他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追忆,他不惜为党和人民舍命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做为他家乡的我们更应以有这样一位英雄、革命烈士而感到自豪!</h3><h3><br></h3><h3>这是被救出的52名民兵和部队首长的合影</h3> <h3>这是英雄的妹妹成玉梅继承哥哥的遗志参军。(前一)<br></h3><h3></h3><h3><br></h3> <h3><br></h3><h3>这张照片是女兵陈迎春在给烈士母亲讲大成隧道抗洪抢险的报道,手里拿的正是四川日报大幅版面的《英雄的军队,英雄的人们》那篇报道。</h3> <h3>这是赵珍战友当军代表时期,整个铁道兵各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部队与学兵连,唯一一张代表学兵连劳动收工后,尤其是女学生们,英姿飒爽身影,部队化管理的体现。</h3> <h3>1971年4月襄渝铁路线上,铁一师宣传队的女兵在一团演出前,为连队战士洗衣服。</h3><h3>就在当晚演出结束返回驻地时,由于天黑坡陡不幸翻车,造成了三位战友牺牲,多人受伤。照片左边的罗中碧受伤后,留下脑震荡后遗症,享受伤残八级。</h3> <h3>铁道兵体工队篮球队,遵照兵部首长指示,赴青藏线和南疆线为广大指战员表演和培训。图为表演比赛空闲,为战士们洗衣服缝被子。</h3> <h3>1971年,一师医院护理班阳光班长带领陈淑琴等战友经常在小河边为伤病员洗衣服和被子。</h3> <h3>风雪中的女兵</h3> <h3>通讯女兵</h3> <h3>广播员女兵</h3> <h3>电影队女兵</h3> <h3>铁道兵体工队女篮战友</h3> <h3>女篮大赛前准备会</h3> <h3>参加全国篮球联赛,进入全国甲级队。</h3> <h3>铁道兵女篮第四届全运会第八名</h3> <h3>少数民族球员赛中交流</h3> <h3>参加全军第三届体育运动会</h3> <h3>文艺宣传队女兵</h3> <h3>为战友和地方群众演出。</h3> <h3>《智取威虎山》剧照</h3> <h3>五师宣传队1972年在襄渝线</h3> <h3>1967年,修筑成昆铁路,在云南金沙江畔大树村,一师医院搞营建,女兵们帮厨包包子。</h3> <h3><br></h3><h3>这张是七师33团卫生队袁彦坤医生在青海,这张照片曾经上过解放军画报。</h3> <h3>卫生队医生在救治伤员。</h3> <h3>铁道兵的卫生兵</h3> <h3>苦练扎针技术</h3> <h3>苦练基本功。</h3> <h3>帐篷医院外女兵合影</h3> <h3>卫生队女兵进山采药</h3> <h3>出诊</h3> <h3><br></h3><h3>第一张孕妇的照片,是一个难产的孕妇,在得到求救信息后,铁七师医院立即派出医护人员前去为她接生,这在当时传为佳话!</h3><h3>最后一张戴帽子的照片,是我们铁七师医院到达格尔木以后,帐篷就搭建在戈壁滩,傍晚外出时能够看到眼前有一团一团的黑影,那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蚊虫叫小咬,因为数量太多,打不死也躲不开,部队根据这个情况,为我们发放了这种帽子叫避蚊帽,外出时,就像一顶蚊帐一样戴在头上。</h3> <h3>这是铁九师医院女兵于1977年7月1日在师盘锦农场锻炼时合影</h3> <h3>参欢历史博物馆</h3> <h3>下基层部队锻炼。</h3> <h3>难忘的新训。</h3> <h3>英姿飒爽的女兵</h3> <h3>女子学兵连队打靶归来。简介:二师女子学兵20连,由军代表二师宣传队杨月菊(右五70年兵)曹洁(左二71年兵)实弹训练打靶归来。</h3> <h3>李建丽战友在南疆线的奎先冰大坂。</h3> <h3>花季女兵</h3> <h3>1977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赤峰市新华书店发布当天新闻拍摄,留下了工农兵学商踊跃购买学习的瞬间。</h3> <h3>休息日自娱自乐的女兵</h3> <h3>铁路情怀</h3> <h3>那两张照片是1984~1985年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