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夏天,没有玫瑰海盐味儿的甜筒,只有光明牌的冰砖

绿水无弦

夏天到了,空调和冰淇淋缺一不可。<br><br>什么时候开始,棒冰雪糕就成了怀旧的产物。蛋筒上的冰淇淋球成了网红,中午看了一篇魔都美食推荐,说在乌鲁木齐中路上开了一家快闪冰淇淋店,老板租了一家蟹行店面,悄悄买起了冰淇淋。老板自己研发了几种口味,从焦糖玫瑰盐到姜味椰子,从酒浸野樱桃到芒果百香果,不止味道一改香草草莓巧克力的常规配置,甚至还有隐藏口味,什么伯爵柠檬茶草莓覆盆子酸奶,听上去就充满中产阶级的气息。而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还有十天这家店就要关门了,再想吃就要等到明年。<br><br>看到店址不远,默默想着改天,可巧才过一个小时就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出了玫瑰海盐蛋筒,这个念想的级别一下子从“改天”“有机会”,变成了“这周要想办法去一下“。你看,限定+隐藏+别人不知道+猎奇,这样的营销关键词对于当代人就是这么有效。广而告之得小心翼翼,就好像范伟在电视里跟你说悄悄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br><br>可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营销恐怕又是另一种姿态,新产品要想冲出重围,一定要高调,异乎寻常地高调,才能引起注意。如果说玫瑰盐、野樱桃和伯爵茶是刺激当代人味蕾的万灵药, 那么红旗、和平则是那个时候市场的通行证。<br><br>今天讲的是陪伴几代小囡童年的一块冰砖。<br><br> 拆开蓝色的纸质包装,里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白色砖体,奶香浓郁。<br><br>在大部分资料里显示,这块冰砖诞生于1950年,由光明集团前身,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生产。而事实上,早在30年代的上海,小囡们已经吃着冰砖棒冰消夏了。<br>益民厂的历史要追溯到1913年,经营蛋品加工的美商海宁洋行。1932年洋行从美国引进冷饮生产设备,推出几款冷饮,迅速垄断了当年上海的冰淇淋市场。其中,以“美女”牌冰精(当时“冰淇淋”亦被称作“冰结涟”)最受欢迎,口味分为香草、巧克力、三色(前两者加草莓)和紫雪糕几种。而冰砖则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冰淇淋内洒核桃粒,另一种辅料则是巧克力碎片1936年,还曾推出芒果冰淇淋。不过,是在去皮去核的半片新鲜芒果外涂上香草冰淇淋。由于水果新鲜度和口感无法标准化,导致没法大批量生产而销声匿迹。(据2010年10月1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br><br>洋行在大手笔引进生产线之外,广告上也很下功夫,在报纸、收音机大肆宣传还不够,他们也给经销商提供优厚资源,只要商店愿意代销洋行商品,它就免费给你油漆门面。工厂还天天派汽车把居民、学生接到厂里去参观,参观后还免费招待一番。所以当年,美女牌冷饮红极一时。(据1957年9月29日《解放日报》) 1938年5-8月间,美女牌在《文汇报》陆续打出23条广告。<br><br>解放后时势不同,“美女”这么香艳的字眼显然不能使用。1950年一位副厂长提议更名为“光明”,寓意“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商标也配合着设计为一把火炬,置于“明”字外侧,“光明牌”三字围绕56根线条寓意光芒四射,也代表着56个民族,选在天热前的5月初问世。 火炬历经几代版本有所不同<br><br>5月19日,《解放日报》上便出现了光明牌的广告,以“红旗糕、和平雪糕、紫雪糕、冰砖、冰结涟”为主打产品。三个月4条广告和其前身“美女牌”四个月23条的宣传力度相比,手笔似乎小了不少,广告商也不再出现民国时期的风情画,取而代之的是显眼的“光明牌”商标。与此同时,《文汇报》《新民晚报》也都对光明冷饮有所涉及。<br> 1959年5月19日《解放日报》刊载的广告,启示诚征经销商。<br><br>为了抹去“美女牌”的用户记忆,让“光明牌”迅速占领市场,副厂长还憋了一个大招——广告车大游行。宣传车的形式在当年并不鲜见,所以并未在当时的报纸中寻找到相关报道。据现在的报道,当年厂里借来一辆旧卡车,装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和大喇叭,循环播放:“国营工厂是人民的工厂,请食用自己工厂的产品”。车上还带上了洋鼓洋号,车头上标注着“光明问世”四个大字,从虹口一直开到“大世界”。(据2004年3月25日《新民晚报》) 不止宣传车,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开设冷饮供应点“刷脸”推销,不久,有困难的职工家属加入推销队伍,随后贫困市民也参与其中,成为流动销售员,背着木制冷饮箱,售卖光明牌棒冰。很快,“光明”牌占领市场,共建立了10多条冰淇淋生产线、5条雪糕生产线,销售量远远超过“美女牌”,因而受到华东工业部时任领导汪道涵的赞扬。<br><br>在不少新闻中,“光明”牌作为民族品牌有意与其前身“美女”牌对立起来。“美女”也被贴上“洋货”的标签,被工人在卫生质量监控上并不严格。而“光明”的品牌“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市民消费上,也在抗美援朝期间,成了驻扎在江湾地区的苏联飞行员的“特供”冷饮。(据2012年5月25日《解放日报》)<br><br>50年代后期,益民一厂冰淇淋的日产量,达到1074加仑,棒冰则是45000打,足见市场需求量。在当年的新闻报道里特别强调,工人进车间前需要进行全身消毒,保障产品卫生质量。工人表示,“过去生产‘美女牌’冰淇淋的美商海宁洋行在这一方面就差多了。”(据1957年7月23日《文汇报》)<br> 上世纪50年代的冷饮车间,工人上班前须全身消毒。<br><br>除了冷饮,益民还研发过低脂糖果。<br>益民研究发现,夏天人们不爱吃糖是因为内含脂肪太多,吃了发腻,所以推出了四种零脂或者低脂的透明硬糖,有薄荷味和留兰香味道。(据1957年7月23日《文汇报》刊载新华社讯《夏令用的新产品》) <p>益民生产的薄荷香糖呈浅绿颜色,包有白色透明纸,给人清凉的感觉</p><p><br></p><p>我还找到咸奶油糖的糖纸。这样一看,咸味的冰淇淋一点也不新鲜。<br><br>光明冷饮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傲人成绩一直保持到1993年,可以想见,昔日的“洋品牌”大举进入市场,似乎又击败了“国民品牌”,直至2011年,光明冷饮才真正扭亏为盈。<br>几经更迭,光明经典的白雪中砖包装没变,价格从80年代的4角4分涨到了2块5,还多了mini版和白熊版。只是,恐怕再打广告做宣传时,关键词不再是“民族”“卫生”和“人民”,而是与大白兔奶糖、北冰洋汽水一样的“怀旧”了吧。关于旧时代的种种,借花献佛、借尸还魂或者借壳上市,未尝是有意识的,但也未必全是下意识的。<br><br>默默拆开深蓝色的纸盒,小心翼翼地撕开白色塑料纸,把冰砖怼进碗里,用不锈钢小勺挖下一口,到底还是那一股奶香来得真切。<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