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演绎笔底波澜,再现中华史诗。在这盛世华诞,举国欢庆之时,9月25日下午,在四平市教育局正确指导下,四平市教育学院在四平市第三中学举办了以“共和国之恋”为主题的课本剧展评活动。</h3> <h3> 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走进历史并深入了解为共和国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及共和国建设者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h3> <h3><font color="#010101"> 两位主持人宣布四平市初中生课本剧“共和国之恋”展评活动开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平市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先俊为活动致辞。他说,</font>课本剧是以教材作为主要编演对象而进行的戏剧演绎活动,它根植在校园内,成长在课堂上,对语文教学、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课本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它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还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扩展和深化。就学生发展说,课本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就教师专业发展言,课本剧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帮助教师发现职业快乐;就课程建设看,可成为校本课程一部分,可与研究性学习接轨,可促使教师发展,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h3><h3> 这次活动的宗旨就是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走近历史并深入了解为共和国发展建设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及其事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各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文字、文学、文化的力量,体验到自主、合作、创编方式的乐趣,体验到读书、读史、读人过程中思想境界的升华。最后,他衷心希望通过课本剧展示活动这个平台,各地各校能引导每位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h3> <h3> 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四平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轶群、四平市教育学院负责人史记哲、四平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红霞、吉林省教育学院郎镝博士、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王林声、四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王晓东、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许慧颖、四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米丽娜、伊通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信、刘允生、四平市教育局基教科张小川等。《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编辑宋晓媛、李音霞也全程观摩了此次活动。</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平市第二中学校的同学们演绎了语文课本《百万雄师横渡长江》。70年前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使人看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弥漫的硝烟遮不住远眺的目光,嘹亮的号声唤醒民族的脊梁,血与火中走出的伟岸推开崭新的世界,死与生中涅槃的英雄谱写中华的梦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双辽市第五中学演绎了名著阅读《红岩》片段。解放前,重庆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在“中美合作所”里,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后,许云峰、江姐、陈然等众多革命者慷慨就义。为了纪念他们,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把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写成了小说《红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初级中学校表演的《少年梦,中国梦》。“群英广智聚东风,神舟怒啸上九重。中华儿女多奇志,漫步寰宇问苍穹”。杨利伟等航天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他们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代表着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中国梦。</font></h3> 四平市第十四中学的《丰碑》深情演绎了1958年留美归国的邓稼先博士接受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开始隐姓埋名,担任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作为理论物理学家,邓稼先带领核武器研究院的理论设计部,在没有任何理论借鉴和技术资料的困境下,经过艰苦奋战,成功地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理论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军事力量对比。<br> 四平市第三中学《红岩》,再现了红岩精神。在黎明前那段最黑暗的时光中,红岩精神如不灭的火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照亮了人们前进的方向,红岩精神要世代传颂!<br> <h3><font color="#010101"> 在小记者们采访的过程中,小观众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纷纷表达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物,喜欢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现场气氛被小记者的提问点燃了。</font></h3> 四平市第十七中学的《驿路梨花》讲述了在我国西南边陲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不仅山美水美更有如梨花般圣洁而美丽的姑娘,雷锋精神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br> 吉林师大附中生动刻画了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面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光有核弹是远远不够的,核弹只有与导弹相结合,才能彻底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在为中国导弹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中,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功勋,人民不会忘记!<br> 四平市第六中学的《绣红旗》告诉同学们要铭记历史。当人们享受轻松快乐的生活之时,不要忘记祝福我们的祖国,更不要忘记那些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们。他们这一幕演绎的是当革命胜利的礼炮飞到了歌乐山,振奋了渣滓洞的难友们,牢房里群情激荡。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就在江姐她们的手中诞生!<br> <h3><font color="#010101"> 四平市第二十中学的同学们演绎了历史剧《抗美援朝》:向东,我们向东,英勇地跨过鸭绿江;无畏,我们无畏,誓死也要粉碎美帝的痴心梦。</font></h3> <h3> 吉林省教育学院郎镝博士对此次活动的剧目进行了点评。他被四平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给孩子们搭台、看孩子们演戏、陪孩子们成长的举措所感染。</h3> 在评委们紧张地评审和统计奖项的时间里,四平市第九中学表演了他们学校的特色足球。<br> 2017年他们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普及足球基本技能,弘扬足球文化精神,他们学校以足球课程为基础,以足球特色校建设为依托,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以球育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修美,充分发挥了足球育人的功能,形成了“足球环境熏陶人、足球比赛锻炼人、足球文化感染人、足球精神鼓舞人”的校园足球文化特色,让每一位孩子在各种趣味和竞技活动中快乐体验、快乐成长。 伊通实验中学的历史剧《花木兰》刻画了同学们心中的木兰形象:她英勇善战,为国为家她身披铠甲;她驰骋战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她一双细嫩的手磨出了老茧,她一腔赤诚的心练就了肝胆。在闺房她是勤劳温柔的少女,在战场她是英勇无畏的将士,她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br> <h3> 课本剧展示结束后,四平市教育学院负责人史记哲宣读表奖决定。她说:“文学构造世界,舞台演绎人生,今天我们看到,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区教师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各参演学校的积极努力下,本次课本剧的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项活动展示了我市初中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帮助同学们加深了对教材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提升了对作者和作品思想情感的领悟,补充了课堂教学中对人物思想品质的体验。今天的舞台被同学们的热情点燃了,爱国的情怀在同学们的演绎中更加炽热了。<br> 正因为全体参演师生的热情参与、从严要求,使得今天的课本剧演绎评比活动如此精彩,如此震撼!今天,我们的评审团队一致认为:小演员们仪态大方、声音洪亮,表达生动、惟妙惟肖而且富有感染力。展示出了中学生的风采与才华!</h3><h3> 最后,她朗声宣布四平市第十四中学等11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三中学焦鹏瑞等15名同学获得最佳表演奖,吉林师大附中杨卿艺等20名同学获得最佳合作奖,四平市第二中学赵琳等18名教师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奖,双辽市第五中学李紫夷等17名教师获得最佳编导奖。</h3><h3><br></h3> 初中生课本剧的演绎落下了帷幕,在烈烈红旗下,同学们稚气脸上却有了刚毅和坚强,中国精神,为他们点燃了前进的激情;红色经典,为他们增添了奋斗的力量。他们留恋这个舞台,久久不愿散去。<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