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题记<br>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予我们一段特别的培训经历;一段特别的培训经历,赋予我们教育进程中一个艰巨的使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拥抱改变。</font></b></h1><h3></h3><h1><b><font color="#167efb">仰望星空,我们要志存高远,</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font></b><b><font color="#167efb"> 脚踏实地,我们会励志前行。</font></b></h1><h3></h3><h3></h3> <h1> 2019年9月18日, 在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广东省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班典礼开班,来自省内132位中小学校长有幸成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培训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黄埔一期”的学员。<br></h1> <h1>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姚轶懿,以热情、简洁的致辞让在座的校长们明白了,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h1><h3></h3> <h1>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当我们132位 学员在华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门口合影留念时,这个“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已铿锵有力地定格在了这一刻。</h1> <h3> 我有幸以特殊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培训,收获不小,不仅开阔了视野,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观念,还了解到了当今世界的趋势、社会的变革、学校的发展、学习空间的再造和教师时代的转型等方面的信息与理念,下面就这次培训学习和认识谈几点体会:</h3> <h1><b><font color="#167efb">一.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font></b></h1> <h3> 培训开篇,汤庸院长和朱佳博士分别以《社交网络与大数据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下的“AI+教育”》开讲,向我们传授了这样一个信息:</h3> <h3> 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在进行,“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社交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学者网的出现给予了学生学习平台和课程时代转型平台的变化,让我们明白,大数据的魅力并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h3> <h3>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达利以《用技术变革课堂创新学校》为主题,向我们校长们发出这样的警示“这是一个人人为师的时代”“这是一个天下名师皆我师的时代”,“今天我们知道,学生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我们的学生有办法知道”。 焦教授具有价值的案例和极具感召力的演讲,让聆听他讲座的校长们脑洞大开。</h3> <h3> 在他“有话想说, 请拍我”的《递纸条》软件上,面对一百多条的提问,他授业、解惑、百问不厌;他机智、诙谐、有效解答,这别开生面的“递纸条”,答问题,零距离地答疑解惑,令在座的校长们和他的博士生学员们顿有醍醐灌顶之感。</h3> <h3> 来自中国信息化技术学会的丁书林教授、以《打造学校超级大脑》呼吁我们校长应该具备信息化领导力四元素,去构建学校强有力的学习中枢。</h3><h3></h3> <h3> 聆听教授们的报告,深感在人工智能教育无处不在的时代,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思维、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岂能滞后不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h3> <h1><b><font color="#167efb">二.学习,学习再学习,立足时代、拥抱改变</font></b></h1> <h3> 马云说:很多人输就输在,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培训会上,李宇亮校长给我们展示的这幅图文,对我启示很大。</h3> <h3> 李校长向我们转述,2017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基础教育版的《2017年地平线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面对推进创新文化和深层学习策略(长期趋势);注重学习测量、量构学习空间(中期趋势);培养编程素养、STEAM学习(短期趋势)的六大趋势。</h3> <h3>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际,我们校长们如何迎接,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去创新学习,拥抱改变。否则这些“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学习、MOOC慕课、在线学习、3D打印,‘云’书包、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术语都会令你头晕目眩,不知所云,更何况大数据下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学评估与管理怎样落实,岂不成了纸上谈兵。</h3> <h3> 教育要与时代同呼吸,这是来自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的林君芬教授的讲座和教学案例给予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启迪。</h3> <h3> 她是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授,她以自己教学的真实案例,向我们讲述怎样教学和辅导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她做的竟然是那样的游刃有余,掷地有声。这种“讲台上的圣人”转换成“身边的向导”竟然会产生如此有效的成果,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就是注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学思维与方法整合,凭的就是注重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的培养。</h3> <h3> 年轻有为的中国科学研究院博士曹培杰,以他渊博的知识和脚踏实地教学调研,告诉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之际, 今天,人工智能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h3> <h3> 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优步(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微信正在成为最大的阅读内容载体,但并不直接生产任何内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发生很大的系列变化:学习空间再造——未来学习空间将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整合、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社团课程、生活实践、艺术创作、思想拓展、表达交流、体育锻炼等;学习方式变革;STEAM教育;尤其是教师时代的转型,需要老师在班级授课中,去读懂学生,做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人;在课程设计中,强调知识的完整结构,让学生拥有整合的知识观。</h3> <h3> 曹培杰博士,论述学习的时代变迁,学习越来越呈现出的实践性、情境性、个性化的特征,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或能力逐渐失去价值。他旁征博引反复强调,未来学习方式变革将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h3> <h3> 他的旁征博引,探究案例,令学员们醍醐灌顶,即使讲座结束,大家依然不舍,继续追问咨询各种问题并纷纷合影留念,体现了学员们的好学和渴望得到专家的引导与帮助的一种精神。</h3> <h3> 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紧扣时代脉搏,拥抱改变,重新定义教学创新,推进学校文化和创新学校管理,将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这三要素纳入 教育生涯,将管理、愿景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迎接人工智能教育的到来和挑战。</h3> <h1><b>三.感恩、感恩再感恩,坚守匠心,笃定前行</b></h1> <h3> 相聚是缘,感谢各位教授精心准备的讲座,感谢各位班主任的关爱与照顾,感恩同学相伴学习,让我们48学时的培训,充实、有效,愿我们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路上携手同学,坚守匠心,笃定前行。</h3> <h3> 谁持彩练当空舞,教育论坛人人行。感恩由姚轶懿主任主持的思绪飞扬、浓墨重彩的学术论坛,感恩点评嘉宾黄秉刚、刘慈航、袁涛专家的博古论今的论述观点与精彩点评;</h3> <h3> 感谢132位学员中的弄潮人,敢于各抒己见,直面现场辩论的勇气和观点。</h3> <h3> 在弱、强和超人工智能阶段,教师的职业会不会被代替;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最重要的任务的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最突出体现在哪方面?相信这三个辩论题目,将会让与会的各位校长,在今后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去发酵、去膨胀、去沉淀,最后达到革故鼎新,明晰一个正确的答案。</h3> <h3> 感恩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彭友福老师,带领校长们去感知“人工智能新时代中小学的STAEM教育”,“搭建风扇”一课,不仅让我们对STAEN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在动手搭建风扇与风扇的机构研究中,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数学思维能力与空间几何能力是如何渗透,有了质的认识与飞跃。</h3> <h3> 感恩“超星”集团广东分公司、感恩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提供的参观游学,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路、智慧城市、智慧文教、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相信“联通5G助力智慧教育,让未来成长”一定会早日到来,相信应用微服务框架打造的超星未来学校,一定会让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质的飞跃和新的腾飞。</h3> <h3> 感恩所有专家们的讲座,让我们从事一线的管理者,能深刻地意识到:确定智慧学校的共同愿景,提升管理力;重视技术助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借助技术激发学习內驱力,促进个性化发展;构建环境,让学习在更有效的环境中发生是多么重要和势在必行。</h3> <h3> 感恩所有的授课老师,他(她)们各具特色的讲授,都是他们精心的筹备和对未来教育的执着与奉献。我们只能用实际的行动,把学校建设好、创新好、服务好,才能不负省厅和教育部门领导的厚望,才能报答各位教授们的传业、解惑之恩。</h3> <h1><b><font color="#167efb">坚信,</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AI科技一定会</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让未来的教育更美好。</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