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印象之五(马德里和巴塞罗那)

蔡仁美

<h3>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当然是旅游者的必到之地。</h3><h3>首先参观的是马德里皇宫。在排队等候时随手拍了路灯。皇宫外的路灯已然如此讲究。</h3> <h3>马德里皇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h3> <h3>马德里王宫是在费利佩五世的命令下于18世纪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岗上,一个原先阿拉伯城堡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是波尔梦王朝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其豪华壮丽程度,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h3> <h3>王宫呈正方形,中间有一个大院子。从东侧的王子门可以通往中央大院。</h3><h3>在大院子里留个影。</h3> <h3>正方形结构的皇宫,每边长180米,外观具有卢浮宫的建筑美,内部装潢则是意大利风格,富丽堂皇。</h3> <h3>进入皇宫是一个巨大的正厅。正面是国王的塑像和王室的纹章。</h3> <h3>两边大理石台阶旁的狮子雕塑。</h3> <h3>1763年12月1日,卡洛斯三世搬入了新宫殿已完工的一部分,之后的各代君主都居住在这座宫殿里,直到1931年阿方索十一世弃位。</h3><h3>这是卡洛斯三世的塑像。</h3> <h3>皇宫有2700间房间,大部分禁止摄影。所以照片展示的只是它的极少一部分。</h3> <h3>皇宫内部使用了大量华丽的装饰物如:西班牙大理石,镀金灰泥,桃花心木(门窗)。内部壁画和艺术装饰都是由当时著名艺术家,如蒂耶波洛父子(Tiepolo)、贾昆托(Giaquinto)、安东·拉斐尔·门斯(Mengs)、巴耶乌(Bayeu)、马埃利亚(Maelia)等制作。</h3> <h3>这精美的雕塑不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h3> <h3>某位国王的胸像——应该也是大师的作品。</h3> <h3>天鹅绒挂毯刺绣都是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手工制作。</h3> <h3>带花纹雕刻的镀金家具也是出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能工巧匠。</h3> <h3><h3>王宫里还可以欣赏到委拉斯凯斯(Velázquez)、戈雅(Goya)、鲁本斯(Rubens)等大师的画作。</h3></h3><h3>卡洛斯四世的画像是戈雅的作品。</h3> <h3>厅内拱顶画展现了西班牙君主时代的故事,特别突出了18世纪诸位国王的统治。</h3> <h3>现任卡洛斯国王的全家照。</h3> <h3>门楣上的雕塑也是十分讲究。</h3> <h3>阿方索十二世所钟爱的豪华餐厅。可以容纳145人同时用餐。</h3> <h3>这间房间很具特色。</h3> <h3>由于历代国王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王宫进行装饰,使得王宫带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和时代印记。威尼斯的枝型水晶吊灯,富有感染力的雕塑,以及房顶上繁复的花纹,不知是哪位国王的爱好。</h3> <h3>模仿贝鲁塞尤宫殿中镜子房样式的“御座间”。</h3> <h3>皇家珍藏的5把Stradivari提琴(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每把价值约2200万欧元,令人赞叹。</h3><h3>这是其中的小提琴之一。</h3> <h3>这是其中的一把大提琴。据说本来是6把提琴,今年拿出来维护时摔坏了一把。真是令人扼腕叹息!</h3> <h3>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也是个著名地方。</h3> <h3>楼上刻着“PLAZA MAYOR”,其实就是“大广场”的意思。</h3> <h3>广场中央有国王的骑马雕像。</h3> <h3>骑着高头大马的骑警也是广场的一道风景线。</h3> <h3>广场上的小贩摆出斗牛士和弗拉明戈舞的服饰让游客拍照。</h3> <h3>骑警过来驱赶这些小贩。和中国城管驱赶小贩有异曲同工之妙。</h3> <h3>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的中心。最初太阳门广场旁有一个太阳门,它曾经是马德里的东大门,历时一个世纪之久。因为它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所以取名为太阳门。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交通的需要,太阳门在1570 年被拆除,但马德里人没有忘记这个古老的城门,一直把这个遗址叫太阳门。</h3><h3>广场上的雕塑是卡洛斯三世。雕塑后面是著名的保安局大楼。</h3> <h3>广场中央有一座花坛,坛内树立着一座攀依在莓树上的棕熊的青铜塑像,它是马德里的城徽。</h3> <h3>在保安局大楼门前的广场马路边,有一处半圆环,环内是有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图,地图中央标有“零公里”的字样。西班牙用这处“零公里”为起点,全国公路的里程碑都从这里向外计算。</h3><h3>我们没有找到这个宝贝,这是网络照片。</h3> <h3>偶尔发现马德里人骑的电瓶车,似乎比上海的要气派一些,尤其是那个大屏幕的导航,颇有几分吸引力……</h3> <h3>马德里的拉斯文塔斯(Las Ventas)斗牛场也是个著名景点。这是斗牛场的大门。<br></h3> <h3>门前广场上的这个雕塑引人注目。</h3> <h3>一位斗牛士在飞奔而来的牛前高高飞起——牛的威猛,斗牛士的潇洒,斗牛场面的激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h3> <h3>墙边还有著名斗牛士的塑像。</h3> <h3>离开马德里前往巴塞罗那。途经萨拉戈萨。这是著名的萨拉戈萨大教堂。</h3> <h3></h3><h3>经过620公里的驱驰,从马德里,途经萨拉戈萨,终于来到巴塞罗那。</h3><h3>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是西班牙的文化古城。</h3><h3>我们首先来到巴塞罗那的旧港。</h3> <h3>著名的哥伦布纪念碑就在旧港。这座纪念碑高60米。据说是为了纪念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从美洲探险凯旋。巴塞罗那是第一个听到哥伦布正式宣布发现新大陆和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h3> <h3>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还有记载哥伦布航海事迹的碑文和当时资助他远征的国王费迪南德和王后的雕塑。</h3> <h3>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狮。这是其中之一。</h3> <h3>圆柱顶端的哥伦布全身立像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呈现出哥伦布凝神远望、右臂指向前方海洋的姿态。(网络照片)</h3> <h3>离开哥伦布纪念碑,我们享用了一顿海鲜饭。然后去瞻仰巴塞罗那最大的骄傲——现代主义的天才建筑师高迪的杰作。</h3> <h3></h3><h3></h3><h3>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年6月25日—1926年6月10日),西班牙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h3><h3>一个艺术家有七件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h3><h3>我们首先来到米拉之家(Casa Mila)。</h3> <h3>位于巴塞罗那扩建区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acia)上的米拉之家(Casa Mila)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幢私人住宅。这幢6层高(另有一层阁楼和一个夹层和一层地下室)的建筑占地约1323平方米。</h3> <h3>“Casa Mila”于1906年开始动工,那一年高迪54岁。新住宅历时艰苦的6年才宣告完工,但米拉夫妇俩对这惊世骇俗的新家并不满意,嫌它太过雄伟巨大,显不出贵族的矜持与典雅。尽管如此,米拉之家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还是幸运的保留到今天,并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高迪作为加泰罗尼亚新艺术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他的格言是 “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h3> <h3>高迪接受米拉先生委托的条件是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因此在“米拉之家”动工之初,可怜的米拉先生既看不到任何图纸更没有表现图或模型甚至没有预算,常常焦躁地徘徊在工地上。直到有一天高迪动了恻隐之心,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草图,告诉他:这房子将会像巴塞罗那周围的山峰那样雄浑秀丽……于是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由石头打造的像海浪像山峰像树干像花草般的伟大的米拉之家。</h3> <h3>这座被世人称为“La Pedrera”(采石场)的建筑深受当时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风行于欧洲的一种美术工艺的样式,以自然之曲线为其特色)和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h3> <h3>米拉之家的内部有两个呈8字形的采光中庭,因此每一户都能由两侧通风采光。</h3> <h3>该建筑无一处是直角,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h3> <h3>建筑顶部夹层是一个由270个不同高度的抛物线组成的脊椎型砖砌肋拱,使得大楼的屋顶起伏不平。</h3> <h3>不少参观者都认为最迷人的就是起伏不平有如山峦般的屋顶。屋顶设有天窗、6个楼梯疏散口、2个通风口和30个形状各异的烟囱,楼梯间立面还暗藏着水箱。</h3> <h3>具有波浪形的外观、如超现实主义的雕塑一般的屋顶,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元素,仿佛房子是直接雕刻而成而不是建造出来的。</h3> <h3>这些形状各异的突出物,有的像是列队的古罗马士兵,有的像是巨大的史前怪兽,或是螺旋体的某种生物……</h3> <h3>总之人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揣摩大师当初的脑电波。</h3> <h3>这幅铅笔画是艺术家笔下的米拉之家。</h3><h3>米拉之家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却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h3> <h3>这是离开米拉之家不远处的高迪另一处杰作巴特罗之家。</h3><h3>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o,1904—1906)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是建筑设计历史上的经典之一。(网络照片)</h3> <h3>这座6层楼建筑物很怪异,它的露台设计像骷髅头……</h3> <h3></h3><h3>柱子像一根根骨头……</h3> <h3>屋顶则像满布鳞片的鱼背……</h3> <h3>外墙缀满了蓝色色调的西班牙瓷砖。</h3> <h3>房子的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没有棱角,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而高迪对于光线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硕大的落地窗和顶部光线的组织让整个大楼都充满了温馨而自然的氛围。</h3> <h3>柔和的曲线会造成魔幻的韵味……</h3> <h3></h3><h3>顶层阁楼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高迪说过:房子也应该像贵妇一样撑一把伞。</h3><h3><br></h3> <h3>我们参观的下一个高迪作品是奎尔公园(Parc Guell)。</h3><h3>奎尔公园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以至于不少游客认为这是巴塞罗那最值得去的地方。这是奎尔公园入口处的地图。</h3> <h3>公园之中已完成的两座建筑中的一座是高迪故居,建于1906年,现在是高迪博物馆。从1906年到1926年,高迪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整整20年。</h3> <h3>奎尔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不管是石阶、石柱和弯曲的石椅上都充满了各式的马赛克,全由磁砖拼贴而成,色彩灿斓,让人有身处梦境之感。这里有堪称世界第一长度的座椅。长椅用石砌成,形似波浪蜿蜒曲折。</h3> <h3>奎尔公园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区北部,占地20公顷,原来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比奎尔伯爵计划建立的一个社区旧址,建于1900年。</h3><h3>从平台上可以远眺地中海。</h3> <h3>这座带有童话色彩的小屋极具高迪的特殊风格。</h3> <h3>在奎尔公园中,有很多路段都会出现如同自然洞穴似的斜柱高架廊。其廊柱多为斜立,看似随时将会倾覆,却已坚固屹立了近一个世纪,像是有意向人们展示着斜柱和直柱的力学实验对比。墙壁则像波浪般卷起,走在其中犹如冲浪者穿行在卷浪中……</h3> <h3>廊柱用粗糙的石块砌成,没有一根相同。在粗糙中却显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感。</h3> <h3>露天广场的下面是著名的百柱厅。这个有86根陶立克式(罗马风格)立柱支撑的露天广场原本是一个市场。中空型的立柱,除了支撑屋顶之外,兼具导水泄洪的功能。立柱支撑起的屋顶上还有精彩的马赛克圆盘装饰,使得百柱厅更加生动和美观。<br></h3><h3>在大雨滂沱之日,雨水顺着百柱厅的立柱倾泄而下,大部分雨水流入周边的树林中,少部分雨水从厅前的蜥蜴口中喷薄而出,甚是壮观。<br></h3> <h3>百柱厅顶上用马赛克贴成的装饰,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设计的。</h3> <h3>公园中共有三座造型独特的雕塑,第一个是环形中镶嵌着一个兽头。。</h3> <h3>这是第二个,是蛇和加泰罗尼亚徽章上红黄条纹的组合。</h3> <h3>第三个是高迪的龙,其造型为巨型蜥蜴。表面均采用马赛克瓷片拼成,色泽艳丽而造型生动。而这座喷泉正是公园的主题象征和镇园之宝。</h3><h3> 建园80年后的今天,奎尔公园那些艺术建筑的美妙精细之处,仍让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h3> <h3>高迪最宏大的作品应是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h3> <h3>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高迪在他的晚年全身心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h3><h3>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h3> <h3>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h3><h3>我们就是从”诞生立面”进入教堂。</h3> <h3>“诞生立面”的铜铸大门。门上满是葡萄藤叶。因为耶稣降生在葡萄藤丛中。</h3> <h3>进入教堂,如森林般的立柱,既柔和而又绚烂,变化多端的光线令人目眩神迷。</h3> <h3>圣家堂的内部构造较为复杂,其中有两条走廊、一条延伸出七个半圆礼拜堂的回廊、为数众多的高塔和三个结构装饰各不相同的大门。</h3> <h3>复杂的立柱造型造成神妙的光影组合。</h3> <h3>中庭大伞下悬挂着的耶稣受难像极富感染力。</h3> <h3>一段短视频可以领略光与影的奇幻。</h3> <h3>这里有面神奇的镜子,据说可以把自己和绚丽的穹顶照在一起……</h3> <h3>这时恰逢日落,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日光从西面的窗户射入,在穹顶之下形成一片极为炫丽的光幕,犹如神迹出现……</h3> <h3>几分钟后,色彩更盛,如火焰一般……</h3> <h3>从这扇门出去就是受难立面。</h3> <h3>受难立面的整体特征简朴而饱经风霜,塔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形象憔悴。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来自雕塑家约瑟·苏维拉齐斯(Josep Maria Subirachs)。</h3> <h3>与装饰丰富的诞生立面相比,受难立面更为朴素简单,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线,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h3> <h3>1987年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一队雕塑家开始对其上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展开雕刻。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刚硬的表现形式引发出极富表现力的效果。高迪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立面将恐惧感带给参观者。</h3> <h3>立面上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的是耶稣的“苦路”。最低的一层来自于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当天,第三层描述的则是耶稣的埋葬和复活。</h3><h3>首席建筑师乔迪·法利于2015年10月宣布70%的建设已经完成,建设已经进入了开工建设6座高塔的最后阶段。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h3><h3>至此,我们的西班牙之行也画上了句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