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轩堂村:这个与我一生纠结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家。1974年4月8日下放到这里务农,1975年底从这里参军入伍,虽然,它在我的人生长河中仅仅有两年时间,但是,它留给我的青春记忆却是铭心刻骨,终生难忘……。<br></h3><h3> 在轩堂生活的两年里,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至今想起还心起波澜,泪流满面。那时候,物资短缺,粮食品种单一,主要以红薯为主食。记得:每次队里开社员大会(那时候开会,一般都会选在吃饭的时间开。这样,就不会延误集体出工),钟声一响,人人都从自己家里端着饭来到会场,就地一蹲,边吃边听。饭食清一色的蒸红薯和红薯干茶,家里条件稍好的,会拿点自己腌制的酱豆吃(因红薯吃多了胃酸)。偶尔也有人拿着玉米饼到会场,俗称:“老鳖靠河沿”,都会让人羡慕不已,令人垂涎欲滴呀……!</h3><h3>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生产队的老保管轩树阁大爷,常常把他闺女从城里买给他吃的肉,自己舍不得吃,让他的老伴为我做上一碗肉熬粉条,再蒸了几个“一风吹”的杠子馍(现在人称“全麦”馒头),做好后让妹妹来知青点叫我回家吃饭,那滋味儿就像过大年。在那儿的两年,大爷、大娘待我就像亲儿子,姐姐妹妹和我就是亲兄妹。几十年过去了,大娘、大爷相继去世,姐姐妹妹们也早已儿孙满堂。至今,她们的儿女无论何时何地见到我,都亲切的喊我:舅舅……。</h3><h3> 离开轩堂的四十多年来,我不知去过轩堂村多少次,每一次我都会住上几天,看望我的亲人,体验一下农活儿,再和乡亲们唠唠嗑。记得1986年春,我回轩堂看望大爷、大娘和乡亲们。我发现大爷的眼睛不适,就要带他去医院看看。大爷告诉我:去过县医院了,检查结果是白内障。大夫告诉他:等到秋天可以来做一个手术,把眼里的白内障摘除。那年秋天,我特意回到了轩堂,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接大爷到郑州做手术。大爷闻听我要接他来郑州,他担心给我找麻烦,还怕耽误我的工作,执意不肯跟我走。我的态度非常坚决,姐姐妹妹们也一致同意我的意见,大爷拗不过我。于是,大爷和我乘坐长途汽车来到了郑州,来到了我的小家(那时,我已成家,有一个2岁多的儿子)。大爷到家后,刚开始还很拘谨,当他看到我的爱人待他如父亲,儿子又一声一声的叫着他:爷爷、爷爷,他的心放松了下来。我看见:大爷的眼睛里泪光闪闪……。</h3><h3> 大爷在郑的时间里,我联系了那时还在解放路的郑州市第二人民院眼科,为他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并配置了眼镜。我的父亲、母亲、哥哥、妹妹都来看望他,待他亲如家人,他非常感动。大爷出院我把他接回了家。记得有一天吃罢晚饭,我带他和儿子到我们单位公共澡堂洗澡,在我忙着给他搓背时,儿子(石头)突然叫我:爸爸、爸爸,你轻点,爷爷哭了……。我停下手,忙问:大爷,咋了?!不问不要紧,这一问,大爷竟哭出了声,老泪纵横。大爷告诉我:几十年来,我是唯一给他搓背的人(大爷身边有7个女儿,没有儿子),刹那间,我的心也被深深的刺痛了……。</h3><h3> 在轩堂务农的那两年,全国上下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处于那个浮躁不安的年代,一个人何去何从,真的像大海中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颠簸动荡,漂浮不定……。但是,我们知青中的几个人,常在一起讨论,常常到处找书来读,给自己充电,用书中的人物激励自己。在煤油灯下,我暗下决心:自己的一生,一定要拼尽全力,一定得干出点成绩……。至今想起,依然感动。</h3><h3> 两年里,我干遍了生产队几乎所有的农活儿:平整土地、打营养钵、种棉花、摘棉花、割小麦,出红薯、积肥料,帮槽喂牲口,打过麦场,当知青组长,还做过生产队的会计……。</h3><h3> 离开轩堂后:当兵入党,立功受奖;复员退伍,参加工作;上学,转干……。一步一步走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每一步都对得起自己。尽管时过境迁,历经磨难,容颜改变;但是,自始至终乡音未改,乡情依旧,初心没变。村里的乡亲们到郑州看病住院,买火车票,借钱……,凡遇到困难必来找我,我也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那时候,我住的房子小,乡亲们每每来到家,吃饭住宿全在家里。乡亲们特爱面子,如果让他们住在外面,你就怠慢了他们,让他们感觉你外气,感觉你嫌弃他们。所以,每次来人就住家里,床不够就打地铺,最多的一次地上一排就躺了7个人。虽然条件差点、挤点,但彼此的心是暖的,身是热的,情感是真挚的……。</h3><h3> 几十年来,我常常会抽出时间去轩堂看看,因为我知道:这里不仅有我难以忘怀的父老乡亲,还有我的青春记忆在这里珍藏。常回家看看我的父老乡亲,常回家打开我青春记忆的珍藏,为不老的时光,为一路前行的自己,也为初心不变的生命积蓄更多的能量,在慢慢变老的人生旅途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自己就永远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h3><h3> 今年的中秋节,无意间看到了王建(唐)的一首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真的,思念是会呼吸的痛,我终于也承认这样的话语。因为,想你、很痛。夜很深、人很静。心、很满。因为有对你们的想念。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驱车160多公里,我又来到了轩堂村。</h3><h3>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瞬间,让心变软,让世间充满温暖……。</h3> <h3> 轩堂村铭牌就矗立在村口</h3> <h3> 进村的路要经过这座桥……</h3> <h3> 原本清澈的河水没有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一眼望去满目疮痍,让人目不忍睹。多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导致水位下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h3> <h3> 熟悉的村中小路,连接着家家户户……</h3> <h3> 村委会</h3> <h3> 村小学</h3> <h3> 村民住宅大门(现在的独门独院,大门庄重而大气,汽车可以直接开进院子里)</h3> <h3> 村饭店</h3> <h3> 今非昔比,每个自然村如今都有饭店。人来客往,婚丧嫁娶,请进饭店,省事又省心。农家土菜,地锅炖鸡、炖肉,鸡鸭鱼肉,美味佳肴,样样俱全。关键是它比城里经济又实惠……</h3> <h3> 村邮政、快递点……</h3> <h3> 《紧锁的门》</h3><h3> 如今的年轻人都在城市打拼,家中的老人随儿女也去了城市,在那里帮助儿女们照看小孩儿。所以,紧锁家门,人去屋空……</h3> <h3> 《破败的房子和院落》</h3><h3> 如今的乡村,举家搬进城市的比比皆是。于是,他们无暇顾及家乡的老宅,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这样破败的房屋和长满杂草的院落,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感觉出一种难以言表的乡愁……</h3> <h3> 荒芜的村中小路</h3> <h3> 村里几条主干道都是清一色的水泥路。过去,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串门都是深一脚、浅一脚,满鞋泥巴。因为这里是“黄泛区”,土质为淤泥,黏的很,所以一旦下雨,满地泥巴,出个门都难……</h3> <h3> 老宅院</h3> <h3> 院里</h3> <h3> 院外</h3> <h3> 老房子后面是新楼房</h3> <h3> 这几年,老乡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式各样的新楼房在村中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越来越多,越盖越漂亮,宛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 别墅一样的院落……</h3> <h3> 张庄加油站</h3><h3> 在丁集的北面,轩堂村的东南面有一村庄,村庄不大,它就是张庄。因轩堂通往丁集的马路必须经由此地,马路在此又恰巧拐了个弯,所以这地儿就变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金三角”。加油站就在此地坐北朝南,稳稳当当的坐上了“金三角”……</h3> <h3> 金三角超市</h3> <h3> 果树上果实累累</h3> <h3> 房屋墙上的标语和过去那个年代有质的飞跃……</h3> <h3> 村口偶遇马车,仿佛一下穿越到了40多年前,心生感慨。马车远去,平静下来,有此随想:</h3><h3> 木心有句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br></h3><h3> 车马慢,这大概是千万年来最深切的人类潜意识之一了,即使是坐拥高铁、飞机的现代人,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还是会被一次次唤醒。 《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里曾不经意间轻轻提起,“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诗句朴实无华,却让人心静神怡,而当古道延伸向天边,悠远到看不见的时候,后面蓦然一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不禁让人心神摇荡,仿佛自己也置身古道,心中更是升起了一阵浩渺无尽的时空之感。</h3><h3> 车马慢,意味着情很长,于是就有了“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小心翼翼,也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h3><h3> 除了普通老百姓,就连朝廷也会为路途遥远而发愁,尤其关山艰险之处,商旅难通,不仅隔开了政治版图,也隔绝了文化交流。</h3><h3> 于是,就有了蜀侯竟然会听信秦惠王“石牛粪金”的谎言,主动去打通蜀道、反被秦惠王灭国的荒唐;也有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诡;还有后人屡屡提起的诸葛亮艰难北伐的悲壮……。</h3> <h3> 希望的田野</h3><h3> 随笔:我曾走过万里长城的很多地方。从大漠戈壁的临洮“长城第一墩”出发,到渤海之滨的“柳条边”终点为止。我曾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道边,聆听过大漠孤烟为我吹奏的羌笛声声,思绪万千,怆然涕下;我曾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遗址上,痛饮过长河落日赐予我的葡萄美酒,临风把盏,热血澎湃;我曾在“扼守门户,两京锁钥”的山海关上,看大风吹日,惊涛拍岸、由衷地赞美过华夏民族的伟大与豪迈;我也曾在“北地无人空月明”的野长城上,轻轻地抚摸过它残垣断壁,千疮百孔的躯体,深深地感叹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h3><h3> 我曾想 :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长城与我内心的距离;亦曾想,能在长城上与我们的先祖们来一次心灵的对话。也许,这只是我今生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而巳,但我依然会沿着长城的脉络,向着它的魂灵,一步步地靠近,一寸寸地扺达。直到,我再也无法移动我前进的脚步为止......</h3><h3> 望着丰收在际的故乡田野,一种豪情油然而生。青春年少的痴狂,煤油灯下曾立下的志向,这一刻,在脑海里翻云吐雾,信马由缰,激情四射,热烈回荡……</h3> <h3> 红薯和玉米地</h3> <h3> 黄豆地</h3> <h3> 玉米地</h3> <h3> 柿子上的露水……</h3> <h3> 现在的经济作物:朝天椒</h3> <h3> 机械化收割玉米~~图1</h3> <h3> 机械化收割玉米~~图2</h3> <h3> 西瓜地里满是丢弃的西瓜。</h3><h3> 近年来,那里的乡亲家家户户普遍种有西瓜,西瓜地里再套种辣椒、花生或黄豆。西瓜成熟后,在地里就卖掉了。买家挑选剩下的,有的拿回家来自己吃,有的就扔在地里当肥料了。套种的其它作物秋收时一并收割,然后地里就种上了麦子……</h3> <h3> 黄豆地</h3><h3> 不仔细看,这幅照片是黄豆地无疑。但是,你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豆秧上覆盖着一张巨大的白色网。我很好奇,随手就拍了一张照片。我本来以为:可能是黄豆成熟了,村民害怕鸟吃豆儿,特意用网罩起来。可是,其它大部分豆地都是裸露着,并没有罩起来呀!因为我没有搞清楚这事儿,就回去请教了我的兄弟志德。结果你猜怎么着?志德告诉我:那豆地是在养豆虫。之所以用网把豆秧罩起来,不是害怕鸟吃豆儿,而是害怕鸟吃虫儿!我当时的确很惊讶!</h3><h3> 志德说:这几年,经常有城市的高档饭店到乡下收购豆虫,且收购价颇高。经查我才知道:豆虫营养价值高,它高蛋白低脂肪,高档饭店把它做成美味吸引了不少食客且价格不菲……。</h3><h3> 我发现:近年来,农民的经济意识普遍提高,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把土地经营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他们不拘泥于过去的经济作物,而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所以,农村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农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h3> <h3> 暮色苍茫下的轩堂村(从马庄方向拍摄)</h3> <h3> 远眺周庄(轩堂村北面)</h3> <h3> 镇邮政局</h3> <h3> 镇卫生院</h3> <h3> 镇养老院</h3> <h3> 大爷(轩树阁)的外孙在板桥镇开设的婚纱影楼豪华气派。门口停放的宝马轿车就是他的座驾。</h3> <h3> 板桥镇十字街往北……</h3> <h3> 板桥十字街往东……</h3> <h3> 太康名吃:逊母口马家糊辣汤。</h3><h3> 9月18号一大早,志德弟骑电动车带着我,从轩堂村跑了12华里,特意来品尝家乡的美食,来两碗炖肉糊辣汤、几根油杠(油条)、一盘水煎包,弟兄俩吃的不亦乐乎……。</h3> <h3> 水煎包……</h3> <h3> 护城河</h3> <h3> 自由胡同</h3><h3> 太康老城里有好多背街小巷,现如今已经规划和美化,起了好多温馨且时髦的名字,令人耳目一新。</h3> <h3> 城关镇回族镇委</h3> <h3> 太康县民族医院</h3><h3> 太康县回族较多,其特色就是有专门的民族医院,有几个较大的清真寺。太康县的牛羊肉出名,不仅好吃,还远销海内外……</h3> <h3> 如今县城的住宅楼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城市……</h3> <h3> 太康县法院</h3><h3> 当时,我行走在法院对面,突然看到了一个人正举着手机在法院门口拍照,处于新闻敏感,我拿出手机拍摄了这幅照片……</h3> <h3> 长途汽车站</h3> <h3> 集贸市场</h3> <h3> 红红火火的集市儿……</h3> <h3> 车水马龙的街道,交通秩序有点乱。说心里话: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生活改善了,楼房高了,房子大了,马路宽了,汽车、机动车辆多了,所有的硬件设施都上去了;可是,不容乐观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自身的素养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秩序的自觉遵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这一不可或缺的软件和发达国家、港、澳、台,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任重而道远……。</h3> <h3> 路标上的警示语是太康县城的一大亮点……</h3> <h3> 当年的太康县县委(摄于1974年秋)</h3> <h3> 如今的太康县县委……(摄于2019年9月18日)</h3><h3> 这一天是“9.18”。我在拍摄照片的同时,耳边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警报阵阵长鸣,它在提醒着人们: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做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国耻日”!</h3> <h3></h3><h3> 太康县委办公楼就座落在宽敞漂亮的谢安大道上。</h3><h3>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h3><h3>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h3><h3>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摘自百度)</h3><h3> 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乌衣巷》中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是感叹王、谢两家的旧居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风骨犹存……。</h3><h3> 做为谢氏后辈,我为谢氏有此先辈而自豪!</h3> <h3> 县委大楼前的广场上,有一排金箍棒路灯,让人眼前一亮……</h3> <h3> 林荫步行道</h3> <h3> 70周年国庆前的谢安大道,路灯杆上插满了五星红旗,庄严整洁、宽敞而漂亮,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h3> <h3> 《失恋博物馆》太康县城里居然有这么一座即现代、又时尚且紧跟潮流的博物馆,令人刮目相看。</h3><h3> 今天,我在太康县失恋博物馆门前祝朋友们秋安!望你我永远没有失恋的烦恼,一生幸福快乐!</h3> <h3> 豫东商品大世界</h3> <h3> “柿柿”如意</h3> <h3> 当年,我下放所在生产队的政治队长~~轩继承(现已79周岁,拍摄于2019年9月19日轩堂村委)。</h3><h3> 这次回家,专门去看望他,看到精神矍铄的继承哥,我无比欣慰。他看到我,兴奋异常,眼睛里含着泪花,紧紧攥着我的手,连连说:建新是个有情有意的人,几十年来,一直也没有忘了咱轩堂啊……。</h3><h3> 是啊!从离开轩堂到现在,我不知回过多少次那里的家,去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h3><h3> 那天,在和继承哥和乡亲们聊天的时候,我笑着问他:继承哥,那时候,你是咱队的政治队长,经常组织社员开会,你知不知道,你那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继承哥仔细的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说:不记得啦!我笑着告诉他:那时候,你在会上讲话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堵不死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我的话音未落,笑声一片,继承哥也挠着头,憨厚地笑出了声……。</h3> <h3> 当年生产队的民兵排长~~轩敏信(小名:棒)</h3> <h3> 当年同龄的伙伴~~国军俩口子……</h3> <h3> 我的兄弟志德、弟媳妇正忙着给我做饭……</h3><h3><br></h3> <h3> 到地里拽一把红薯叶,用农家地锅清炒一盘下酒,也是咱城里人的一道美味佳肴啊……。</h3> <h3>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当年村庄的模样……</h3> <h3> 《 收 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h3><h3> 我的随笔:时间证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峰高谷低。有的人高开低走,有的人厚积薄发。<br></h3><h3> 可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并不是所站山峰的高度,而是触底反弹时的硬度。 </h3><h3> 最可惜的,不是一辈子碌碌无为,而是明明在爬坡过程中,最后却选择绝望的放手。 </h3><h3> 有句话说得好:“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h3><h3> 人这一生,总有被现实打耳光的时刻,多少人表面光鲜亮丽,其实内心千疮百孔。 </h3><h3> 那么,这样碎片的生活,该怎么熬?80岁高龄的导演楚原,在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给出答案:任何人,无论你昨天多风光,无论你昨天多失意,明天天亮的时候,你一样要起身做回个人,继续生活下去,因为明天总比昨天好,这就是人生。 </h3><h3> 其实,过好一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笨笨地熬,实实在在的过日子。当你咬紧牙关在黑暗里坚持的时候,一回头,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h3><h3>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节奏,有些东西对别人而言是必须的,对你来说就是多余的。</h3><h3> 别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节奏里,也不要让一些所谓的“人生标配”拖垮自己。 </h3><h3> 记得马东在《奇葩说》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齐白石有幅画,很贵,买不起。画的是一个岛上挂着各种网,一间小屋,还有一颗落下去的太阳。题着一行字:网干酒醉,洗脚上床,哪管门外有斜阳。</h3><h3> 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要弄清楚舍和得,要知道有舍才有得。正如《大学》开篇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一个人要懂得放手、放下。生活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我们能算清的,只有自己的酸甜苦辣。 </h3><h3> 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其实一点也不丢人。即便我们不曾策马扬鞭,依然可以过好这一生。 </h3><h3>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想不通的人。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也许一碗稀粥或者红薯干茶也能吃出来玫瑰花的芬芳。</h3><h3> 正如我的一位朋友说的:在苦涩人生里,要懂得放过自己,也许哭着哭着就笑了;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里,要懂得取悦自己,也许痛着痛着就好了;在迷茫世界里,懂得释放自己,也许熬着熬着就活明白了;在无常的世界里,懂得原谅自己,也许那些看似残酷的记忆,到后来都会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 </h3><h3> 人生最难的修行,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失败,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生活给予自己的千斤重担……。 </h3><h3> 请记住:人生是我们自己的,再苦,再累,再难,自己也要活得朝气蓬勃,热气腾腾……。</h3> <h3> 一个人真正的富足,不是外表而是内心。</h3> <h3> 开在田野里的小黄花,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尽情地开放……。</h3><h3> 1974年,2019年,说起来都是上世纪的事儿了。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一晃儿时间过去了整整45个年头了。可是,记忆中的一些人和事,在不经意间不知不觉的被格式化了。在轩堂村,依旧储存着我的温情,记忆着我年轻时曾经的激情,留存着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的乡音和亲情,印证着我一路走来成长的心路历程……。</h3><h3> 本是自然现象,如今已经蔓延到了我的心海。</h3><h3> 这一趟故乡行,来回共9天时间,一晃儿就过去了。当我静下来时,仔细想想这几十年来一路前行的自己,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其实,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有人领先有人落后,凡事都有自己的节奏。</h3><h3> 只要你不愿意,就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人生,更没有人可以看低你。</h3><h3> 任何年纪,无论是柔膝丹唇的十八岁,还是鹤发鸡皮的八十岁,决定自己生活底色只有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h3><h3> 假如我们把人生比作四季,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美,也有每一季的忧愁。接受你所在的季节,享受你所在的季节,然后努力把每一季经营得美好,我想:这就是自己最好的生活状态。</h3><h3> 生命的长度或许无法改变,但你却可以改变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h3><h3> 代表我们年龄的数字无法改变,但它的内涵却可以由自己来填充。</h3><h3>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是啊!一个人能敏锐的感知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的精神层面才能富足,才能创造乐趣,变成一个积极乐观、 不言自明、热爱生活的人。</h3><h3> 一个人有了趣味,就如同一首歌有了灵魂,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有趣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充沛的热情,这种乐观不因年龄的步伐而减少,而是经历世事后仍有一颗纯粹澄澈的心。</h3><h3> 一个人,只有心未老,才能活得开心、自在。</h3><h3> 愿你和我,在余生努力做一个精神丰满且有趣的人 ,在慢慢变老的人生旅途中,怀揣敬畏,拥有一颗悲悯之心,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h3><h3>(注:本篇彩色照片:华为note10手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