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以前看金庸小说,听说过崆峒派,那是与少林、武当,昆仑、峨眉齐名的武功门派。光看到“崆峒”这两个汉字,就产生过莫名的向往,觉得那是一个神秘而空灵的所在。</h3> <h3>今年7月底是我们兰大90级外语系回母校聚会的日子。按照和先生的事先约定,我在聚会结束后,乘29日早上的火车前往平凉;而他则乘28日高铁先到西安,再转车到平凉;我们会合后于30日去崆峒山一游,让心中那个曾经的向往得以实现。</h3> <h3>坐着久违的绿皮车,晃悠了近8个小时,才从兰州到达平凉。这在今天快速通行的年代,可以算接近性差,交通不便了。</h3> <h3>到达平凉已下午四点,车站远没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感,但在西北明晃晃的日光里,那种曾经的二等小站的亲切感倒是油然而生。</h3> <h3>站前拉客的私车很多,跳上一辆直奔同学推荐的广成大酒店与先生会合。</h3> <h3>广成大酒店是当地闻名的花园酒店,进入其中,果然名不虚传。</h3> <h3>几幢矮楼被人工湖泊环绕,堤岸宽阔,小桥有致;园内红花似锦,绿树如茵。</h3> <h3>向远处望,能看到一片葱绿的崆峒山。虽说平凉位于甘肃东部,本不似西北那般荒凉贫瘠,但如此的青山绿水,还是在意料之外。</h3> <h3>城市里的车马喧嚣,都已被屏蔽在外。</h3> <h3>缓缓在庭院中漫步,湖中清澈的倒影让这园子更显得清幽灵动。</h3> <h3>日落西山,蛙虫鸣叫,这一夜的静谧如此美好。</h3> <h3>7/30 崆峒山一日游</h3> <h3>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郊,属六盘山余脉。海拔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古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崆峒山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仙人广成子修行的地方,同时也是广成子向轩辕黄帝传授治国之术和养生之道的地方。因此这里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h3> <h3>崆峒一词的解释据说大致有三种,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取道教空空洞洞,清净自然之意;三是此山洞穴颇多,取空洞之意。</h3> <h3>这次与我们同游崆峒山的还有我大学四年的同窗孙班长。他人情炼达,涉猎颇多,言语间总带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幽默。</h3> <h3>孙班长对行程安排的完美有不懈追求,与他同行,是我和先生的福气。</h3> <h3>按照孙导对景点数量最大化和行程趣味化的设计,我们从崆峒古镇坐景区车到达中台,然后从这里一路攀爬从右路经皇城到景区最高点的香山寺;然后再从左路经雷声峰建筑群下至中台;由此再经紫霄宫、茶庵寺下山到王母宫;在这里我们可以坐快艇畅游弹筝湖后到达南门,最后从南门坐景区车辆回到古镇。</h3> <h3>秦汉乃至唐宋时期,崆峒山一带一直是战略要地,“高领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宋. 郑文宝《萧关议》);这恐怕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频频光临崆峒山的一个原因。<br></h3> <h3>当然更主要的原因促使秦皇汉武登临崆峒山恐怕还是他们想仿效黄帝,希望在此得道并成仙吧。</h3> <h3>进入朝天门,就是一路向上的石阶。后来看资料才知道从这里到达西台皇城要攀登669级台阶。</h3> <h3>经过药王洞,就看到矗立眼前的“蜡烛峰”,这里也是崆峒十八美景之一的“春融蜡烛”处。假如把山体想象成一只蜡烛,把山顶的松树看做是蜡烛头,每到冬雪春融时,山顶的积雪就如蜡烛融化般缓缓而下,果然很逼真。</h3> <h3>崆峒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有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蜡烛峰在地质学上也叫孤峰,是丹霞地貌发展到老年期的典型表现。</h3> <h3>在此处向东北方远眺,是一片浓密的绿色,著名的三教禅林就在那里。</h3> <h3>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民国,崆峒山始终在不断兴建、重建人文景观,号称这里有“八台九宫十二院,七十二处神仙洞”。崆峒山虽以道教闻名,但从唐太宗开始此地也大力兴佛,所以,除了神仙道观,寺庙古刹也数量很多。而且这些人文景观彼此相隔不远,倒是很方便游客参观。<br></h3> <h3>遇真宫左侧,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就是天梯了。资料上说,唐贞观元年始凿天梯,后来历代都有维修过,现在看到的是1994年以后彻底维修的,坡度最陡处竟有75度。</h3> <h3>没爬多久,“黄帝问道处”的石碑出现在眼前。传说黄帝两次来崆峒山寻访广成子,第一次来时阵仗很大,广成子却驾鹤飞去,并没有传道给他;黄帝第二次寻访广成子是只身一人前往,先遇到仙人赤松子,并得其指点“学会谦恭,始能求真”;于是黄帝为见到广成子,不惜以膝代步,终于见到广成子,并得其传授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之道。</h3> <h3>这一段的天梯最为陡峭。虽然我从没想过要求道问仙,但一步步的攀登很容易让自己对人和自然肃然起敬,谦恭之心油然而生。</h3> <h3>天梯尽头是洞天,上得洞天也算是有福之人了吧!</h3> <h3>从天梯向外望去,总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林间掩映着庙宇道观,或许崆峒派的七伤拳传人也隐在其中?</h3> <h3>经过洞天不远,这座木枋门矗立眼前,它也称三天门,过了这里,就到了皇城。</h3> <h3>过了木枋门,左右各有两座楼,左为鼓楼,右为钟楼。</h3> <h3>在这晨钟暮鼓间,多少岁月已随风飘逝?而一代又一代的普罗大众在天道运行中不过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h3> <h3>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主殿——真武殿始建于宋初,元代时这里改奉释迦牟尼佛,称崇佛阁,香火也日盛。明代嘉靖年间经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修建、扩建,这里又改尊道教。</h3> <h3>道教崇尚自然之法,看中天象,所以道观常建于山顶。皇城就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巅。</h3> <h3>现存皇城古建筑群由大小八座庙宇组成,均为明代建筑。所有建筑都是依山就势、中轴对称、错落有序,整个皇城四周还被城墙包围。</h3> <h3>在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的皇城里穿行,与这位低头阅读的道士擦肩而过。他似乎并没有被游客的嘈杂干扰到,不知他是否已找到物我两忘,一心求道的安宁?</h3> <h3>出了皇城,继续向西攀爬,就进入香山景区。它位于翠屏山主峰,海拔2123米,是崆峒山的最高点。</h3> <h3>虽然这个高度不足为奇,但也是与先生在2019年不远而来的共同纪念。</h3> <h3>山顶最好的观景位置都被商贩们占据,我们索性成全人家的生意。一杯三炮台、一瓶黄河啤酒,面朝莽莽绿林,吹着空旷的山野清风,心中一片爽快。</h3> <h3>某人的一支烟此刻也成了幸福满足的象征。</h3> <h3>香山景区上的混元顶内现在是崆峒山地质博物馆,里面对这里的地质构成、自然资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h3> <h3>从里面出来,一束白光直泻下来,好像把世界一下子分成明与暗,光与影的两个部分,瞬间时间凝滞,万物宁静。</h3> <h3>沿着雷声峰南面绝壁上开凿的石阶下山,山势陡峭,景色险峻。远处山峰碧绿,平湖如镜;脚下却如悬崖万丈,触目惊心。果然是“山川雄秀甲于关塞”!</h3> <h3>雷声峰也是崆峒山中集中的建筑群。这里的道宫殿堂全是依顺山势而建,成为悬崖峭壁边绝美的存在。</h3> <h3>只是很多古迹如今已漆皮脱落,多在修缮中。微风中送来风铃的轻吟,似乎这古老的殿堂也有心曲在缓缓诉说。</h3> <h3>飞檐翘角上的神兽,在蓝天下傲然耸立,任时光变迁,任人事更迭,始终沉默无言,静静守候。</h3> <h3>崆峒山的庙宇殿堂中有许多壁画,其中最有名最珍贵的是藏于老君楼内的“八十一化图”,如今因文物保护的原因已不被外人所见。</h3><h3>而沿途我们看到的壁画和塑像多与民间崇拜有关,比如这个五岳大帝壁画,很显然是对自然山川的膜拜。</h3> <h3>其实无论地域和民族,在我看来自然崇拜都是出于民间最原始的恐惧,目的无非是保佑平安罢了。</h3> <h3>雷电宫、风云府都面朝悬崖峭壁,只是里面供奉的仙人竟如此慈眉善目,这与我想象的雷公电母相去甚远。</h3> <h3>从雷声峰沿石阶一直可下到棋盘岭。传说这里是神仙广成子和好友赤松子下棋的地方。三面悬崖,南侧峭壁上一株傲然挺立的松树也称观棋松。</h3> <h3>后来看资料,说雷声峰建筑群有道家宫殿六座,诸神塑像二十七尊。可惜那时我没做好功课,对那里的人文景观都是匆匆而过。显然是无知限制了审美力。</h3> <h3>走着走着,忽听水入山涧的叮咚声,原来是一股从天而降的山泉,它四溅的水花更让这片葱郁的山林倍感阴凉。</h3> <h3>下到中台后,我们选择继续向南下行,经紫霄宫、茶庵寺、观音庵、到达王母宫码头,在那里坐快艇在弹筝湖上由水路到达索道票务中心,再乘景区车回到崆峒镇。</h3> <h3>这条下山的路更为僻静,几乎没有碰到什么游客。</h3> <h3>山中很多人文景观其实都很矮小,远没有辉宏之气,这与那些大城市中的著名道观反差强烈。但想想其实再小的建筑,也是善男信女的捐赠,里面供奉的神仙菩萨其实都是感情的寄托。</h3> <h3>下山途中看到不少佛教的领地,茶庵寺、观音庵都是僧尼修行居住的地方。</h3> <h3>房屋好像都翻新过,园内干净整洁,野花绽放。只是厢房里传出的宫廷剧台词让人瞬间有种跳戏的突兀,不得不正视这里如今其实就是一个国家5A级风景区,宗教氛围已渐行渐远。</h3> <h3>从南门石牌坊中出来,我们也走出了崆峒山。</h3> <h3>弹筝湖现在也是崆峒水库,在湖面上仰望两岸风光,再次感到“崆峒山色天下秀”!</h3> <h3>崆峒一日游虽短,但我和先生都感受到这因仙成名之山的灵秀与底蕴,因此再漫长的旅途也是值得的;同时,远道而来的种种旅途乐趣,更成为我们2019年共同的快乐回忆。<br></h3> <h3>补记:</h3><h3>时光匆匆,转眼崆峒山一游已过去两个多月了。而在这两个多月中,时事众多,人声鼓噪,自己能在补记中重拾愉悦感悟,也是圆满。天地之阔,能容百态;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故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