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岁月悠悠,情谊绵绵。</h3><h3> 当年我们带着青春的热情,共同渡过了人生最纯真、最美好、最値得留恋的校园生活。如今,离校数載,我们经过了求职、恋爱、婚姻、生儿育女、创业、立业等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中年,容貌、心境都有了観大的变化,人生的际遇也不尽相同,可我们相倍无论是留居故里,或远在异乡;无论是人生得意还是暂时失意,无论是闲暇还是繁忙无论盆富贱如何变化.。不变的依然是校友间的浓浓深情,它一如当年,丝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减弱,甚至随着岁月的沉积而愈加酶厚,似陈年的老酒、醇香扑鼻,时隐时现,萦绕心间,那醇香的源头,就是我们心中的圣殿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业大学)。</h3><h3> 水有源兮流不尽,木有根兮生不穷。</h3><h3> 我们从五湖四海相继在陕西杨陵(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度过,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走过人生中最灿烂,最充实,收获颇丰的季节。转眼间,芳华已过。因为西农这特殊温馨的缘分,我们从西农而来,共建武陵铜城。 “西农在铜仁(武陵)”虽已经组建4年之久,我们情深意浓,只是在微信(QQ)上相识,但相见不多,未曾相聚。于是, 我们在2019年9月22日(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日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多位校友在碧江景色迷人之地~豹子营水库,在你我的生命中,举行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校友聚会,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抛开身边的烦恼,回味一起流连过往的岁月,重温了母校的永恒魅力和校园时光,感叹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展望美好人生,热情交谈,分享毕业心得一一让心栖息,为人生加油。大家资源共享,牢记“诚朴勇毅”的校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共同进步,共谋发展,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h3> <h3>校友孙茂芳在切菜</h3> <h3>校友马攀攀在洗菜</h3> <h3>烧烤</h3> <h3>西农的未来</h3> <h3>刘鹏及侄儿专职烧烤</h3> <h3>畅谈</h3> <h3>水库留影</h3> <h3>张亮及宝贝(铜仁职院)</h3> <h3>年过半百的大校友</h3> <h3>工作于铜仁学院的博士团队校友</h3> <h3>植物专家校友</h3> <h3>综合专业校友</h3> <h3>植物研究及保护校友</h3> <h3>动物科学及医学校友</h3> <h3>美女校友及家属</h3> <h3>农业农村工作校友</h3> <h3>同班同学及家属</h3> <h3>同班同学</h3> <h3>入校时间统计:</h3><h3>2010-至今 27人;</h3><h3>2000-2009 39人;</h3><h3>1990-1999 7人;</h3><h3>1985-1989 7人</h3> <h3>学历统计(西农的学历)</h3><h3>大专5人</h3><h3>本科53人</h3><h3>硕士15人</h3><h3>博士5人</h3> <h3>校训:诚 朴 勇 毅</h3><h3><br></h3> <h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h3><h3>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h3><h3>建校80余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h3><h3>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设有26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共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18位;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3><h3>学校校园面积5657.21亩,建筑面积156.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7.45亿元,其中设备总值12.36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h3><h3>进入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h3> <h3> 梵天净土即是指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梵净山。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从沧海磅礴的大海繁衍为巍峨峥嵘、苍莽逶迤、秀美纯净、原生古朴的桑田的见证。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梵天净土地势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原始植被,古树参天,云峥雾绕,各具神韵,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清雅空灵的青山,云蒸霞蔚的峰林,溪流纵横的沟壑在波诡云谲的万千气象变化下豪气横生的大山,放纵不羁的峡谷,桀骜不驯的江河显得古朴、纯真而又丰富多彩,神奇、玄妙而又空灵飘渺。尤其是山顶的“红云金顶”,雾气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举目远望,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令观者捉摸不定,于是产生幽邃、神秘、玄妙的幻象。使人感觉驾临云端,飘飘如仙,似有佛光幻影的境界,令人神往。真真的一片烟水迷离,水墨丹青之境。</h3> <h3> 铜仁欢迎你</h3><h3>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辖两区、4个自治县和4个县以及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面积1.8万km2,总人口427万,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5万人,辖碧江区、万山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江穿城而过,直下洞庭。铜仁正围绕“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h3><h3> 自然环境润物宜人。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润物宜人。 </h3><h3> 自然资源丰腴富饶。境内有沅江、乌江两大水系,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1条,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1条,年径流总量127.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6.15万千瓦。已发现40多种矿种,主要有锰、汞、煤、紫袍玉带石等。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含钾页岩预测储量50亿吨;页岩气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辖区内有野生动物400余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黑叶猴等29种。有以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的贵州紫薇以及梵净山冷杉等为代表的木本野生植物资源600余种。有以天麻、杜仲、银杏、金银花等为代表的药用植物2000多种。油茶、梵净山绿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和思南黄牛、沿河山羊等土特产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h3><h3> 旅游资源独特多姿。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合称“一山两江四文化”。梵净山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国家4A级景区六大桂冠,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6-12万个,大鲵、珙桐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乌江穿越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县,形成“百里乌江画廊”。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是民族文化瑰宝。</h3><h3> 交通便捷高效。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铜大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经渝怀铁路北上可直达重庆,南下可直达广州。铜仁凤凰机场开通有贵阳、长沙、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条航线。实现县县通高速。随着渝怀铁路复线、沪昆高铁、玉铜城际铁路等相继开工建设,遵义经铜仁至吉首、昭通经德江至黔江等铁路的规划建设,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步形成。500吨级航船可经乌江入长江达东海,乌江航道疏浚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高效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铜仁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h3><h3> </h3> <h3><h3>参加聚会的校友及家属</h3><h3>何海燕(重庆秀山)</h3><h3>任明煌(印江)</h3><h3>刘鹏(德江)</h3><h3>马攀攀,刘洋,胡世能,徐大江,李华磊,陆安法及夫人唐莲珍,孙茂芳(碧江)</h3><h3>张亮(铜仁职院)及夫人黄芳,</h3><h3>赵红雷,王大会,李泰君,张福星及爱人(铜仁学院)</h3><h3>杨飞(石阡),</h3><h3>李红燕(万山)。</h3><h3><br></h3></h3><h3>方案设计:吴宗凡,刘鹏,李华磊,张亮</h3><h3>后勤:李华磊,李京一,刘洋,徐大江,陆安法</h3><h3>摄影:陆安法,李华磊,张亮</h3><h3>文字: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