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家园-里士分矿(二)

南风

<h3>二、昔日的校园岁月</h3> <h3>作者:邝伟军 浦少明</h3><h3>编辑:邝伟军</h3> <h3>  在时光的淘洗中,始终有幅里士分矿职工子弟学校的画面停泊在记忆深处,随光阴流转,愈见清晰。如今学校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作为曾经的学子 ,现在所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来祭奠我们那段流逝的校园岁月。</h3><h3> 早期的里士小学是在电影院旁边,学校左边有一棵三人手拉手方可环抱的大栗树。树心有一空洞,在夜间,有时会从树洞里传来“咯哇、咯哇”,挺吓人的声音。<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棵粗大的大栗树,曾经就在老校园的旁边,</font>学校没有电铃,就在大栗树上挂一根半米长的铁轨,敲响铁轨声音作为上下课的钟声。在那棵大栗树下留影:邝伟民、邝伟建兄弟俩。<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的大栗树,是校园师生唯一的娱乐场所。在大树分叉的枝杆上,绑定一根粗实的麻绳做成一个秋千,在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喜欢聚在树下荡秋千。照片里的女孩:陈 萍,照片里的右下方是里士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许多人都以这棵树作为背景拍照留影。如今</font>,曾给我们带来欢声和笑语的这棵大栗树已经不复存在。在树前留影:周延友、汤作葵、黄长明。</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的学校非常简陋,就是一间四周用边皮板钉起来的平房</font>,每间教室用木板隔开,房顶用油毛毡铺盖,教室门口非常低矮,老师们出入都要低着头。教室里有简单的学生桌椅。立二根高一点的木桩,然后在上面钉上木板,就是课桌。立二根矮点的木桩,然后在上面钉上木板,就是凳子,学生们就紧挨着坐在上面。</h3><h3> 教室里四面透风,到了冬天,教室里寒风刺骨,学生坐在里面手脚冻得麻木,连笔都拿不稳。到了夏天,教室里又闷又热,在太阳的暴晒下,油毛毡散发出一股特别难闻的气味。遇到下雨天,雨水就会灌进教室,教室里立马出现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溪流,低洼的地方成了一片汪洋,各种垃圾、小虫、蝼蚁漂浮在水面上。</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室门前有一狭长的花圃,栽着各色鲜花。鲜花经常招惹来各种美丽的蝴蝶,有一种粉蝶特别好看,有巴掌大,图案很美,有的学生捉到这种粉蝶,就将其压在玻璃下做成标本。花圃里最显眼的就是一棵鸡冠花,花期长,花朵大,美丽可人。调皮的学生常摘取花瓣粘在鼻梁上臭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校园里的各种鲜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校有架老式的小型脚踏风琴,这是学校唯一的家当。张照佐老师是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华侨,她弹风琴弹得特别好听。每当她演奏时,都会吸引许多学生们站在一旁专心聆听。学生们喜爱上音乐,其原因就是受到张照佐老师的熏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照佐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脚踏风琴,演奏者用双脚踩踏木板,靠木板拉动风箱产生的压缩空气吹响风琴键弹片。</font></h3> 前排左一是陈仕亮老师,她酷爱运动,曾是易门矿务局篮球代表队女队队员,后排居中的男篮队员是王国刚工程师。 这是照片背面的备注文字。 <h3><font color="#010101">  1965年初,新学校在山岗的大水池下边动工修建。于是,我们的劳动课就是去挖操场。那是一个山坡,操场是全凭人工劳力挖出来的,山坡上石头又大又多,挖掘难度很大。里士分矿各单位也组织干部、职工、党团员以及青年参加义务劳动,大约用了近半年时间,终于平整出一块场地作为学校的操场,这操场也是校园唯一的篮球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校操场上的少年:邝伟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操场在两栋教室的中间,也是全校开大会的唯一场所。场地是处在陡峭的山岗上,虽然球场外围都用边皮板钉有围墙,仍常有篮球冲出围墙的事情发生。一旦篮球冲出围墙,就要到山脚下面寻找。因此,同学们把找篮球戏称为—背干粮。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一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是当年学校女生篮球队在学校球场的合影,这些青春靓丽的少女,她们身上穿着的运动服都印有5个字—"里士坑学校",(里士坑是里士分矿之前的称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陈桂兰,何平,何久梅,王虹,王锡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二排左起:吴保莲,梁燕娜,钟定华,班玉兰,潘玉莲,刘秀玲,黄辉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三排左起:刘运芝,邹春莲,汤锦云,罗玉珍,熊巧云,黄彩英,李少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4年,里士分矿学校的学生唐会明(后排右四)、陈晓燕(中排右四),被选入易门铜矿小学生篮球队,代表易门铜矿小学生,参加1974年在通海举行的玉溪地区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了小学生女子组第二名和小学生男子组第三名的好成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校教室的后面有个小运动场,场上有吊环、双杠和臂梯等运动器材。照片里的少年:邝伟强在操场上练功。</font></h3> <h3>  王成珉、雷代娣、李志华、许琼仙、刘琼珍五位老师在学校教室前合影,其身后是里士分矿第七栋楼房,楼上第一间就是学校老师们的办公室。</h3><h3> <br></h3> <h3><font color="#010101">王成珉老师、刘庚统老师、王道金老师。</font></h3> <h3>  刘庚统老师是里士分矿职工子弟学校的首任校长,刘校长家在小木奔,距离学校有14公里,他回家来回都要穿过坑道,顺着南口的山谷小路走去。每次周末回去,在家里也只能住一个晚上,实际上照顾不了家里,因为第二天又要急急忙忙的赶回里士学校。多少辛酸,多少苦楚,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br></h3><div> 刘庚统老师调离学校以后,王成珉老师接任了里士分矿职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职务。</div><h3> 王校长的家在铜厂,与学校相距有9公里,他每到周末就骑着自行车赶回家。为了给家人多一点关爱,多分担一点家务,他经常星期一才赶回学校。为准时回到学校上课,他总是天不亮就赶路,风雨无阻。</h3><h3><font color="#010101"> 王道金老师就更有故事。来学校之前。他和万复兴、胡运泽几个四川老乡,到七八公里外的普厂江边炸鱼,由于配合失误,结果王道金老师把自己的右手腕炸没了,</font>分矿领导为照顾伤残的他,把他安排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伤残虽然给王道金老师正常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他意志很坚强。他苦练左手,不到一年时间,左手的灵活性就一点不输右手。他用左手照样写字画画,拉二胡。王道金老师在成都体院时,不仅学习是高才生,而且还曾经是国家健将级运动员。</h3> <h3><font color="#010101">1966年7月,学校最早的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与老师合影,当年的老师比这个班的学生还要多。</font></h3><div>后排左起(老师),王成珉、刘庚统、王道金。</div><h3><font color="#010101">中排左起(老师),张照佐、柯志浩、李维英、许琼仙、姚文焕、刘琴珍、陈仕亮。</font></h3><h3>前排左起(学生),张照瑞、刘正田、王淑云、张照坤、胡祖武、费国平、文易龙。</h3> <h3><font color="#010101"><p>1967年7月,李桂珍老师和当年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合影。</p><p><br></p><p>后排左,1冯志斌、2浦少明、3孙永和、7成伟轩。</p><p>中排左起,4胡玉坤、5李桂珍老师、<br></p><p>前排左起,1孙桂芝、2唐菊辉、4冯卫英、6张丽娟、7戴荣珍、8温少群;<br></p><p>没能列出名单的同学,都是矿山附近乡村的学生,由于经久失联,已分辨不出其姓甚名谁。</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7年,里士职工子弟学校设立初中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68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初中三年制也改为两年制。因此,学校将1968年升初二的班级与当年从小学升初一的班级合并,组成新的初一年级,也就是初中70届。初中教室就设在第九栋楼房,一楼第一间是初一年级教室,二楼第一间是初二年级教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初中的部分同学,在第九栋楼房教室的楼梯转角处合影,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胡玉坤、贺仁杰、保发忠、许国荣老师、罗新华、刘树溅、古燕辉、刘瑞其、温少能、孙永和、刘海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3年10月,初中已毕业的部分同学国庆假期回到里士,相约在学校后山的苹果园里合影留念。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张思莫,周建军、邝伟军、李梦龙、刘瑞其、熊壁林、古燕辉、罗新华、杨树清、温少能、成伟轩、费国平、胡玉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早年学校的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1963年和1964年,随父母从广东台山的坂谭锡矿来到易门铜矿里士分矿的。所以,当时的校园里最流行的语言是广东台山话。学生上课讲普通话,下课大家讲台山话。那时候不是从台山来的本地生,都会讲台山话。如当年的本地生:杨树清、张思莫、保发忠、何跃进等许多的同学,都能操着一口流利的台山方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柯志浩老师是上海人,她讲课带有浓重的上海腔,学生听不太懂,她上课时经常会半边屁股坐在教桌上。初中语文</font>老师是张桂荣,她个性很强,脾气不太好,只要有学生上课开小差,她就会扔粉笔头打那个学生,有时还会爆粗口。因此学生不太喜欢她们。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还针对她俩搞了很多恶作剧。比如,当她们来授课时,这些同学就在事先在黑板上画些乱七八糟的漫画,写些下流的文字。有一次甚至在教室的门头上放一把扫帚,门虚掩着。当柯老师一推门进教室时,扫帚刚好砸在柯老师身上。结果气得老师课也不上了,直接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当然,搞恶作剧的学生免不了受处罚,他们被拉到操场罚站晒太阳,回到家里又被父亲痛打一顿。</h3><h3> 各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令老师头痛的闹包,这些同学往往屡教不改。迟到早退,上课睡觉,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无理取闹,老师讲有理数,他们就扯无理数,老师讲自然数,他们就扯数不自然,甚至闹得无法正常上课。这都是年少无知,张狂叛逆惹的祸。</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候的教育方针</font>要求<font color="#010101">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劳动课也特别多,每周至少有两节劳动课。几乎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田间劳动,帮助农民扳包谷,收麦子,运肥料,敲土垡;也有到农副业队开荒种地,播种收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学校初中70届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就曾经到山下的松树林村参加劳动。他们自带铺盖住在牛羊棚,自交钱粮吃在村民家,</font>在松树林干了一个多月的田间农活。</h3> <p>山峦中的就是松树林村。</p><p> 此外,初中70届的学生还到过矿山井下参加劳动,从事清理坑道排水沟渠、清理道渣、更换道木等工作。南口斜坡道卷扬机房的水泥挡墙,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在职工李家美老师傅的带领下,用人工搅拌水泥混凝土浇灌完成的。<br></p> <h3><font color="#010101">  里士分矿南口旧址。当年学生们浇灌的水泥挡墙,至今还矗立在南口的山坡上。</font></h3> 那时分矿的老师都很受人尊重,也很有威信。学生因调皮受到处罚甚至体罚,家长们都能配合学校教育,不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更不会指责学校和老师。每个学期老师都会进行家访,挨家挨户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由于有好的社会风气和教学环境,学生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年所学的课文,许多同学直到现在都不曾忘记。例如:孔融让梨的美德;司马光砸缸的智慧;筷子兄弟的团结;红领巾与手电筒的机智;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的英雄事迹,刘文学、张高谦保护国家财产的忘我精神,雷锋艰苦朴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等等,这些教育奠定了同学们高尚的人生观。<br> <h3>曾在里士分矿职工子弟学校任教的老师:</h3> 刘庚统、王成珉、许琼仙、刘琼珍、李维英、张照佐、李桂珍、姚文焕、李志华、杨文贤、姚广贵、张桂荣、陈仕亮、柯志浩、王道金、许国荣、候正东、何昆生、薛云生、郭昆生、郭玉萍、赵仁龙、谢纪、高占芬、赵家媛、马万玲、周延、文凤英、刘美仙、王云珠、赵丽媛、王克芬、高国凤、向莲英、雷代娣、张国纪、刘昆林、解得帮、李学林、项丽萍、吕光福、唐锡安、阚云、吴建华、龚媛萍、谷绍伦、童隆庆。<br><h3>学校工宣队:钟家安、李国强、李开明。<br></h3><h3>校工:陈家荫</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陆续从里士分矿子弟学校毕业的班级和学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初中70届,里士分矿子弟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班。</font></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后排左起,孙永和、陈桂香、唐菊辉、孙桂芝、冯卫英、杨手文、谭小红、王建民、代荣珍、</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中排左起,王时生、浦少明、古燕辉、刘瑞其、温少能、邝伟军、张丽娟、赖桂珍、雷雪球。</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成伟轩、刘树溅、杨树清、温少群、陈锡辉。</font></div><div>还有同班同学<font color="#010101">:冯志斌、王次坤。</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这并不是这个班级的毕业合影照片。</font>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天里士分矿召集职工家属举行游行庆祝活动,游行队伍扛着红旗、抬着画匾、敲锣打鼓、高呼口号,从办公楼门前出发,经过总机室,运矿工区、托儿所、学校、苹果园,顺山路走小水池、农副业队、小尖山,然后沿着公路回到八号坑。这张照片就是游行结束后,在八号坑牌坊前的留影。那年头已经不允许搞毕业合影了,这照片也就恰巧成了初中70届班级珍贵的合影照片。</h3><h3>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这张照片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当年同学们拿着的画匾,都是用坑道里挖掘出来的各色石头,磨细以后粘粘成的画像,当时有许多这类画匾,如果谁能保留到现在,应该弥足珍贵了。</h3> <h3><font color="#010101"><h3>  2011年8月9日,里士学校初中70届的部分同学,在初中毕业41年以后,聚集在一起重返里士,追寻年少时的点点滴滴。他们在万宝厂岔路口的合影。</h3><h3>左起:邝伟军、刘瑞琪、杨手文、温少群、胡玉坤、谭晓红、孙永和、代荣珍、孙桂芝、刘海清、陈桂香、温少能。</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初中71届。</h3><h3>由于小学改为五年制,初中改为二年制,71届的学生,是由1969年的小学6年级与5年级合并为初中一年级。因此学校也就没有了72届毕业班。</h3><div>后排左起:2保发忠、4熊碧林、6刘广明。<br></div><div>中排左起:1胡菊香、2古秀珍、3浦鉴源、4周月辉、5唐锡安、6欧丽英、7班莲娣、8胡雪萍,10胡瑞嫦、11刘运成。<br></div><h3>前排左起:2彭建辉、3吴莉芳、4杨国英、5王林、6冯清平。</h3><h3>还有同班同学:黄辉强、邝伟民、罗新华、唐申奇、李梦龙、陈震跃、王喜政、钟定芬、曾惠融、班桂珍,梁燕萍、黄丽芬、周建军,周锡铭,杨国荣,贺仁华、刘运池,贺仁杰,吴远建,张思模,刘东汉、王矿生、李少军、张学明、彭金和、保发荣等。</h3><h3><br></h3><div>这照片并不是毕业班合影,而是当天参加晨跑之后拍摄的一张照片,所以有些非班级的人参加合影。照片里还有:李维英、李国强、姚广贵,钟家元、何平、王锡辉、唐会昆、易家让等人。</div></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初中73届。</font></h3><h3>后排左起:吴其忠、杨手平、钟家元、张锡平、古光辉、邝伟强。<br>中排左起:陈桂兰、黄辉文、黄彩英、熊巧云、陈锡洪、曾惠云。<br>前排左起:何平、刘佩兰、梁燕娜、王锡辉。<br></h3><h3>还有同班同学:楚丽军,邱佩琼,刘运湘、黄爱国、崔新友、罗玉珍,宋广南、何久梅,李少平,夏平,罗楚粤,罗国强,杨智林,彭台湘,谭小军,王锡平,冯木来,姚允龙,温少强,王虹,杨国新,杨国庆,杨国秀,刘绍安、刘文斌、何跃进、裴志平、裴厚云等。</h3> <h3>  1974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又将初中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因此,1974年里士学校没有初中毕业班。</h3> <h3><font color="#010101">彭台湘、刘佩兰、梁燕娜、吴其忠、尹志兵。</font></h3><h3></h3><h3>初中75届。</h3><h3>尹志兵,罗楚义,刘嶺平,唐会昆,张思元,杨国瑞,杨国庆,梁贵生,梁燕娜,项玉洁,项丽萍,黄梅昆,李彩凤,叶晓琴,叶海明,胡健,夏方,许文辉,刘瑞林,袁爱群,张爱玉,陶俊辉,李晓娟,周丽辉,汤锦云,高贵芬,班玉兰,欧国海,吴宝连,余新祥,易家让,费国辉,罗国强,彭建强,李建玲等。</h3> <h3>初中76届。</h3><h3>左起:邱佩云,邹春莲,王发成,刘运芝,古秀萍,王白云,钟定华,黄辉庆,刘玉珍,陶海林。<br>还有同班同学:刘秀玲,魏薇,陈晓燕,唐意群,李君超,唐申汉,唐会明、刘正录,周锡玉,普家俊,潘玉莲,何菊仙,贺霞珍。刘新云,何健,李小娟、余新妹、雷雪芳等。</h3> <h3><font color="#010101">初中77届。</font></h3><h3>后排左起:黄辉国、刘白平、何久健、黄长明、宋佩泉、欧国辉、邝伟宏。</h3><h3>中排左起:罗玉兰、莫韵苹、李海燕、董云香、王芙蓉、杨丽娟、王锡军、汤作葵。<br>前排左起:邹桂云、庞泸云、楚建辉、熊金莲、熊霞、申燕、曾慧敏、王家良。<br>还有同班同学:罗素娥、冯玲、金跃星、唐佩娥、韩梦云、陈翠萍、周佳、徐勇刚、胡雪忠、黄文波、夏小兰、唐春、谭小英、吴东旭等。<br></h3> <p>初中78届(1)。</p><p>后排左起:马世同,樊屹,何丽,古秀芳,张云霞。</p><p>三排左起:宋美泉,宋连江,陈小星,李恩文,刘东奇,李旭坤,刘云川,胡群英。<br>二排左起:普玉凤,师亚丽,罗美,刘雨洪,李彩娥,陶艳萍,雷雪强,徐志强,钟继祖,高贵生,李小红。<br>前排左起:尹丽军,张晓芬,吴惠芬,王洁,杨美英,刘运良,王发坤,裴志军,周福如,何久国,唐会云,胡瑞珍,杨柳英。</p><p><br></p> <h3></h3><h3><font color="#010101">初中78届(2)。</font></h3><h3>后排左起:刘运良,周福如,王敏,王发坤,费国雄,刘东奇,李旭坤,李云章,张先。</h3>三排左起:陈波,苏玉莲,罗美,李小红,杨柳英,刘运娇,师亚丽,何丽,刘美莲,樊屹,古秀芳,欧阳继辉。<br>二排左起:钟定菊,陈萍,邱佩芳,唐会云,张晓芬,尹丽军,吴惠芬,彭佩云,杨美英,李彩娥,施丽华,周兴辉,楚自强。<br>前排左起:陶银红,高贵生,宋美泉,何久国,梁建生,费国强,裴志军,罗新平,何云,叶建明。<h3></h3><h3>还有同班同学:金跃平、陶建光、马忠福、贺玉珍、易节妹、张川、赵艳群、赵跃、潘玉香、温少荣、刘云川等。<br></h3> <h3>初中79届。</h3><h3>由左至右:古秀莲、马丽、段继红、阚云老师、霍穗云、黄秀琼、许国荣老师、杨雪梅、黄丽萍、彭美兰、王亚萍、李建芳、邱灿明、吴琼妹。</h3><h3>还有同班同学:霍春球、邝伟建、彭美兰,宋美泉,施亚丽,谭小明、合丽芬、李顺良、张德芬、钟定刚、崔新琼、张彪、刘东和、刘晓娟、刘文荣、邱彩凤、谭保荣、罗秀琼、兰英、项和平等。</h3> <p class="ql-block">初中80届。</p><p class="ql-block">赵丽萍、苏玉英、普玉焕、楚志群、崔新云、彭建云、韩树云、陈锡云、刘广云、古秀莲、潘粤玲、吴美莲、严萍、胡瑞娥、张家敏、李海林、刘文荣、李顺良、罗雄辉、严乃超、班伟明。共21人。</p><p class="ql-block">上图是初中80届部分同学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张家敏、左四普玉焕。</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楚志群、左二崔新云、左三刘广云、左四彭建云、左五苏玉英、左八赵丽萍。</p><p class="ql-block">其余为其它班级校友。</p> <h3><font color="#010101">初中81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后排左起:汤作群,费国伟,陈海春,陈伟林,张春玉,陈云华,熊佩旗。</font></h3><h3>中排左起:陈毅坚,吴东莲,刘金菜,李彩红,罗贵金,颜红,谭美英,李小兰,周延老师。</h3><h3><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罗选民,吴美莲,庞泸芬,温少梅,彭士兰,邱佩兰,王莉,张丽琴,赵艳萍。</font></h3> <p></p><h3><font color="#010101">初中82届。</font></h3><h3>后排左起:张志云、宋国泉、施绍华、李春云、陈宇、项和平、刘勇、马云、罗应平、何川生。</h3>中排左起:杨海英、熊英、赵艳萍、(老师:项丽萍、王云珠、吕光福、许琼仙)、张建琼、李小兰、纪海燕。<p></p><p>前排左起:李朝、何丽芬、黄美英、金兰、胡瑞娇、陈翠英、李小红、刘芳。</p> <p>初中83届1班。</p><p>后排左起:张翠芬、姚宏伟、尹丽萍、董杰、张爱娘、熊建辉、李海虹。</p><p>三排左起:李建芬、刘翠云、张源葵、庞璐、李莹坤、王萍、王云飞、李君钰、陈瑞红。<br>二排左起:汤果红、张建玲、李建珍、许琼仙、许国荣、刘昆林、吕光富、霍碧云、刘红英。<br>前排左起:王湘云、楚红兵、邱灿红、陈志坚、袁绍斌、刘朝杰、刘厚云。</p> <h3><font color="#010101">初中83届2班。</font></h3><h3>后排左起:陈志安、赵宏伟 、杨晶明、君志云、王金山、黄建雄、黄长光、 韩志坚、张光荣、古建明、</h3>中间左起:罗雄、吴国华、(老师:吕光福、许琼、 许国荣、刘昆林)、叶建良、周幸辉<br>前排左起:黄东成、刘跃光、向美萍、崔新兰、颜华、张萍、 刘跃兰、 杨洁、宋卫泉。 <h3>初中83届学生在学校教室前合影。</h3><h3>后排左起 董洁、李海红、张翠芬、张建群、普玉荣、陈志坚、邱灿宏、吴国华、罗雄、 赵宏伟、刘朝杰、黄健雄、陈志安、张光荣、黄东成、楚红兵、<br>前排左起 庞露、李金玉、刘跃兰、刘红应、尹丽萍、张丽芬、李建珍、杨洁、刘双兰。</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学82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起:王继云、罗应辉、余荣、宋泽宏、李文辉、何雪峰、刘争光、赵丽红、李耀坤、赵艳昆、徐玉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中排左起:陈功、刘光云、胡瑞良、吴俊、董闻、文凤英老师、张源霞、刘丽萍、张志平、何丽萍、陈进、项革华。</font></h3><h3>后排左起:<font color="#010101">罗雄清、张洁、王伟江、刘正南、李晖、许琼仙老师、罗兰、罗桂菊、胡丽萍、王丽萍、冯雪梅、韩素云、叶秀荣。</font></h3> <h3>小学85届(1983年四年级学生)。</h3><h3>前排左起:冯雪松,庞泸君,杨冬梅,姚云艳,王伟芳,王伟刚。<br></h3><h3>二排:解得邦老师,吴斌,宋泽文,陈文,何增林,高增国,黄斌武,李维英老师。<br></h3><h3>三排左起:常成贵,林刚,赵兴昆,和志娟,余华,何晓燕,董丽杰,王玲。<br></h3><h3>这是该班级师生,在学校后山的苹果园里野炊时拍摄的合影照片。<br></h3> <h3>  2014年4月12日,在校友知青黄辉強的倡议下,部分原里士分矿学校毕业后下乡的知青,在他们下乡40周年之际,大家相约探访了曾下乡插队的乡村:二街和水桥。<br></h3><h3>后排左起:冯云、李梦龙、尹志斌、吴其忠、钟家元、杨手平、(村干部毕登富)。<br></h3><h3>中排左起:彭台湘、陈桂兰、曾惠云、何久梅、陈锡洪、梁燕娜、罗玉珍、黄辉文、黄彩英、王锡辉、(村干部两人)。<br></h3><h3>前排左起:谭小军、冯清萍、胡瑞嫦、刘佩兰、熊壁云、古秀珍、邝伟军、黄辉强。<br></h3> <p>  2016年的8月,“三矿里士子弟群”的群主邝伟军、“那些年我们在里士”的群主邱灿明,两人在群里同时发起了“相聚里士”的聚会活动。</p><p> 2016年8月5日,各地汇聚的里士矿山子弟在易门集中。</p><p> 2016年8月6日,原来多日细雨连绵的雨季天气,在这一天却忽然多云转晴,阳光灿烂。大家高兴地欢呼:这是天助我们也!当天130余矿山儿女,驾驶着浩荡的车队,翻山越岭驶向里士。</p><p> 里士藏在大山深处,里士刻在我们心间!遥远拦不住团聚的情,距离挡不了回归的心。我们里士的子弟,从这里到那里,如同候鸟迁徙,心灵深处镌刻的, 是里士岁月的记忆。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从这里杨帆启航,今天又回到出发地靠岸。每一个从这里走向远方的儿女,不管脚下的路有多远多宽,里士永远是我们难忘的根!<br></p> 2016年8月6日参加里士聚会的师生名单:<br>邱灿明、邝伟军、黄辉强、王亚萍、黄辉文、曾惠云、张晓芬、苏玉英、陈锡洪、黄辉庆、黄彩英、叶小琴、曾惠明、黄爱国、刘佩兰、王玉英、黄辉国、陶海林、熊巧云、陈锡云、黄常明、李云超、何 平、杨树清、霍穂云、钟继琼、保发忠、熊碧林、吴丽芳、张学明、班桂珍、彭建辉、刘广明、孙桂芝、杨手文、邝伟强、胡菊香、黄丽萍、颜 虹、何丽芬、杨雪梅、王建民、谭晓军、谭晓英、张丽娟、王家良、师娅丽、崔新云、彭台湘、苏玉莲、吴琼妹、黄秀琼、罗玉兰、叶建明、黄梅昌、崔新友、黄爱英、唐会云、李开敏、刘广云、徐志强、刘雨红、张紫芳、樊 屹、唐菊辉、李云生、陶银辉、梁燕娜、尹志斌、汤锦云、周丽辉、莫国平、叶海明、唐佩娥、李彩娥、韩梦云、韩素云、李建芳 、李海燕、杨丽娟、浦少明、刘运池、唐锡安、王发成、邱佩芳、李彩红、宋美泉、彭美兰、温少荣、马 丽、申 燕、宋佩泉、王芙蓉、唐会明、潘玉莲、潘燕玲、班玉兰、王锡军、熊金莲 、项玉洁、 杨 洁、罗桂君、古秀萍、钟定华、陈晓燕、周月辉、刘运成、胡雨萍、李旭坤、古秀莲、刘白平、刘岭平、胡瑞嫦、胡瑞娥、董丽杰等。<br>老师:许国荣、马万玲、张国纪、阚 云。<br> <h3>  2017年8月 在里士聚会满一周年之际, 邝伟军、浦少明俩人在“三矿里士子弟群”和“那些年我们在里士”两个群里,发起了里士子弟“相聚玉溪”的聚会活动。</h3><h3> 2017年8月5日,原里士分矿学校师生90多人,在玉溪出水口公园旁的小广场聚会。参加此次玉溪聚会的师生名单:</h3><h3>邝伟军、浦少明、邱灿明、张晓芬、曾惠云、陈锡洪、苏玉英、王亚萍、叶晓琴、王发成、邹桂云、何久建、吴琼妹、李云超、胡玉坤、孙永和、杨手文、王建民、杨树清、何 平、唐哓英、唐哓明、黄爱国、谭小红、代荣珍、唐菊辉、温少群、张丽娟、师娅丽、冯卫英、陈桂香、保发忠、熊碧林、周月辉、蒲鉴源、古土妹、古秀珍、罗新华、王玉英、胡雪萍、彭建辉、刘广明、刘运成、张锡平、黄辉文、马 丽、冯清萍、黄辉庆、班莲娣、尹志斌、尹丽君、尹利平、胡 健、邹春莲、苏玉莲、彭台湘、邝伟民、黄辉强、黄东虹、毕贵明、黄辉国、孙桂芝、汤锦云、吳宝莲、额平安、宋佩泉、彭佩琼、李海燕、熊 霞、申 燕、王芙蓉、邹春莲、陈桂兰、邱佩芳、施丽华、宋美泉、彭美兰、彭瑞兰、莫国平、殷 亮、古秀芳、黄秀琼、吴慧芬、胡祖武、罗玉兰、罗玉珍、陈桂花、刘运娇、刘运芝、杨国新、王 虹、杨丽娟、冯 玲、冯清国、崔新云、成亦秀、班玉兰、樊 屹、裴志军、楚丽珺、杨 洁、熊金莲、邝伟强、邝伟宏、黄志生、陈海春、刘运良、胡菊香、古光辉等。<br>王成珉老师(夫妇)、许琼仙老师(夫妇)。<br></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里士分矿职工子弟学校由1963年建校至1983年停办(1983年,里士分矿闭矿搬迁),先后有51位教职员工参与了教学工作;期间累计有22个班级共630余名学生曾在校就读。其中,小学毕业了18个班级,累计小学毕业生有430余人;初中毕业了12个班级,累计初中毕业生有380余人。</h3><h3> 流年似水,日月如梭。往日的校园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但那所学校,那些老师,那些同学,那些岁月,永远印记在每一位里士分矿学校子弟的心中。</h3><h3> 由于客观原因,1983年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一、二、三、五、六年级学生的名单没有记录。期望有其图文资料的校友能联系作者。或留言,或QQ:359018970</h3> <p>  愿本文唤起我们往昔的记忆,铭记那段岁月的悲欢怒喜。多年以后,当彼此的记忆模糊不清时,打开这个美篇,昔日的岁月、老师、同学和校友,就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p><p> 文内众多名单的核实,得到了许多校友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p><p>申燕、熊霞、杨洁、张晓芬、邱灿明、邝伟建、浦鉴源、邝伟民、张源霞、张源葵、梁贵生、王发成、曾惠云、吴宝莲、陈锡洪、王继云、黄彩英、董丽杰、刘广云等。</p>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