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江淮口,再踏平顶铺

喜喜

<h3>“&nbsp;鱼儿跃起的地方叫湖面,落叶缤纷的地方叫秋天,我最想去的地方叫山川”一一题记</h3> <h3>对于平顶铺,我已经是“二进宫”了。作为大别山在河南的最高峰,海拔1584米的平顶铺,就像一位修长温婉的情人,一招手,忍不住又“上勾”了。</h3> <h3>平顶铺在金刚台东岭最南端,因山顶较平坦,故言之。此处为大别山在河南境内最高峰,素有“豫南第一峰”之称。。落入其上的雨水雪水分流两面,一面是河南,入淮河;一面是安徽,入长江。我们站在这里,如同位于“江淮”入口。“金刚台高势耸天,无限瀑布挂满山。峰尖谷底尚是水,幽谷以下全是烟。”这首很流行的诗歌印证了此处水量的充沛,对于“江淮”的“积少成多”具有重要意义。</h3> <h3>欲说平顶铺,先言金刚台。《商城县志》 对“金刚台” 的记述 很是精到:“……晋时称檀山观, 唐宋时称石额山。 当地传颂, 山顶有四块巨石, 列成台阶, 昂然耸立,形似金刚, 故名金刚台。 一般海拔 500 米, 主峰海拔 1584 米, 为大别山在河南最高峰。 其上峰峦挺立, 交相耸峙。 海拨千米以上的高峰, 还有平顶铺、 猫耳石、 月亮口、 黑石槽、 插旗尖、 黄泥寨等。 诸峰大多呈犬牙状、 穹庐状、 ……山肩处更险陡, 仅有羊肠小道可攀登,险若金汤, 以此也为历代兵家所争……” 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晰的看出,“平顶铺”是金刚台主峰之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这就是“大别明珠”金刚台</h3> <h3>三十年前,我在师范读书,同班的商城籍同学一直说金刚台最高峰是“猫耳峰”,从未听说“平顶铺”。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为“猫耳峰”是金刚台最高峰(实际上猫耳峰海拔1351米),甚至认为猫耳峰就在平顶铺上,实则不然。主峰平顶铺修女般地隐在月亮口的南侧,不凌绝顶,难睹其芳容。</h3> <h3>这就是“猫耳石”,只可远观不能近瞧。形似也就神似了!</h3> <h3>登平顶铺的入口有多处。我们是从七里山上的。七里山属商城县伏山乡,位于金刚台山腰部。这个“伏山乡”本身就值得一游,著名的“文峰叠翠”菊花尖就位于该乡,海拔 822米,形如笔架。昔为商城八景之一,史称“文峰叠翠”。</h3> <h3>该乡内由海拔 1219 米的“女人寨”,海拔 1020 米的“小石坳”和海拔 902 米的“道人躺”三座山峰构成的“伏山卧佛”堪称自然奇观:三峰交错层叠横排,酷似一卧佛平睡在山中,其头部胸部、腿部轮廓逼真,远眺栩栩如生。&nbsp;&nbsp; 卧佛长约 4 公里,宽 1 公里,呈东西走向,东头头枕金刚台,西脚抵商城“八景之一”的“文峰叠翠”菊花尖,可谓全国最大的天然卧佛 。</h3> <h3>用线条标志一下,即神似更形似。</h3> <h3>该乡有条“ 渣滓河 ”,与安徽省金寨县银沙畈乡接壤,相传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牛郎织女相爱,王母阻拦,拔绾发玉簪划出一道河,得名“簪子河”,后谐音今名渣子河。河东岸有牛郎石,形似牛郎。河西岸有织女石,如织女端坐;“梳妆台”高丈余,周围是陡峭的绝壁;梳妆台对面有一奇石,高约两丈,宽约一丈,厚约五尺,如镜子斜立,名曰“照镜岩”。岩旁有一苍松挺立,蔚为壮观,相传唐 武后则天曾照镜于此。</h3> <h3>而七里山村历来有“一步一景一首歌,一山一水一洞天”的美誉,此处植被茂密,群山叠峦,溪流淙淙,泉飞瀑悬,鸟语花香,景色怡人。</h3> <h3>这里又是英雄的故地,该村新塘湾居民组,曾是陈明义将军从小生长的地方。作为大别山走出的将军,他当然没有洪学智、许世友闻名,但他十七岁加入红军,与徐向前一起参加了徐帅生前从不愿提及的“西征”,在被“马家军 ”剿杀的西路军将士中,他是少数突围出来的人之一,且依靠行乞才回到革命队伍。</h3> <h3>同去年一样,我们一行二十三人还是从七里山林场后院出发登山!开林场的夫妇俩都60多岁了,他看我们都装备齐全,很是称赞,当听说我们需要4个小时才能登上平顶铺,便连连摇头:”我上去两个小时就行了”。倒是我们连连称赞他了。(出发前我们在林场门口照了合影照)</h3> <h3>众人就是从这个小院向后门进山的。不是老“驴”怎么也摸不着。此地海拔四百余米。</h3> <h3>九点正式上山。秋日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我们身上,前行没多远,便开始冒汗了。一路谈笑风生,走走停停。脚下石沙、碎砾、落叶交替出现;山体陡峭舒缓、杂树丛丛、土肥石瘦,参天古树早已绝迹。春绿秋黄,尚有叶赏目,待寒风肃杀,残叶落尽 ,山谷失掩,便几近透明的了。</h3> <h3>“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h3> <h3>这样的林子,走在里面倒也不热。一块茶田还是让人眼前一亮!</h3> <h3>继续深入!</h3> <h3>忽然,走着走着,前面的碎石路变成了浇油的水泥路。我一搜“高德”,这里是伏山乡石冲村。去年十二月份我们来,还没有。这路一修呀,看似方便了登山者,但却改变了“原生态”,以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这开发与保护真是矛盾体。</h3> <h3>滑冰吗?</h3> <h3>回望什么?</h3> <h3>闲庭信步!</h3> <h3>是上还是下?</h3> <h3>哥俩好!</h3> <h3>别、别拍了!我是“不老神童”!</h3> <h3>三驾马车并驾齐驱!</h3> <h3>快走!赢赢落后了!</h3> <h3>在山上,怎么样“歇”法都不怪!</h3> <h3>父子同行。一对帅哥!</h3> <h3>小伙子野战军复员的。赫赫有名的“五十四”军。这次中午吃面条都是他背的。爬山如履平地。合个影也算荣幸!</h3> <h3>“老树皮”红光满面,精神饱满!</h3> <h3>何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咱哥俩不就是证明吗?</h3> <h3>与哥也来张合照!</h3> <h3>”到马鞍桥了”,不知谁大叫了一声。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什么叫“风在吼”,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刚才还在冒汗,忽然打了个冷颤。</h3> <h3>去平顶铺,必过“马鞍桥”,这是个典型的“中转站”。也是豫皖分水岭。马鞍桥不是一座桥,而是两面高中间低的两座山峰中间的鞍部。也就是平时说的“垭口”。垭口在《辞源》里的解释是“两山间的狭窄地方”,即连续山梁的一块平坦且相对较低的位置,也可以说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h3> <h3>这里景色宜人,终于见到了参天古松,大家纷纷“美拍”!</h3> <h3>行至此处驻足观察,两岸山峰耸立。既有高远,又有深远,山水构图精妙,田园错落有致,色彩斑烂丰富。</h3> <h3>这一组图就是著名的“朝阳润”(即”红军洞”),过了马鞍桥,向左手望去,可以清晰地望见对面大山下的洞口,但洞口前红军垒砌的石墙已经被拆除了。</h3> <h3>过了“桥”,有一个斜出路面高石,是一个拍照的绝佳之处,幸亏群主提醒,我们落在后面的几个驴友美美的秀了一把!</h3> <h3>造型不错哦!</h3> <h3>向山顶冲刺!</h3> <h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燃烧的火”</h3> <h3>仲秋,只有你还在争春!</h3> <h3>果实累累!</h3> <h3>来到一片茂密的杂树林与一片稀疏的天然老松林相邻的地方,看见有祼山隆起,那主峰应该快到了了。</h3> <h3>从十二时到下午一时,大家陆陆续续登顶。翻过几块凸起的巨石,便见到了标志牌。往牌子后面下两步,有一块平场,如乒乓球台面大小,挺出悬崖,如万丈高楼上的阳台,下方深不见底。左侧远处山脉排列,俨然像是受阅部队。</h3> <h3>自豪吧!1584米。三个小时左右!</h3> <h3>直指苍穹!</h3> <h3>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真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h3> <h3>江山如画。此时此地,只有诗歌最难表达如此意境:”人言南山巅,烟云耸楼观。 俯瞰了坤倪,抑攀接天汉。”“处喧久忘静,临旷始怀真。 步登千仞冈,眷兹九秋辰。”“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列群峰次第深。</h3> <h3>辛苦了群主!辛苦了“老树皮”。在平顶峰上下面条,特别吧!</h3> <h3>干杯!祝贺所有人成功登顶!</h3> <h3>这次登顶的感悟:第一次登顶就像和媒人介绍的姑娘初次见面,没什么深刻印象;第二次登顶,则是热恋中了,至少我对她的了解已经刻骨铭心了!用歌曲巜山水恋情》中的词来结束本文最恰当不过的:</h3><h3>(女)我的哥哥名叫青山</h3><h3>高大威武矗立在白云间</h3><h3>铁了心非要娶我为妻</h3><h3>写下万封情书 色彩斑澜</h3><h3>(男)我的妹妹名叫绿水</h3><h3>天生丽质身段曲折蜿蜒</h3><h3>几经风雨仍是窈窕淑女</h3><h3>美的让人心动留连忘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