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章节阅读分享

幸福像花儿开

<h3>第一章 寻红色中国。</h3><h3>文忠鑫</h3><h3>内容概括:记者斯诺心中有着很多难解的问题,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红军为何能坚持战斗多年?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他怀着冒险的心情,只身带着一些新闻记者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h3><h3>斯诺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斯诺得到邓发同志的帮助安排去陕北的路程。斯诺和一个骡夫向导,越过俩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h3><h3><br></h3><h3>《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主要内容:</h3><h3>梁雯雅</h3><h3>①“一些未获解的问题”主要内容:</h3><h3> 在西方各国关心东方政治的人眼中,他们认为在世界各国中,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在他们眼中也是有争议的。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答案。然而在众多问题中,他们统一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斯诺知道,要想解开这些谜团,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斯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打破红区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向红区出发。</h3><h3> ②“去西安的慢车”主要内容:</h3><h3>斯诺在去红去的过程中登上了一列破火车,他在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以至于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在路程中他发现,就连北京也难免那弥漫于全中国的战斗气氛的侵袭,日本征服的威胁,在人民中间,特别是在愤怒的青年中间,激起了盛大的示威抗议。</h3><h3>​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他在一所巨石宅第里会见了杨将军。在采访过程中,他拒绝讨论政治问题,斯诺在对他做了简短的访问之后,便告辞了之后便去采访邵力子,向他寻求一些答案,他表明,他对日本的看法可以告诉你,但是不能发表。从邵力子那里弄明白斯诺要知道的事情。他已确定陕北方面的战斗已暂时停止。到前线去应当是可能的,于是斯诺就着手进行这些安排。</h3><h3> ③“汉代青铜”主要内容:</h3><h3>​西北危机在斯诺到达西安府大约六个月后就爆发了,使全世界都知道,张学良少帅与红军结成了联盟。但在这之前,一点预兆都没有。在此之前,张学良为蒋介石退让热河背了黑锅,被派去欧洲考察一年,回来之后他戒掉了毒和有了新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又慢慢变回那个年轻,充满活力的领袖。在西安地区的一天,斯诺通过王牧师认识了邓发,他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国民党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通过与他的交谈中,斯诺发现他是一个极富有风趣的人。他们站在中华民族古迹上交谈,使他们回忆起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h3><h3> ④​“通过红色大门”主要内容:</h3><h3>斯诺在黎明之前离开西安府,在路上,他们遇见了一〇五师的一些部队,正从延安回到洛川去。他们是在那里谈论红军,谈论红军种种的好处。斯诺到达延安,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所以蒋介石总司令对红军进行了封锁,但红军利用封锁来对敌人进行反封锁,据说有数以百计的人活活地饿死,红军对延安的长期包围,是在斯诺到达那里以前几个星期才解除的。第二天一早斯诺离开延安,到“白军”前线去。路程中,他遇到了红军同志张龙火,他对斯诺进行热情款待并向他指引去白区的方向。但是在斯诺的前面等待着他的是一场险遭不测的事件。</h3> <h3>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h3><h3>12班李雨婷</h3><h3>内容概括: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被剥削压迫,而不堪忍辱负重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h3><h3>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可是,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h3><h3>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h3><h3> </h3><h3>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孔静轩 </h3><h3>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h3> <h3>第三章 杨艺涵</h3><h3>问:关于红军大学有哪些奇特的事情?</h3><h3>答:1.红军大学的校长是一个28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未打过败仗。</h3><h3>2.一班老练的战士们组成的学生里,平均年龄27岁,每人有平均八年的作战经验,以及平均三处的伤疤。</h3><h3>3.因为纸张缺少的缘故,只得用敌人宣传品的背面来做笔记薄。教育每个学生的费用,包括衣食及一些杂费,每月不到15银元。对于其中学生的首级赏格的总数出到200万元以上。</h3> <h3>第四篇</h3><h3>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h3><h3>毛泽东受埃德加·斯诺的邀请,介绍了他的生平梗概。通过几个晚上的对话,斯诺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毛泽的生平经历。</h3><h3>他的家庭,童年时的生活,他的读书经历,父母亲对他的教育,第一次反抗父亲,边干活边读书,及他见到的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反抗等等毛泽东全都一字不落地讲述出来。</h3><h3>接着,毛泽东又介绍了他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的日子。如他怎样参军,怎样进入师范学校,并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等等,这时候的他,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h3><h3>之后的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逐渐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红军领导人。在毛泽东等人的带领下,红军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从此,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烈的诗篇。</h3><h3><br></h3><h3>第四篇 内容概括<br></h3><h3> 李鑫冉</h3><h3> 本篇斯诺主要记述了他采访毛泽东的情况。通过与毛泽东的几个晚上的谈话,他了解到了毛泽东的生平,先是他的早年经历:如何出生、童年时的生活、他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如何反抗他的父亲,他如何读“禁书”、如何干活等等,然后介绍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长沙人民因为饥荒起来反抗和被镇压的故事,接下来介绍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来源、如何从军、如何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北平工作。然后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后就是作为共产党员毛泽东的辉煌事迹:参加一大、广州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最后简要记述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几次反围剿胜利和失败以及最后通过长征到达甘、陕的历程。</h3> <h3>第五章</h3><h3>任思澄</h3><h3>内容概括: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到达对中、日、苏当前命运起重要作用的地区,沿途解释了土地革命目的以及抗日政策,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并训练了游击队。</h3><h3><br></h3><h3>第五章 杨思帆</h3><h3> 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h3><h3> 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h3><h3> 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到达对中、日、苏当前命运起重要作用的地区,沿途解释了土地革命目的以及抗日政策,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并训练了游击队。</h3> <h3>西北的红星(第六章) 11班 王宇佳</h3><h3>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h3><h3> 死亡和捐税中,从斯诺先生在蒙古边缘上的绥远县的描述中,我的感触颇深。那里的人没有吃的,活活饿死,在斯诺的细节描写下,把那些可怜的人们显现地十分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h3><h3> 他把青年写成老太婆,显露出当时的青年没有生机盎然,而是多了几分痛苦。他把儿童们的身体情况形象描写了出来,“细小的骨骼已经弯曲变形,脚胫和手臂有如小丫,满塞着树皮和木屑的紫色小肚,像痈瘤一样突出来。”这更让我震惊,他们与当时的百姓和现在的我们简直是天差地别。在书中写到,斯诺在那里总是做成千上万人在他面前活活饿死的噩梦,可想而知这对斯诺的震撼很大。苏维埃社会,这个标题,我隐约感觉到那时的社会应该有很大的好转。不出所料,苏维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而政策;社会中也没有了鸦片和罂粟的影子。这让我觉得这个社会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似乎让斯诺也有了些许欣慰。</h3><h3> 红星在西北,这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人们欢迎它,也让我感觉到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在这之中,红军和苏维埃作出极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h3><h3><br></h3><h3>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h3><h3> 任婧茹</h3><h3>内容概括: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面的政策。</h3><h3>感悟:死亡和捐税中,从斯诺先生在蒙古边缘上的绥远县的描述中,我的感触颇深。那里的人没有吃的,很多人会活活饿死,在斯诺的细节描写下,人们的可怜形象十分真实立体,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他把青年写成老太婆,体现出当时青年的痛苦。他把儿童们的身体情况详细描写出来,这更让我震撼,他们与当时的富人和现在的我们简直是天差地别,在书中写到,斯诺在那里总是做成千上万人在他面前活活饿死的噩梦,可想而知这对斯诺的影响很大。苏维埃社会,这个标题,我隐约感觉到那时的社会应该有很大的改变,不出所料,苏维埃设置各种委员会,还有斯诺先生描写的社会没有鸦片和罂粟的影子,而且多了《婚姻法》,这让我觉得社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红星在西北,这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人们欢迎它,也让我感觉到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红军和苏维埃 作出极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h3> <h3>7.去前线的路上 柳俊宇</h3><h3>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包括红军是免税的,买东西也给钱,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接下来,斯诺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最后,文章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神!</h3><h3><br></h3><h3>7、到前线去的路上 王依凡</h3><h3>赏析: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下,在我眼前仿佛看到了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看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了解了当年革命英雄们年轻、精神饱满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训练严格、纪律严明、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h3><h3>感悟:在埃德加与红军接触后,前往前线。在这段故事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心地善良的纯朴农民热情地接待了埃德加。生活艰苦的不只是红军战士,还有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可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认为帮助红军是正确的,他们支持红军的正义行为。我也从中看到了穷苦环境下的人们依然怀着一颗坚强爱国的心,依然没有放弃。在当年战争环境下的劳动人民生活辛劳但是仍然保持决心地努力打拼。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共产党对人民的影响力,正因为有了穷人的队伍红军,人民才有了希望。正是有这份希望,人们才能够坚持着努力活下去。当时的人们活在那般困难的环境下但是却活得更加耀眼夺目,大放生命的异彩。那么现在年轻的我们更应该趁着青春年华,挥洒汗水铸就我们的充满光明的未来之路。</h3> <h3>第八章 </h3><h3>李昊泽 </h3><h3>本章主要讲斯诺来到宁夏南部的预旺堡时,国民党的进攻使原本想去前线的斯诺犹豫了。于是他向吴亮平说出了他的犹豫,但吴亮平说服斯诺前往红军前线,使斯诺看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身份的平等,以及红军的物资是从哪里来的。 </h3><h3>斯诺还采访了彭德怀元帅,并告诉我们彭大将军的身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及言行举止。</h3><h3>在本章的最后,斯诺还写出红军的日益强大及其日益强大的原因,并写出红军政治课的积极和活跃。</h3> <h3>第八章 孙娅宁</h3><h3>内容概括: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h3><h3><br></h3><h3>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h3><h3>1——“真正的”红军</h3><h3>主要简述了“正规的”红军部队的人员构成及其特点。</h3><h3>(1)、红军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普通士兵平均年龄19岁,58%是农民,50%以上是党团员,60-70%士兵有文化。无薪饷,有土地及其收入。</h3><h3>(2)、军官平均年龄24岁,三分之一之前是国民党军人,指挥官伤亡率很高(弟兄们,跟我来!)。</h3><h3>(3)、红军不叫“兵”,称自己为“战士”,大多数未婚或“离了婚”,童男,他们以尊重态度对待农村妇女和姑娘,队伍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唯一的真正全国性军队,征途最辽阔的军队。指挥员和士兵,吃穿住行等差别很少,他们的枪械弹药基本上从敌军夺来的,红军中无高薪或贪污的官员将军,厉行节约。</h3><h3>2——彭德怀印象</h3><h3>主要简述斯诺访问司令员彭德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简介彭德怀的人生经历。</h3><h3>(1)、红一方面军的驻地:预旺堡~~宁夏东难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设置简陋: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两只铁制文件箱,红军自绘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来毯子的炕。</h3><h3>(2)、彭德怀:行伍除身,湖难、南昌军校毕业→1927年任旅长,“自由派”军官→1928年7月举行平江起义,成立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30年集聚8000多人的“铁军”为红军五军团,攻占长沙后车出→长征。</h3><h3>(3)、彭德怀留给斯诺的印象: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善于驰骋,动作敏捷、才智过人,吃苦耐劳,活泼愉快、迟睡早起,精力过人,忙绿、善笑(叫我大鼻子),喜欢尊重孩子,关心爱护部下,身体健康、肚子不好,吃得少而简单,有“韩吃瓜”的美名。</h3><h3>3——为什么当红军?</h3><h3>主要简述了彭德怀青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直至成长为“赤匪”的过程。</h3><h3>(1)、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富农之家,六岁母亲死亡,父亲续弦,后母憎嫌。旧私塾读书~摔凳子~婶母家住~新学堂读书~讨论孝敬之事,辍学,祖母祷告他遭天雷打死~忍不住鸦片味,踢烟盘~族人开会准备溺死~舅舅相救,离家出外。</h3><h3>(2)、放牛~矿工~鞋徒~矿工~修水渠~十六岁回舅家,爱上表妹,一起上课~闹饥荒时带领攻打地主,逃命当兵。</h3><h3>(3)、十八岁当排长~去长沙负责刺杀督军~南逃被捕,忍受刑罚~释放回舅家找表妹(已死)~当兵~湖南军校学习~营长驻防回家乡(受到老祖母谦恭)。</h3><h3>(4)、读了很多先进思想的书籍,思想在不断的转变,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这就是彭德怀变成“赤匪”的人生思想经历。</h3><h3>4——游击战术</h3><h3>主要简述了彭德怀总结斯诺访谈的有关红军采用游击战的原因及发展、取胜的一些主要原则。</h3><h3>(1)、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1是农村经济的破产,2是内地的落后,3是战略中心空隙多,4是革命思想的撒播,5是部队和群众打成一片。</h3><h3>(2)、发展迅速原因:共产党的领导;领导的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游击队的扩充,培养后备干部。</h3><h3>(3)、游击队战术十大原则:不打打不赢的仗,奇袭的进攻战术,交战前的缜密进撤计划,注意民团,人数超过敌人、或短促突击,游击战线的弹性,声东击西的原则,避免与敌军主力交战,集中在最薄弱致命环节,提防敌人找到游击主力,于地方群众不可分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h3><h3>(3)、游击战成功的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最重要的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h3><h3>5——红军战士的生活</h3><h3>主要简述了红军战士的日常的生活情况,重点叙述了“列宁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h3><h3>(1)、住窑洞或其他改造的丢弃场所,睡硬炕,一条棉毯,砖石头堆的椅子,但清洁整齐。饮食简单,唯一的饮料是热开水。</h3><h3>(2)、不作战时也是天天忙里忙外(每周休息一天),朝五晚九:五点起床,早操,早餐,军训,政治课,午餐,识字,运动,晚餐,唱歌,小组会,九点“熄灯号”。各种各样的由班到团的集体竞赛,如运动、军训、识字、卫生等。</h3><h3>(3)、列宁室”~~每一连一团均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的设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悬挂马克思、列宁像,设有土制模型的专门研究军事战术的角落,挂战士笔记本的学习识字的角落,定期出版墙报的角落(各种各样材料汇编而成,表扬批评的红黑蓝),有两用的大乒乓球桌(饭桌),收缴来的留声机,开展各种集体游戏(识字牌游戏,高低分口号牌游戏),无鸦片烟或烟枪等不良行为活动。</h3><h3> 总之,红军的生活是有组织的,是忙绿而又健康的。</h3><h3>6——政治课</h3><h3>主要简述了斯诺参观访谈红军在“列宁室”上政治课的见闻感受。</h3><h3>(1)、政治课是维系战士昂扬斗志的主要支柱,是战士提高革命觉悟的主要课程。</h3><h3> 政治部刘晓介绍(简述刘晓的经历),政治课分三大组进行(连长以上,班长士兵,后勤人员)。</h3><h3>(2)、参观上“抗日运动的发展”的政治课,战士发言讨论慷慨热烈、激动人心,战士回答滔滔不绝,接二连三。</h3><h3> </h3><h3> </h3> <h3>第九章内容概括 红色窑工徐海东</h3><h3>张铭灿</h3><h3>主要简述了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的人生经历及其留给斯诺的印象,和鄂豫皖苏区的间立发展情况。</h3><h3>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坡县,世代窑工。上学→十一岁参加“富人打穷人”事件后逃学→窑工学徒,十六岁工资最高→罢工反对克扣工资(戏园看阔太太模样引发打架)→21岁因家庭纠纷离家至汉口、江西→霍乱病好参加军阀→广州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任排长</h3><h3>中国的阶级斗争</h3><h3>主要简述了国民党白军如何在围剿期间对鄂豫皖苏区所犯下的罪不可赦、天理难容的滔天罪行。</h3><h3>徐海东家族66口被杀。</h3><h3>天台山、老君山6万人剩下不到300人,句容集镇妇女遭强奸,麻城的惨相,黄冈欧公集集体扫射。</h3><h3>四大马</h3><h3>主要简述了西北四大马封疆的统治,回民民族的由来,回民反对四大马的理由和共产党对回民的诺言。</h3><h3>共产党提出适合回民的七条诺言: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消欠债,保护回民文化,保证各派宗教自由,协助创建和武装回民抗日军。</h3><h3>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h3><h3>主要简述了共产党红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一步步化解回汉矛盾,创建“回汉统一抗线”的过程。</h3><h3>例如:成立村苏维埃,代表会议选出一个主席和回民苏维埃临时政府委员会,铜红军合作,建立回民抗日军队。</h3> <h3>郎鹏伟组:</h3><h3>第九章 &nbsp;同红军在一起(续) 内容概括:</h3><h3>本篇一开始记述了徐海东的生平,包括其早年的经历、他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及其产生原因(徐家被国民党杀死了六十六人),他如何参加共产党、他如何看到国民党军队对原苏区犯下的残忍罪行等等。</h3><h3><br></h3><h3>接下来,斯诺记述了西北马家(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对西北政治的影响,包括各种苛捐杂税、征兵政策等等,以及西北回民的历史和现况,包括深重的汉回矛盾等等,还有红军对回民的争取和策反,包括如何发布针对回民的政治纲领、如何创立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如何在尊重宗教的情况下发动回民革命、如何枪决一个冒充共产党征税的国民党税务官员等等。</h3> <h3>章节十,战争与和平 </h3><h3>李哲睿</h3><h3> 在第十章里 ,主要讲了斯诺在回预旺堡的路上对红军的防空演习做了详细的记录见闻及其对遇到四马等骑兵队的所见所闻,以及斯诺对少年先锋队“红小鬼”访谈及对他们的总结和佩服。斯诺又从红军的日记里了解到关于红军统一战线的一些做法及攻略。</h3><h3> 最后斯诺还采访了一位红军战士——朱德的一些受教育情况和他的一些个人经历和参加革命的原因及一些成就。最后斯诺对朱德的个人做了一些评价。</h3><h3> 他的名字永垂不朽!</h3><h3>​</h3> <h3>关于朱德</h3><h3>张哲维</h3><h3> 朱德,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响亮。确实,他本人也很厉害,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与毛泽东并称“朱毛”。这个名字很贴切,在中文里,这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是一个红色工作者。</h3><h3> 朱德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他家是穷苦的佃农。他一向崇拜现代科学,并觉得中国需要一个产业革命。1909年,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22年,他决定寻找共产党,同年,再柏林他碰到了周恩来,一找到共产党,他便立即加入了。1926年回国后,他参与了很多次起义。</h3><h3> 朱德天性很温和,有极强的责任心,对大事小事都很负责。他喜欢和战斗员们打成一片,和他们谈话。朱德这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产生这种个性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这种谦虚也可能渊源于他诚实可靠的本质。他喜欢读书,运动。</h3><h3> 我认为,朱德是一个大勇无畏,大公无私的人,一个具有无比勇敢和智慧的人,一位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伟大的人。他有一颗热烈的心和一颗冷静的头脑——他是真正的时代伟人。</h3> <h3>第十一章 苏联的影响</h3><h3>张若萌</h3><h3> 在第十一章里,“我”又回到了保安。认识了六十四岁的李、“礼拜堂”解何春、红军大学里三位有才能的教授——李德、蔡、伍等。其中李德是德国人,他有一位中国太太——一位同他一道从江西来的女子。李德不单是一位烹饪能手,扑克专家。中国苏区中这一位神秘人物,是谁呢?他的重要性是否正和罗卓英在江西看他写的东西之后,所说的那样,是红军的“智囊”呢?他与苏联的关系是什么呢?苏联对于红色中国,究竟有多少影响呢?</h3><h3> 苏联合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显然在过去的十二年来,苏联的确在中国思想界中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问题上给以一种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苏区是一件公开的光荣事实,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地方也是真实的。虽然未被承认,但在中国各地已有的坚定的政治信仰的青年中,马克思主义观念形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同样,在中国青年中,列宁是最被崇拜的。</h3><h3>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既使苏联在中国没有一个学校,一间教室,甚至连一个讨论会也没有,它对中国的影响却比其他国家如英德美等国,派遣数千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或传教的工作人员到中国等来得广泛深入。</h3><h3> 苏联给予苏区的影响,大部分在于精神上和意识上,而对中国苏维埃的运动发展,很少有直接参与,但我们要记住中国共产党的密结于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联合,完全是出于自动的。</h3><h3> 中国红军毫无疑问的,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中,以及俄国革命的集体的经验中获得极大利益,但这也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其艰苦的生长中,所遭受的严重的失败,共产国际是要负责的。</h3> <h3>第十一篇回到保安</h3><h3>张雨欣</h3><h3>  【人物形象】蔡树藩: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h3><h3>  路上的邂逅、保安的生活、俄国的影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那个外国智囊团、别了,红色中国</h3><h3>  本篇开始记述了养马老人的故事,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认为为红军做事值得干。接下来记述了一位基督徒士兵的故事,顺带介绍了一些红军的宗教政策,然后写了一个围歼民团的故事。此后,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最后,斯诺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h3> <h3>12、又是白色世界。</h3><h3>李雅轩</h3><h3>  内容概括:兵变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蒋介石总司令之间不断紧张、尖锐的关系。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h3><h3>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一些经历,共产党做了积极主要的贡献。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要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政府的威望而又能同反对派及其共产党等和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等措施。国共合作之后苏区和国民党地区一些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点滴进步。</h3><h3>  斯诺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十年政治斗争过程、目标、结果、经验等总结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h3> <h3>第十二章 </h3><h3>杨天源</h3><h3>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h3><h3>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行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h3><h3>内容概括:兵变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蒋介石总司令之间不断紧张、尖锐的关系。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