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张珍藏了五十年的一张沈阳军区作战地区的餐劵。</h3><h3> 看起来,很普通,蕴含着的意义绝不平凡。</h3><h3> 餐券上方印有"最高指示 要斗私批修"和葵花向阳的图案,是那个时代的标配。</h3><h3> 从年代上看,它制作于1969年。</h3><h3>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在此之前,中苏边境争端不断,苏军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上的黑瞎子岛、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地不断侵入我领土,对我边防军民进行挑衅和伤害。珍宝岛一战,让苏修丢了面子,恼羞成怒,妄想升级战争,甚至叫嚣使用核武器。我国在九大之后,提出主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放进来打,并在全国开展"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可以说1969年大规战争一触即发,战云密布。</h3><h3> 这张餐券的关健词是"沈阳军区作战地区"。为了加强边防力量,落实“放进来打”的战略方针,同时为后方准备战场赢得时间,将一部分野战军充实边防地区,也为了边防的统一指挥,成立了不同方向的作战地区。餐券背面的印章"绥财务组"印证了这是一张绥芬河作战地区的餐券。</h3><h3> 那个年代,因物质缺乏,又要保证人们公平地享受一定的生活资料,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种类繁多,而军人接触的只有军用布票粮票和士兵每年一个背心票。这些票证大多数只是一种购买许可,本身不具有价值,而作战地区餐券是为方便不同伙食单位间的核算的"饭票"。我因为经常往返绥芬河、红花岭团部和绥西等地,手里也就有了餐券,所幸保存了下来一张。</h3> <h3> 这张餐券重点反映沈阳军区作战地区的伙食标准,那就是餐券上标明的"二类灶"。二类灶水平应该算比较高的,大概是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5角2分,细粮比例达百分之六十;而我们在营房时伙食标准是一类灶,每人每天只有4角1分4厘,细粮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应该说军区对边防作战部队还是非常照雇的。</h3> <h3> 伙食好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h3><h3> 在吉林九站营房,全连有80亩地,蔬菜完全自给,每年仅向糖厂卖甜菜就能得到三干元用于贴补伙食,相当于全连两个月伙食费。</h3> <h3> 部队到绥芬河执行边防任务是1969年冬天,冬儲的菜窖挖的浅,绥芬河地区当年十分寒冷,雪下三十几度是常态,极致的天气达到零下四十度,致使全团接收的蔬菜绝大部分严重受冻。</h3> <h3> 137师军史写道:部队喝冰水、住帐蓬、吃冻菜,冒严寒,是真实写照。单说冻菜,现在想起来都有畏惧感。不但冻菜味道难吃,更主要的昰,根本无法嚼烂,难以下咽。但战友们对</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