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张村手工造纸

贺峰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张村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马松胜在表演操纸照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的手工造纸,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相传,蔡伦发明的一帘多纸造纸法,还是在北张人发明的一帘一纸造纸法的基础上改进的。</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手工造纸的原料叫穰,是用经过浸泡的构树皮,拌上石灰,经过长时间的蒸制而成的。这穰分为黑白两种,多产于秦岭腹地的镇安柞水两地。</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由于常有两地的客商来村里卖穰,便有了设在村子中街的穰行。穰行的经理村民称为“得称”,意为作称进行交易的中介人。“得称”者三年一届,定期通过竞争进行轮换,轮换的过程村民称为“摇称”。“摇称”前,先由竞争者报名买签,定出日期,再在城皇庙前设置会场,点蜡焚香,由村里绅士主持“摇称”。“摇称”时,先由一瞎子摇签确定顺序,再由竞争者按顺序执骰子比点子。“摇称”的整个过程,甚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参不得一点人情世故、使不得半点虚假手段,全凭时运天命决定,由点子最大者“得称”。</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村民多用白穰黑穰造纸,工序相对简单;公社化后用构皮造纸,工序就十分繁多。由构皮制成黑穰,由黑穰制成纸浆,再由纸浆制成纸,要经过皮锅蒸构皮、河里化穰、踏碓压番子(把穰压成的宽片叫番子)、切番子、淘掏子(切碎的番子叫捣子)、撸槽胀槽、操纸、晒纸、整理等十多道工疗。</p><p class="ql-block"> 蒸构皮的蒸锅,村民称为皮锅,直径五尺有余,还要芦苇裹着石灰泥巴垒成高六尺的锅帮。蒸制前先要将构皮扎把,在涝池浸泡三天,捞出后在灰窑上好石灰,再上锅蒸制七八个小时。第二次蒸制时,先要套上牲口,在石碾上搓去构皮的角质粗皮,再上一次石灰上锅蒸制。</p><p class="ql-block"> 构皮经过两次蒸制,接下来就要在沣河找一平坦浅水处,插上一排排木橛,挂上扎把的穰(经过两次蒸制的构皮叫穰),进行化穰。经过河水两天的自然漂洗熟化,就要人工涮洗起穰。化穰期间最怕涨水,如果起穰不及时,穰就会被河水冲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 穰起回后就要踏碓压番子。压番子须由两人操作,一人站在碓后,双手扶着横吊着的木杠,双脚有节奏的轮换踏碓;另一人蹲在碓前,双手前后反复折叠、左右不断移动穰片,才能把乱如麻丝的穰压成密实平展的宽片(番子)。压番子时,两人需密切配合,如果踏碓的人节奏紊乱,或是另一人双手移动跟不上碓头上下的节奏,就可能让碓砸了手指。由于踏碓时会闹出“梆梆!”的声响,有外村人就说道:“北张村、人踏碓,聒得邻村难安睡。”</p><p class="ql-block"> 番子压好,接着就要切番子。切番子时,先要将番子一层一层的叠摞在长五尺有余的切番枕上,再压一木板、套一绳环。这时,切番子者就会双手握着两头带把的切番刀,左一刀、右一刀地切着番子。随着切番刀的左右翻转,酷似酱牛肉片的捣子(切碎的番子叫捣子)便会纷纷落地。中途,切番子者还会低着头、弓着腰,前后翻转着刀刃,在垫在木板上的废鞋底上,一前一后的备刀。这时,就会呈现出一种闪闪刀光,“噌噌!”声响的壮观场景来!</p><p class="ql-block"> 番子切好了,就要在沣河里淘捣子。每日清晨,当一缕阳光初映在河面上时,你会看到沣河边的石头上,站着许多抬头挺胸、双手提着淘单,上下不断抖动地淘捣子者。他们和着洗衣村妇的捧槌声,配着杨柳树上的鸟叫,有的哼着小曲,有的吼着秦腔。这时,一幅恰似打鱼提网的美景,就会呈现在沣河岸边。</p><p class="ql-block"> 淘洗好的捣子,还要放在石槽内反复鼓捣,以使构皮的纤维彻底化开,才能下到纸函进行杖槽。杖槽由两人进行操作,一人蹲在槽尾,用鼓捣子不断搅动;另一人立于槽头,用一手指粗、四尺长的竹竿,用力的“呼呼!”划水。随着水的不断旋转,水面上便会慢慢泛起一层厚厚的絮状物,然后再用一隔档板向后轻轻一拥,一块恰似灰褐色的海绵,就被框在了纸槽后方。经过上述几道工序,干燥粗硬的构皮,才能华丽变身,成为绵软纤细的真正纸浆。操纸前的工序才算彻底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张村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张逢学在摘穰,淮备踏碓压番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操纸是造纸最关键的一环,需拜师学艺、经过长期实践者才行。操纸者既需体力,更讲技艺。整天站在两尺见方、阴冷潮湿的立孤洞(操纸者站的地方)里,低头弯腰,伸胳膊端架子,抬胳膊提帘子,一天八九百次的操作,没有一定的体为是不行的。吸鼻头、掩水、提帘搭纸,这些操纸的基本动作,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操得既快又好。</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造纸,制作纸浆和操纸,都由男人进行;而晒纸、收拾整纸,多由妇女进行。由于晒纸的妇女,多在天不明就起床,站在墙根下,赶在前半天要晒完纸。因此,外村就有一民谣说道:“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立墙根。”</p><p class="ql-block"> 北张纸有一帘操一张的,也有一帘操两张的。按照纸的写仿、记账、封茶、包点心、裱糊、祭祀、卫生纸等不同用途,纸张大小分为尺五、尺四、尺三五、尺二五、大帘纸、长帘纸、二帘纸等十几种规格。</p><p class="ql-block"> 纸的质地也大有差异。用白穰造出的纸,筋绵、细白、有拉力,村民称为白麻纸。安徽泾县小岭村产的宣纸,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檀皮为骨,稻草为肉。宣纸的纹理、均匀度虽优于白麻纸,但拉力、柔韧度却不如白麻纸。因此,有书画家用白麻纸写字作画,曾赞叹到:北张纸用作书画,“吃墨不滑,筋绵耐揉。”宣纸不可媲美也!</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张纸近销关中西路,远至西北各地,西安西大街的几家纸店都销售过北张纸。唐代至清代,北张村曾为皇宫造纸,每年为皇宫进贡,称为御纸。抗战期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借机断绝了延安的七十万大洋军晌,并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延安的一切物资用度极为紧张。为了解决延安的用纸困难,西安“八办”的共产党员熊天楚,秘密来到北张村,与村民王鉴,在村里秘密组织人操大张纸(村民称为老报纸),并设法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将纸运到延安,曾用于印刷《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报》和边币。</p><p class="ql-block"> 北张村造纸,利润相当可观。据村中老人讲,解放前,操一帘两张规格的纸,一张是本,另一张便是利。当时,曾有一民谣说道:“南堰人编担笼,把手戳烂;北堰人挂挂面,落个黑面;南张人种蔬菜,換个油盐;北张人会造纸,能挣大钱。”北张村其所以人多姓杂,一是源于北张人的包容豁达;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北张人很早就会造纸,邻村外地的失地农民生计无着,到此落戶依附造纸养家糊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北张村相当多的家庭,都靠造纸谋生。纸业兴盛时,就会出现“户户有作坊,家家造纸忙。”的景家。公社化以后,造纸也成为生产队的主要副业,各生产队都设有一名副业队长,专抓造纸工作。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以后,农民挣钱门路增多,造纸这一行便逐渐被淘汰。目前,全村仅剩下两三户,继续保留和传承着这一悠久的文化工艺。</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经过有识之士的多方奔走呼吁,几家媒体的相继报道,1999年,“世界纸学会渊源研究会”在西安召开。会议认为:“世界纸根在中国,中国纸根在长安。”2002年,北张村造纸工张逢学,被文化部推荐,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了“民族文化艺木节”的手工造纸表演。2008年,张逢学、马松胜两人被邀请,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又表演了古造纸法技艺。2009年,北张村的手工“蔡伦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张村就要被折迁了,但愿有着近二千年的手工造纸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19年9月13日书就于“农林1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