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事朙《讀 遷 記》

陶琴斋

题标:王增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 撰文:梁事明,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茂名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书法院首届书法高研班优秀学员、王增军工作室隶书研修班学员。 读迁记(1)君:全碑望去,此字居首。给人君临天下之感,朴厚威严、不争自雄。临写要带有心怀苍生之情怀,一览众山小之气魄方可至之。张迁碑属庙堂碑,其宣扬的是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读迁记(2)古时大多文人思想都交错着庙堂哲学和山林哲学两种体系,前者是入世的热情,后者是出世的苍凉。达则兼济天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穷则独善其身,无为而为。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其实质就是儒和道的思想散发,其文本便是《论语》和《道德经》,是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千古对话。对于书法而言,《张迁碑》属庙堂碑,骨子里却倾向山林气。故王增军老师临习迁碑二十余年之久感谓:张迁碑的书法译本是《道德经》。 读迁记(3)迁:此字朴厚威严中略带一丝婀娜,颇具母仪天下之姿,端庄矜重,方拙素雅。察之似有厚德载物之气度破碑而出,无疑字中一捺为主笔,以承载上方。而燕尾更为关键,所谓矜重婀娜全赖于此。 读迁记(4)纵观经典碑帖,前面之字多为严谨敛收,此后愈写愈放,直至最后二三行字松活放胆,通篇乃见神采!天下三大行书便是千古范本。张迁碑虽为正体,书写过程亦大抵如此,人之常态!只是整体偏正而己。故临写前字得其庄重正大,临写后字得其宽博奇逸,前后交错练习,是为一法。 读迁记(5)萬:此字居碑后,由于有了前面的书写热度,书者心生温暖,腕下松活,写来古朴稚拙,浑厚圆活。再望全碑,碑后”萬”、“共”等与碑前“君”、”遷“等及碑中”艺”、“为”等字共同铸造了张迁碑朴实古奥、雄浑简敛、博大悠远的艺术风格,令后人心生神往,高山仰止。此“萬”字下部有左低右高之楷态,是楷化之积极表现,天人各半,妙!不可言也。 读迁记(6)共:书者腕底松活之迹,亦深感朴风扑面而来。六线分布,纵横四方,斜通四角。气象宏阔,古质简敛,力沉鼓荡。不禁使人想起先秦《石鼓文》,高唱高祖《大风歌》。伊汀洲径从此字获取天机,铺裹沉酣,分得汉隶一杯羹,成就清隶一代大家。欲借汀州笔一枝,临取迁碑天下知。王师度我金针功,墨茗堂前草上飞。 读迁记(7)余喜称张迁碑为迁碑,因迁碑谐音“谦卑”,正符合老子“不敢为天下先“之意,敬畏天地师,若水则为王。学汉隶由“谦卑"入手,可得朴实、古奥、简敛、博大……得此会让我们对书法心生敬畏,不轻易宣泄张扬,达到到位才味道,释放不放肆的真正书人境界,落笔逞气皆下品! 读迁记(8)字:朴实而不呆,拙中暗藏巧。中间的三角形处理非常微妙,呈不易让人发现的不等边状,高!中部的横线穿过纵线,左长右短,好!还有点在上横的着落处,妙!一切感性都藏在理性之后。一字一世界,百临百重天。 读迁字(9)焕:面对此字,无疑被它横贯西东的长横所叹服。唯我泱泱大汉,方有此大担当!二千多年前疆土辽阔的汉代,人们依赖大地而生,敬畏天穹,汉人自信,自足,自强的精神洋溢字间。字中两组横折错落细致处理,给人朴实而不呆愣,彪悍而不粗俗之感。小机灵,大智慧。烹小鲜,治大国。 读迁记(1O)焕”天外来客“般的处理思维,不禁让人漫想到王增军老师自刻姓名印中”增”字的巧思,如出一辙!真汉风也!恰如王老师喜欢的一曲《秋水悠悠》,宁静悠远,苍凉宏阔。此刻似乎因了这“焕"字,因了这“增”字,从此人间汉隶路,云崖深处不白首。感恩王老师在民间默默传承千年汉隶温暖,为我辈开启了汉隶“窗户“,看到那大汉洪荒之境,天苍苍,野茫茫。道可道,道在瓦……真好!温暖汉隶。 读迁记(11)孫:孙兴刊石之“孙”,与前子子孙孙之两“孙"相较,此孙字更显雄浑朴厚,加上石花点染,一股悠远、宏阔之远古气息涌入心扉,大美也!汉隶先书后刻,刻手孙兴铁笔峥嵘,随迁碑千古留芳。然书手是谁?是否老子转世,定要给人世间留下这”道可道,非常道“的书法译本一一张迁碑! 读迁记(12)吏:此字在全碑古朴方拙的风格上,别具朴厚俊朗、英武沉雄的风神。宛如大汉武将,携刀立马,一骑绝尘,赴戎万里,飞度关山。吏字波笔长波奔袭勾旋,毫无倦姿,可谓神来之笔,在全碑中绝无二次出现;磔笔雁尾之态隽永意悠,给人瑕想…… 读迁记(13)宣:大山耸立之雄姿迎面而来!山体丰茂伟岸,七横由上而下,层峦叠嶂,向背粗细成势,犹如泰山天梯入云,此情此景,非书刻合壁者不可为之!底横极展雁尾之态,宏阔酣畅,一笔横卧世间,背负大好河山,当为临者必争之笔。顶部上点潇散出尘,莫非老子在吟唱“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迁记(14)舊:整碑到了最后两行共54字,大小错落,不拘扁长,较前字更见山林景致,书手己然处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天人各半。此旧字一反汉隶方整状,伸展极致。恰似百尺高楼,石花作云,简敛低语,己惊天人。 读迁记(15)吾:开篇第1O个字,四个横画,底横略呈左低右高,书手己开始不拘泥汉隶横平程式,在追求整字朴实的风格上露了一小手,顿显姿态。横平竖直是汉隶的程式,却要力避程式化。同样,左低右高是程式亦不能程式化。故吾字底横不妨写“横平”了试试,艺术无标准可言。 读迁记(16)张:此为碑中四个张字第一态,左右开张,以厚朴雄茂、方正尔雅胜。是书手对张迁祖先敬重的体现,由于书刻均为圣手,交相辉映,笔画既见书写性,又有金石气,愈临愈妙。故王增军老师说,学习汉隶,是逃不过这一“刀"的一一学习刻章,信为然也! 读迁记(17)然:然字确实扁方,如汉代建筑,横向宽,重心低,给人厚重、平稳、安定、朴实之感。汉隶书体呈方正偏扁状,上承篆体长方,下启草行楷体长方。书体发展到汉代给“压”了四百余年,继而衍化出魏碑、晋行草等,各体纷呈,其间无不是蚕头雁尾笔法在生动演绎着。蚕头雁尾,一划担当大汉隶,一笔贯穿千年书法技法史。有志书法者,入手即法乳古朴、浑厚、简敛、博大的汉隶是为幸事。余习书廿十余载于此用力不多,引为憾事。然东隅己逝,桑榆未晚。 读迁记(18)不:全碑共九个不字,此不字“蚕”意最为浓郁,六个笔画仿如六条不同姿态的蚕,是六根有生命的线。极富质感,静中寓动,如蚕在劳作吐丝。首横最为精满、气足、神旺,磔笔雁尾饱满、有力……似要起飞。不得不叹服先人在天地万物间,觅得“蚕头”和“雁尾”比喻书体笔法及笔画,何等迁思妙想!不字中竖位置于横下偏左,居中则呆,临习当为留意。 读迁记(19)帝:此帝字处在碑中右下角,写在角上的字多为端庄稳重。该帝字初看平正朴实,其间却暗藏玄机一一上横、中部两点及下部巾呈S形走向,整个字静中寓动,曲径通幽。书佐对结字“造景”的自觉表达很含蓄,显得漫不经心,唐宋后处理起来常常不是过于平正,就是过于跌宕,一览无余。 读迁记(2O)今天是所谓母亲节,遇陶琴吾兄转发颂母神曲一一《一壶老酒》:喝上这壶老酒呀,那是妈妈酿的酒……视频为“关羽”在私宴上引吭高歌,更为生活化、常人化,荡气回肠,宏阔暖心,孝道洋溢,男儿有泪此间弹,契合了大汉博大、雄浑、朴实、悠扬的审美精神。汉代大孝治国,小孝治家。汉人忠孝立庙堂,热血在山林。由迁碑看汉隶,心生孝敬,心生温暖,满眼“温暖汉碑”!妈在家就在,喝了这壶老酒呀,咋就喝不够……母亲节是为记。祝天下母亲快乐! 读迁记(21)民:汉隶中有张迁如纯朴村姑、曹全似大家闺秀之喻。此民字仿如一群村姑中走出个大家闺秀,举止端庄娴静,优雅不群,极具曹全风。其藏在张迁碑中,又多了一份朴秀之气。曹、张两碑一陕一鲁,立碑前后相差不到半年。时值东汉末年,黄巾初起,曹、董、袁等逐鹿中原。两位书手均为海内名手,陕鲁间不知有否交往?或同为一人?临习间作些千年猜想,亦是一趣。 读迁记(22)幕:迁碑代表性字体之一,拙朴十足,亦见性情。读帖到此,是为一大美景,当卧游品之,当焚香赏之。上、中部与下部空间大小悬殊,却无刻意为之的痕迹,一切都合情合理,古朴天成,浑然一体。若下部写大了,则整字平均,了无看点。 读迁记(23)漢:汉隶有横平之横,有左低右高之横,还有左高右低之横,以古朴简敛著称的汉隶呀!竟藏着这许多苍苍茫茫的千变万化呀!原来千古不传的晋唐行草左高右低笔法同样来自彊土辽阔、民风朴实的大汉!穿越荆棘,我心温暖不己。读了这“漢”字,我将更加远行,走向那大汉的洪荒温暖深深处,继续穿越荆棘,迁同们,约吗? 读迁记(24)龍:全字由十二根横线和六根纵线长短搭接构成,阡阡陌陌,苍苍茫茫。结实稳重,遒劲内敛。方整拙朴间张力纵横。透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美,也溢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情怀,愈观愈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不可端倪。观“龍”字,一股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由然而生!难怪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字的产生,真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读迁记(25)京:此笔蚕头雁尾,方直朴拙,如勇士于高山之颠走钢丝,手持一长棍调节身体平衡。可见蚕头雁尾笔法在字中起着平衡作用,甚至左右着整体章法的走向。蚕一生劳作不息,至死丝方尽。大雁翔飞苍穹,对伴侣专一。蚕头雁尾其实寓意着为人做事的道理一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我们踏踏实实地过好每天的书法日子! 读迁记(26)家:整字左低右高、左收右放的楷化迹象在全碑中最为显眼,然不失方整朴厚,既古又新。雁尾伸展,平衡全局。时在东汉中平三年,即将迎来一个英雄仗剑而起,在中华大地驰聘纵横的三国年代,汉隶却开始走向衰落。过了167年,东晋永和9年,产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过了169年,北魏正光3年,《张猛龙碑》出现了。又当1470年过后,余跟随正在津沽问学孙伯翔老的李远东老师始习书法,入手即张猛龙碑。而随曾问道津沽孙其峰老的王增军老师习隶时,距张迁碑立碑1829年,这是何等的千年缘份?回望千年,是家天下!是天下家!此生有书法真好! 读迁记(27)事:“没事常临帖,有事更临帖。”这话,王增军老师常挂嘴边!日常工作繁忙,管理好时间碎片,完全可以在“碎片”中临帖。“事"字单独看,上三横左高右低,与下三横的左右齐平形成跌宕之势,但放于全碑中又不易发觉,与周边之字相处融洽,无为而为。用如今官方语言讲是“想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临帖当回事,帖中有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说不是就不是不是也是,事就这么一回事! 读迁记(28)国:笔画坚实厚重肯定,各线纵横交错有序,给人固若金汤,安居乐业之图腾景象。我们日常用粤语诵读汉唐等诗歌就比普通话来得有味道。如“国家”二字,前者皆念仄声,后者均念平声。仄声者铿锵有力,平声者则温和软语许多。粤语缘于古汉语的中原雅言,极有可能是千年前的正统汉代语言。想我大汉其时就是世界鼎盛大国,国之声当然洪亮、宏阔、朴实、博大…… 读迁记(29)孝:汉隶笔画间没有承接关系,无需按楷书笔顺书写,这也是隶书避免楷化的捷径。此孝字四横向背呼应得当,中部的三角形表现很走心,“孝”心十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如今却末本倒置,古风不存,唯唏嘘一番,大江依然东,奈何!奈何!书道即孝道,孝书同道,汉人本如此,华夏孝廿四。 读迁记(3O)奚:唐宋以后“上紧下松”或“左收右放”等楷化结体,端庄稳定,渐无悬念可言,流于平正。而此“奚”字上横及三点厚重下沉,下横轻灵与余下点画形成合力向上生长。初看上重下轻,再看上下沉举,相抵相吸相生,难分主次。如此产生了悬念一一沧海笑,烟雨遥,谁负谁胜天知晓……好一股蓬勃、萧散、奇逸之气!魏晋人承大汉古雅质朴而有“韵度”,唐人约束魏晋潇散放浪而得“法度”,宋人拾大唐严谨规整而出点”小意思”,故书史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 读迁记(31)年:仿如一棵寿比南山的千年古松立在眼前,古朴内敛,浑穆深沉。一竖直中带曲,五横中上横呈波态,余下四横舒展大方,不作明显粗细变化,唯底横收笔出雁尾。竖横间笔笔坚实,又笔笔灵动,写出了蚕头雁尾笔法的精气神,实处得虚,虚处得灵。此年字,真可谓“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 读迁记(32)對:迁碑实在”谦卑",表面方整谨严,粗拙愣实,内心却是一片空明聪慧,灵台渺渺、横竖苍苍,越读越感书佐其智商、情商、胆商高妙不凡,落笔满纸烟云莽莽!“對”字三点看似不经意地洒落,六横五竖有意无意地布施,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以境界为要,崇尚玄虚,追求内在的特性。没有对与不对,只有适合,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读迁记(33)犂:此字敦厚沉实,外拙内巧。上下块面间留下的三角空白,与底部长横两端又形成了大三角,整字望去,一头健壮水牛犂田姿态跃然碑上,仿如一幅汉代农耕图。余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犂种活是天底下最能直接体现“天人合一”的行业,看天时,接地气。犂田翻土在大地上的推进,又恰似笔纸间的摩擦。古人云用笔“如锥画沙",似乎用“如犂翻土”来得更为大气朴实,酣畅果敢,写迁碑当有此体会。 读迁记(34)間:我的乖乖,文景之間的“間”字,这跌宕!这胆识!身在以天为本,人处其下的汉代书佐为何能如此释放?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莫非一壶老酒下肚,方有此踉跄不倒之字?东汉未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如碑中所云:“烧平州市,斯县独全”,书佐位卑而心怀社稷,深感人间不易,而书写这张君表颂,既歌颂父母官张迁,更是为天下苍生请命,后人临写时怎不心生温暖。 读迁记(35)拜:仿佛进入了一片桃林,八横参差相向有情,一波一竖相背有义。是那灿烂桃花下的三结义,天地日月,兄弟情怀。这一拜,忠肝义胆!这一拜,生死不弃!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书法小道,也需这一拜,拜天地为师!拜自然为师!拜明师为师!…… 读迁记(36)隆:不显山不显水,怎么有个石门味十足的“隆”字?不见蚕头和雁尾,却见蚕影灵动,但闻雁声绕梁。《石门颂》属汉隶摩崖类书风,体现了奇肆野逸的山林景象。余以为,汉隶中将庙堂山林高度融合的当属迁碑,是隶书中的“兰亭序"。王義之笔下继承发扬了这种高度,为了庙堂治理需要,唐太宗力推大王,终成千古“书圣”。而他内心却喜欢小王的”山林气”多些,观其行书《温泉铭》便知。山林之想,人均想之,古今相同。 读迁记(37)雲:迁碑字多高古蕴藉,亦不失精神飞扬。此字介于两者之间,其八根横线,三根竖线及两根斜线宽博组合而不松散,外拙而内巧,凝重见灵动。想那直承大汉简敛宏阔书风的魏晋人,与面对大唐庙堂楷书系统的宋人,其差距一比便知,魏晋人所书风神高古,潇散出尘。宋以后书风楷化出之,周正平和,愈后愈平愈弱,馆阁利禄,字体均匀,字心一线,字距相等,实用“漂亮”了,却离艺术远矣。 读迁记(38)素:字表很素,字里却妙。妙在何处?不言方妙,妙不可言。迁碑善藏,素妙相表里。没有冬藏,何来春生夏长?又如何能秋收?如今女子喜不藏,张扬暴露,活出真我,露脐露臀满街摇曳,殊不知扰了风气不说,脐处乃神阙,生命之源,生长之地,怎能不藏?难怪土地沙化,长不了东西。能藏则肾气足,肾是先天之本,汉隶乃书法之“肾”! 读迁记(39)震:迁碑能藏善藏,肾气极足,故愈观之元气鼓荡,力遒洞达。此震字不怒而威,大有“敲山震虎”之内雄。数横陈铺,中间三小竖由顶至底错落自然洒下,纵横气满通贯,加上石花迸溅,呈现出”九层峭壁铲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的壮美景象!读碑需想象,则越想越象,越象越想。不必言尽,静听瀑声,静观众妙。 读迁记(4O)魯:妙在波笔!此波若短促,整字其实也美,但不会给人留有想象空间。曰字底盘厚重宽阔,撑起上部无商量,主次分明,己无悬念。妙在加了长波,上下块面力量对比便迫人思考,如“奚”等字同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魯字理性起来很感性呀!有悬念的美,才是高级之美,才是艺术之美。 读迁记(41)遠:为半包围结构,却把四角撑得足足的,正当四平八稳,以平正收官之时,中下部之竖却左闪一下,恰如推窗放入大江来,境界全然打开!脑中闪了一下NBA赛场镜头,乔丹在篮下给多人围追堵拦,眼看连球都难以传出之时,却依然從容干净漂亮地闪切入蓝,显示了他过人的技术、力量、灵巧、弹跳及速度,还有至为关键的思维力,一句话,综合素质真高!而千年前,咱们汉人的书法早就玩起了“综合素质”。 读迁记(42)其:上下块面拉开距离而不散,若即若离,有了这个”断点”,此字厚重中透着空灵。书佐对这个断点距离的拿捏精准,恰到好处,给后来的晋行草结字和章法提供了”断点”意识。而五代杨凝式的《韮花帖》加以强化,字法章法走走停停,长长短短,断断续续,最终字距大于行距,飘逸着潇散旷达的气息。黄山谷说他“下笔便到乌丝栏”,不如说是”下笔便到汉张迁”。 读迁记(43)載:亿載万年的“載",又是充满悬念的一个字。仅一竖就撑起了全字,金鸡独立般立了千年而不倒。若在魏晋以后,磔笔必多伸展为戈钩,与左竖相背形成稳定格局,就如碑中“世载其德”、“铭勒万载”的两个“载”字相仿,稳定而无悬念,过程平淡。这里,长横的左右齐平至为关键,与竖的隔空搭接形断、神却坚如磐石,如高山悬崖之石,欲倒不倒,有惊无险,果真亿載万年。 读迁记(44)為:迁碑碑身为泰山石所制,石料坚硬异常,刻手采用深刻法,奏刀很重,线条边缘时见奏刀破石的崩裂之痕。此为字便是刀笔合壁的范字之一,厚劲古拙、朴茂苍浑,甚合老子守拙抱朴的主张。 今人言之凿凿的“以人为本”,终究还要回归自然,真正的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天为本。 读迁记(45)荒:荒字极具山林气,悠悠逸放碑中,那几横、那几竖……正正斜斜,搭搭接接。如荒远山野中一农笆升起袅袅饮烟几缕,真“荒”呀!宋代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程、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书籍印字规整端庄、美观易识的审美,也逐渐成为人们书写的标准,远离了唐前古朴荒远、潇散野逸的书风审美,尤其现代电脑横行,“写字”成为“打字”,是所谓规范化,标准化。何谈生态手写?更何谈书法?奈何!奈何!这世界早己往高效实用俗里奔去…… 读迁记(46)守:拙巧相生,让人咀嚼久久而不弃。上点与中间偏右弧竖线及钩,还有钩上点,形成一个纵向块面,与两横及左右两竖形成的横向块面相搭接,稳重而不呆笨,古拙又具鲜活,一派”一人当守,万夫莫来”之抱团气概!虽有汉隶无钩之说,但此钩大有讲究。钩上则气守,钩下、钩平及钩无均气泄,故不守而设钩。守与不守间,看字势而定。不破不立,乱破亦不立。 读迁记(47)俗:横横竖竖斜斜共1O根长短不一的线形成三个块面,求同存异,相依相生,各线浑厚朴实,一副身壮力健的架子,俗得实实在在。人吃谷即俗,一个人能大口吃饭,吃嘛嘛香,排便能通畅成形粗壮,大抵身体没啥毛病。廉颇老矣,不但看尚能饭否?还要看尚能便否?能饭能便就可以出来工作。庄子说”道在屎溺”,便是对道的俗解,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借用当下流行语讲: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读迁记(48)表:此字处于碑体左下角,与右上角首字”君“形成对角相望,君的“口”部右移之姿,表的下部左靠之态,两字相距甚远却暗藏呼应,一姿一态,又能满足其所处位置的周边空间诉求。故日常单字临习有字帖即可,但要真正把握全局精神,体察书佐谋篇布局 匠心,还需整张拓片辅助,甚至到泰山脚下的岱庙观摹原碑,来个人碑合一,对话千年,进入那浩茫气象。 读迁记(49)鸿:风吹雨蚀间,石花烂熳开。蚕作依稀现,鸿影雁南飞。读此鸿字,自然想起鸿雁。思绪回到那秦关汉月,洪荒大境。山寂寂,水殇殇,鸿雁向苍天。此刻何须再论笔法、再谈字法、再说章法。鸿雁一呼,响彻千山。鸿雁一喊,回荡江海。还是那壶老酒,还是汉书下酒。酒喝干,再斟满,山阴路上,大步往前走…… 读迁记(5O)民、吏、君、孫:迁碑碑阳15行,行42字共6OO余字。如果说前面所读之字是”红花朵朵开”,那么,类似民、吏、君、孫等字便是“绿叶一片情”,它们以守为主,平正稳定,少有悬念,且所占篇幅很大。我们同样要为这些字喝采作揖,有了它们的配合衬托,在自觉和不自觉间,才能微妙地有次第、有使佐、有秩序地形成张迁碑天人合一的宏篇巨制,让我们读起来有调节、有呼吸、有过程……书法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天地万物皆如此!(完 2O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