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印烈士殉难纪念碑在新密老城找到

子悦君

<h3> 张怀州</h3> <h3>  近日,张书印烈士殉难纪念碑在新密老城找到,为新密早期党史研究增添了十分重要的实物文献。</h3> <h3>  张书印,字信符,大隗镇进化村人。是密县第一个党员,1922年在山东济南经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介绍入党。 1923年建立了密县第一个党小组,1925年建立了密县县委,任县委书记。同年,受李大钊指示负责豫西组织工作。1926年当选为河南省省委委员,经肖楚女任命,兼任豫西地委书记。他创建了农民夜校,广泛建立农会,领导了密县平民教育,建立农民自卫军,组建国民党密县党部,发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反封建,斗劣绅,驱贪官,迎来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密县建立了工农政府。由于密县工农运动的巨大影响,李大钊、邓恩铭、王若飞、肖楚女等领导都曾来密县视察。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清党,他掩护了大批由汴来密的党员,积极筹划武装斗争,受河南省委指示,参与策动中原兵变,计划建立红十五军,开辟豫西革命根据地。兵变失败后,国民党刘茂恩部占领县城,由于拒为刘茂恩所用,1930年10月,被反动派暗杀。</h3><h3> 张书印牺牲时,公开职务是国民党密县执行委员,由于他对国民革命的巨大贡献,1931年密县政府在县城黉学院(此处也是1925年密县地下党县委旧址)建立张书印烈士殉难纪念碑亭,呈八角状,谓“八角亭”。国民党党政军要人于右任、蒋中正、汪精卫、孙科、林森、冯玉祥、张治中、李济深、蔡廷楷、蒋光鼐、卫立煌等20余人纷纷题词,以纪念他对国民革命的卓越贡献和献身精神。解放后,老城建电影院、剧场,把八角亭拆除,构件随之散失。</h3><h3> 随着古城县衙的开发,在拆建过程中,原来的老碑逐步被发现。《张书印烈士殉难碑序》碑是马根老师在监狱后院发现的,题词碑是郭二生老师在黉学院废墟中发现的。现在两块碑已经收集在县衙寅宾馆院内,郭二生、郭涣章等老人洗尘剜垢,将碑文重现出来,可惜部分文字在当年拆除时已被损毁,但《殉难碑序》大部分文字尚可辨认,蔡廷锴题“精神长在”、邓飞黄(注:原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长兄)题诗和“忠在党国”字样大致可见。题辞碑高270cm,上部宽46cm,厚17cm。</h3><h3> 两块石碑的发现,再现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辛探索,再现了国共合作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风云,再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不怕牺牲、勇于革命的顽强精神。</h3> <h3>  书印同志千古</h3><h3><br></h3><h3>嵩丘峨峨 洛水泱泱</h3><h3>挺生英俊 吾党之强</h3><h3>心如冰洁 气标秋霜</h3><h3>扫除尘氛 民拯斯彰</h3><h3>残人肆虐 戕我忠良</h3><h3>形随血化 名比兰芳</h3><h3>黄鸟兴悲 志士云亡</h3><h3>魏巍墓表 以彰国殇</h3><h3> 邓飞黄 题</h3><h3> </h3><h3> 冯飞黄: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青年部秘书,《国民周报》主编,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政治周报》主编。不久,随军北伐,任冯玉祥国民联军总司令部政治委员。北伐军会师后,任国民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河南省党部常务委员。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经济月刊》。1935年,留学德国,回国后历任中央党务委员,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解放前夕,参加了湖南和平起义。</h3> <h3>郭涣章、郭二生等正在拓碑</h3> <h3>《信符先生殉难纪念碑序》拓片</h3> <h3>蔡廷锴将军等题词碑</h3><h3>蔡廷锴:民国陆军上将,十九路军军长,著名抗日名将。解放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h3> <h3>新密市《城关镇镇志》</h3> <h3>《登封市志》中对“共产党密县县委书记、豫西地委书记张书印”的记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