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8月29日上午,从北京语言大学宾馆出发,去清华大学教师宿舍楼拜访师院老同学唐。时值语大开学迎新,校园干道悬挂了100多个国家的国旗,这些都是语大的生源国。这两天在校园,在食堂,不时遇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黄种人白种人均有,黑种人多些。都彬彬有礼,热情谦让。</h3> <h3>唐同学迎接我们到她家里,甫一坐定,我迫不及待地表示,过去到清华,关注朱自清的荷塘,这次想看看王国维纪念碑。她的先生清华顾教授随即打电话询问几位老同事,清楚了纪念碑的方位所在。稍事休息,等高同学到后,唐顾伉俪就引领我们进入校园。</h3> <h3>清华东门一巨石名碑,正面校名,背面是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迎门大道一溜灯杆,挂着竖式标语,第一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第三杆,无问西东,立言立德。后面的来不及看。都是导向性的口号吧。</h3><h3>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热“列”欢迎新同学的横幅标语不见了。发现沿途各学院均挂着XX学院欢迎新同学,都没有“热烈”二字,是有意回避呢,还是低一个级别,不能用“热烈”呢?不禁莞尔。</h3><h3><br></h3> <h3>进入校门沿大道左拐向西,走不远可见路北侧颇为壮观的建筑:清华大学校史馆。如此宏伟阔大,可知陈列之丰博。馆前广场空无一人,说明没有对外开放。</h3> <h3>再向前走,就是清华园门了,不少游人在此拍照,这是全国多少中学生魂牵梦绕之地啊。我们每来一次都留影,今天自然不能例外。</h3><h3>文革初期破四旧,此门不能幸免,被砸毁了。1991建校80周年时,校友集资重建此门。听说参与集资者有不少就是当年动手砸门的红卫兵。</h3> <h3>清华园门西北侧,不足一箭之遥吧,于第一与第二教学楼之间,有一小山,其东麓,立一碑石,就是王国维纪念碑了。碑高及丈,正面竖行,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h3> <h3>是日天气晴朗,入秋的太阳灼热依然如夏。此处在一高大繁茂的国槐庇荫之下,却清凉许多。骤临碑池,光线由亮转暗,平添肃穆氛围,对碑主崇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抵达之时,正有一位老者推着童车,带着孙子在此纳凉。见我们欲拍照,让至一旁。</h3> <h3>国槐属于古树,树身2017年设的铭牌标树龄为182年。推算下来,是前清道光15年种下的。清华园原是康熙熙春园,清华园遗留下来古树应该还有不少吧。</h3> <h3>转身到碑背面,碑额篆书由马衡题:海宁王先生之碑铭。马衡也是浙江人,书法篆刻大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我们学文的都知道马彦祥,戏剧活动家,就是马衡之子。</h3> <h3>碑上还刻着陈寅恪撰文,梁思成拟式(设计),林志钧书丹(书写碑文)。前面两位不必说了,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林没听说过,一查,了不得!是与沈钧儒同科举人,福建著名诗人,书法家,法学家,哲学巨擘。任过北洋政府司法部长,后为清华研究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参事。还有,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林庚是他的儿子。这么超级豪华的阵容,就为了这一块碑。碑主备极哀荣矣!(要知道,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梁思成设计的。)</h3> <h3>碑的下款是清华研究生院师生立。其时为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王国维逝世两周年忌日。监工,刻石者亦非等闲之辈。</h3> <h3>陈寅恪所撰碑文至今影响巨大,关键在于这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碑文最后贊颂王国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是说,历经千秋万代,与天地同在,和日月星一样永放光芒。</h3><h3>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这一天,王碑前起了一点波澜,恐怕就是这两句话引发的。</h3> <h3>王国维与五四精神似乎并无正相关。他早年同情维新,游学日本,接受并绍介革新思想,可谓由旧入新。辛亥革命后反而由新入旧,成了保皇派。1922年他以硕学之士入宫晋见逊帝漙仪,被封为南书房行走,五品朝官呢!不过是个闲职罢了。此时的溥仪,把宫里门槛锯断,正骑自行车大玩特玩。王国维回到清华学堂,却蓄起长辫,戴瓜皮小帽,穿大袍,勒粗布腰带,在清华园里踽踽“行走“,俨然一冬烘。奇的是,此时北京大学,也有一位索性自号冬烘先生的辜鸿铭,他出生于马来西亚,长成于英伦三岛,喝的洋墨水,精通九国语言,來北大教外语,却偏偏着长袍马褂,拖长辫,也戴一顶瓜皮小帽。这两位清华北大的奇才双璧,一个沉郁内敛,一个张扬狂放。1924年,冯玉强发动兵变,把溥仪赶出宫,王国维备受打击差点自杀。到1926年6月2日,五十岁的王国维,从容地写下遗嘱,借钱雇黄包車,拉到颐和园昆明湖,终于投湖自尽了。事后,还被溥仪谥为忠悫(que,诚实,恭谨)。王国维自沉究竟起于何因,众说纷纭。殉清说,逼债说,惊惧说,谏阻说,文化殉节说,至今未能定论。读陈寅恪碑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衰亡。可见陈寅恪先生似乎是认同文化殉节说的。俗谛二字,查解释当时是指三民主义。……</h3> <h3>我初知王国维,是在谭佛雏先生的文艺理论课上。他介绍了《人间词话》。所谓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h3><h3>惭愧的是,60余年来,从未认真研读过《人间词话》,对他的学术成就更无涉历。他几乎是自学成才,文学,美学,史学,哲学,戏剧词曲,文字考古,精研广博,多为开山。当时就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学者,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h3><h3>我们在碑前佇立良久,这位伟大而又复杂的巨人,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