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学兵十七连

55二连(李进京)

<h1> 学兵十七连简介<br>  一、5809部队学兵17连(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7连),由原西安市21中学135人、33中学46人,69级初中应届男性毕业生181人和4名带队干部组成。年龄基本在16-18岁之间。1970年8月25日从西安出发,1973年4月下旬全连分批退场分配工作,走向新的工作岗位。</h1><h3></h3> <h1>(1998年重返襄渝线,在营房故地祭奠去世战友)<br>  二、连队驻地:<br>  1970年8月28日——同年11月驻紫阳县权河口。</h1><h3></h3><h1> 1970年11月——1973年4月驻紫阳县温家沟。</h1> <h1>  1971年冬,我连战友在部队营房前留影。</h1> <h1>  三排十班部分战友温家沟留影。</h1> <h1>  我连炊事班战友合影。</h1> <h1>  我连九班战友三线老照片。</h1> <h1>  与身后正在建设中的三胜寨隧道和任河铁路桥合影:李爱国、李好燕、卫建平。</h1> <h1>  1972年冬合影。前排左至右贾小平、张秉林、封雷霆。后排:刘保卫、过渡、赵练。</h1> <h1>  刘永兴在我连营房前留影。</h1> <h1>  我连战友李爱国、刘永兴、张长民、靳长安在任河上摇船</h1> <h1>  我连战友李立新、张长民、邓海移、李双龙和前来探望的盛东耀同学在撑篙渡河。</h1> <h1>  (1998年,任河公路桥、铁路桥远眺)</h1><h1> 三、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的襄渝铁路主要工程(以时间先后为序):<br> 1、紫(阳)高(滩)公路建设;<br> 2、温家沟驻地至任河大桥的施工便道工程;<br> 3、配合兰州送变电公司,安装完成五座330千伏安高压线铁塔安装挂线工程;<br> 4、任河公路大桥工程;<br> 5、任河铁路大桥工程;<br> 6、三胜寨隧道工程;<br> 7、炼(烂)石滩隧道工程。</h1><h3></h3> <h1> (1998年10月1日,与铁路局紫阳工务段领导合影)</h1><h1> 四、三线建设期间立功受奖及入党、入团、提干情况:<br> 1、集体三等功:八班、炊事班。</h1><h1> 2、个人荣立三等功名单(共19人):</h1><h1>贾小平、吴建新、张永安、郝立年、刘继林、鲍 &nbsp;锋、吴建生、李乃棠、孟繁礼、李双龙、陈洪滨、高尔维、李铁力、吕凡平、李战国、马世昌、王重建、张剑川、刘保卫。<br> 3、入党:7人<br> 4、提干:6人<br> 5、入团:73人</h1><h3></h3> <h1>  2007年8月25日聚会,三排长、排副、四班长、卫生员喜相逢。</h1> <h1>  2013年3月13日,二排长、排副喜相逢。</h1><h3></h3> <h1></h1><h1> (2016年4月24日,聚会合影)</h1><h1> 五、人员组织结构:</h1><h1> 连队共分三个排,每排四个班,每班十二人,另有炊事班和连部直属勤杂班,共十四个班。因施工期间各班、排人员多有调整变动,故基本以退场前为准,重现原人员编制。</h1><h3></h3> <h1>(2000年8月26日,赴三线三十周年聚会)<br>  全体人员名册:<br>  连 长:孙忠海(国测一分局干部)<br>  指导员:胡太时(国测一分局干部)<br>  副连长兼副指导员:黄治中(秦岭科考队干部)<br>  副连长:贾小平(学生)</h1><h1> 司务长:鲍 锋(国测一分局干部)<br></h1><h3></h3> <h1>  孙连长、指导员、司务长<br>  铁道兵驻连部军代表先后由吴副连长,罗副连长和谢副指导员等人担任。<br>  一排 长:高尔维 排 副:李铁力<br>  一班 长:王 成 班 副:来建业<br>战士:牛顺成、任林明、朱家庆、徐 文、屈顺荣、刘长安、郭和平、杜开建、李 宏、孙龙根、阎保平。<br>  二班长:杨华州 班 副:刘永平<br>战士:孙政禹、应建国、牛治敏、王铭一、房立本、李建国、赵建军、曹云伍、刘继林、李志明。<br>  三班长:王师友 班 副:孟繁礼<br>战士:李爱国、刘永兴、边 健、马志忠、井流柱、李西安、王爱民、杨继成、马国庆、卫建平。<br>  四班长:吴建生 班 副:金爱国 战士:李双龙、夏 晴、高向明、侯永强、周亚光、周胜章、白长元、刘自胜、崔秦生、桑绍文。<br>  二排长:粘中合 排副:张永安<br>  五班长:刘保卫 班副:赵国祥 战士:师孝阳、张长群、雷学斌、赵新生、范建平、过 渡、赵兰申、貟智鹏、张海龙、陈胜利。<br>  六班长:马世昌 班 副:廉林森<br>战士:陶建华、杨双喜、魏文斌、孙志成、赵建生、董国庆、马胜利、魏三德、张民杰、万富生。<br>  七班长:孙海民 班 副:严惠仁<br>战士:闫西安、赵前进、赵 练、赵佛龙、陈正强、周礼俊、田国胜、宋天宝、张汝民、张福生。<br>  八班长:任惠波 班 副:姚新疆 战士:张剑川、李好燕、侯延平、赵晓鹏、叶正杰、邵学文、郭存财、陈明顺、盖西安、赵维平<br>  三排长:张秉林 排 副:陈洪滨<br>  九班长:李乃棠 班 副:李宝山 战士:刘天运、吴秦生、任 勇、董春福、刘五一、王千一、张建华、黄盛宏、朱瑞森、杨三喜。<br>  十班长:杨和海 班 副:胡玉杰 战士:徐春德、王繁祥、宋省省、张典宏、李小四、张长民、许广安、刘新安、徐西贤。<br>  十一班长:唐凤岐 班 副:王西安 <br>战士:杨建元、赵恩宝、赵大明、邓海移、王瑞明、李立新、校金升、 高双全、尹作典、颜九洪。<br>  十二班长:熊寿健 班 副:谢来锁<br>  战士:曹黎明、杨全增、赵维雄、杨建华、张建军、靳长安、陈金玉、郏建敏、王志义、朱骊郦。<br>  炊事班长:吕凡平 班 副:王重建 战士:刘和平、李治磨、李新民、李益然、陈海泉、吕平安、朱留安、李长安。<br>  连部直属班:<br>文 书:李战国 统计员:薛平安 卫生员:朱宝璋 谭星云 上士:吴建新 封雷霆 理发员:李 岩 材料员: 郝立年 通讯员:王光青。<br>  六、1972年12月参军入伍:李晓峰。<br>  七、因为伤病等原因中途退场及调离战士名单(10人):<br>石新华 沙建华 张鼎昌 田书楷 姚岗 汪建民 罗群成 王建武 龚凯旋 牛忠贤</h1><h3></h3><h3></h3> <h1>  2007年8月25日,赴三线三十七周年聚会合影。</h1> <h1>(1998年,国庆期间重返襄渝线,在任河公路桥上合影)</h1><h1> 八、退场后,自1977年10月始,截止2019年9月,已去世25人。其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7人;死于癌症者7人;死于肝硬化者2人;死于血液病者2人;死于车祸者2人;死于其它原因者5人。名单如下(以去世先后为序):</h1><h1>孙龙根 陈金玉 边 健 王西安 刘永兴 贠志鹏 陈海泉 李好燕 薛平安 马志忠 杨三喜 李爱国 王繁祥 陶建华 赵建军 任林明 张民杰 尹作典 粘中和 董国庆 赵练 李志明 陈洪滨 陈明顺 黄盛宏&nbsp;&nbsp;&nbsp;<br></h1><h3></h3> <h1>  送别陈洪滨战友。</h1><h3></h3> <h1>  送别陈洪滨战友。</h1><h3></h3> <h1>  送别赵练战友后,在答谢宴上合影。</h1> <h1>  送别陈明顺战友。</h1><h3></h3> <h1>  (送别黄盛宏战友)</h1><h1> 谨向英年早逝的战友默哀,致敬!<br> 安息吧!亲爱的战友,我们的兄弟!世人将永远铭记你们在三线建设战场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你们的血汗将永不枯竭的滋润襄渝线那绵延千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铁轨,每一根枕木……<br> 战友的不幸早逝,使我们在哀痛之余不禁会在脑海中浮起一个沉重的问号——为什么会有诺大比例的战友匆匆地离开我们?这与我们少年时代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过早的承受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精神负担有无关系?<br>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了,我们当然不会沉溺于沉重、苦涩的回忆中不可自拔——回忆过去,正是为了更加珍惜今天!</h1><h3></h3><h3></h3> <h1>  (1998年,重返襄渝线,在当年修建的隧道前留影)</h1><h1> 九、连队的作风和特点:<br> 17连向以纪律严明和能打硬仗著称。连队在修建襄渝铁路的两年零8个月期间,始终与周围的军工连,民工连及山民友好相处,从未发生过尖锐冲突。</h1><h1><br></h1><h3></h3> <h1>  (2015年4月15日,卫建平和朱家庆代表学兵17连,迎送接待原铁道兵二师九团江西籍铁道兵重返襄渝线。)</h1><h3><br></h3><h1> 在温家沟驻地,连队干部划定了一个狭小的活动区域——南到简易澡堂,西到营房对面山脚下的厕所,北到炊事班,东到三排营房约100×50米的范围。17连的干部战士除上工和请假外出外,从未有人敢擅越“雷池”一步。<br></h1><h1>  也许正是因为这铁一般的纪律,17连的181名学兵才逃过了那突然而至,摧枯拉朽的泥石流;逃过了河滩工地抢险中那呼啸而来,气势磅礴的洪峰;逃过了隧道中惊魂夺命,恐怖万分的大塌方;逃过了任河清流那表面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危险……181个生命都活着回来了。<br>  也许同样是因为这铁一般纪律的重压,17连的学兵们才在施工中爆发了惊人的力量——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不在“重压”下消亡,就在“重压”下爆发!而17连义无返顾的选择了后者。<br> 一次,在隧道施工激战正酣之际,9团3营8个连队搞月百米成洞大会战,17连一举拿下了36.7米成洞的骄人战绩,惊得南征北战,见多识广的铁道兵老大哥也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br>  铁路桥打沉井的关键时刻,一为抢枯水季节,二为保工程质量,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17连两个班连续奋战56个小时!什么苦啊、累啊,干到最后已全然没有了感觉,甚至没有了语言功能和吃饭功能——平时总嫌吃不饱,可那时看着炊事班送来的饭菜却直犯恶心!人整个像机器一样,只是在不断的重复着机械运动。一位学兵正攀在三、四米高的钢筋骨架上绑轧钢筋,突然掉了下去一动不动,都以为他摔晕了呢,急忙下去抢救,才发现他是鼾声如雷地睡着了,脸上还流淌着摔伤的鲜血……正是因为坚持这种不怕连续奋战的拼命精神,才保证了任河铁路大桥的按期竣工。</h1><h3></h3> <h1> 1998年,重温温家沟旧日时光。</h1><h3></h3> <h1>(1998年,与温家沟故地老乡合影) </h1><h1> 还是在铁路桥打沉井的关键时刻,1972年初春,早来的一场春汛将沉井桩坑扎好待用的、十一米长、几吨重的钢筋笼冲入河床。洪水退去后,必须立刻把钢筋笼打捞出来,以保证工程按期完成。没有吊车,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只能依靠人力。在岸上麻绳拖拽屡试无效的情况下,一声令下,战友们争先恐后脱掉棉袄,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围拢在钢筋笼两侧。一二三呐、一二三呐……在山呼海啸般的号子声中,岸上、水中一起使力,终于将巨大的钢筋笼拖到了岸上!然而,挣扎着爬上岸的战友却一个一个“扑通”、“扑通”,相继冻昏,倒在了河滩上……<br></h1><h1>  那个时候最熟悉的毛主席教导:“三线建设要抓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7连都不折不扣地做到了。三胜寨隧道施工中有一次“瞎炮”突然爆炸,滚滚的硝烟中,学兵们在并不了解危险是否解除的情况下,仍奋不顾身冲向洞内排险救人。死伤的三个铁道兵战士都是被学兵背出来的,鲜血,脑浆,红的,白的糊满了他们全身……<br> 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已经融化在了战友们的血液中,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它不仅表现在连队的集体行动中,更表现在各班、乃至个人单独执行任务的时时刻刻。<br> 1971年5至7月,为保证襄渝铁路的电力供给,连队先后派出二排六班、八班和三排九班部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增加施工兵力,有时甚至会调集连队大部兵力突击投入)配合兰州送变电公司,进行330千伏高压线铁塔和线缆的安装工作。时逢夏季,陕南的天气既潮湿又闷热,大太阳火辣辣的。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几个战友顶着烈日暴晒,在无遮无拦的高压线塔架上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不下塔,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又晒干了,又浸透了,又晒干了,留下了白花花的盐碱渍。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杨双喜等战友肩背部皮肤被晒伤,鼓起了一片片燎浆大泡,而自己因为一心都扑在工作上,竟毫无察觉,无意间用毛巾一擦,把血泡都捋烂了,露出了红呲呲的嫩肉,血水涔涔地往下流,那惨景,简直让人不忍卒睹……</h1><h3></h3> <h1> (任河铁路桥头,与火车同框,喜笑颜开)</h1><h1> 还有艰巨的任务是在那无遮无拦的山顶上挖基坑、往那高耸陡峭的山顶上背钢架,那不但特别累,而且有危险,长长的钢架压在肩上,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下悬崖,摔个粉身碎骨;放电缆的时候,寸把粗的电缆压在肩上,每人负重都在七八十斤,连成一串,循着塔与塔之间的方向,在没有路的荆棘丛中钻出钻进,裸露的皮肤上划破了无数的血口子……哪一个人一不小心摔倒了,立刻便会拽倒一长串……然而,顾不上鼻青脸肿,顾不上血汗横流,立刻爬起来又继续攀登、攀登……用不着谁来督促、谁来派活儿,一个心眼就奔着按期完成任务,给襄渝铁路及时送上电的宏伟目标!<br>  而能打硬仗则不仅表现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还表现在他们的聪明才智上——任河公路大桥的土法上马悬索吊梁;铁路大桥空心桥墩的滑动钢模浇注;烂石滩隧道的超密度排架支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都是学兵17连发明创造或首先掌握,并作为绝对主力承担完成的,部队首长和负责技术工作的桥工连均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信任。</h1><h1>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评价和信任,17连除了得到物资上些许的“优待”之外,更多的,却是一个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一天天更加玩命的付出,一桩桩与死神搏击的涉艰历险,一次次不断升级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h1><h3></h3> <h1> 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大面积塌方频频发生的烂石滩隧道施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撤下了军工连,交给了学兵连的。学兵们也就是在这种评价和信任的精神激励下,义薄云天的在白皮棺材上签了名,抱着慷慨赴死的决心,毅然昂首进洞施工的……<br>   好在17连命大、机敏,巧妙地躲过了几场瞬息袭来的巨大灾难,非但没有像军工连和民工连那样频频死人,反而胜利地降伏了烂石滩这条翻灾云、覆血雨的“孽龙”,豪迈的用生命的如椽大笔饱蘸着血汗,将“烂”石滩改成了“炼”石滩!</h1><h3></h3> <h1>  如今,每当十七连的学兵或是从电视上,或是乘坐火车故地重游,从襄渝线隧道中呼啸而过的时候,那个赫然印在隧道口的、苍劲有力的“炼”字都会猛烈地撞击他们的眼球和心扉,令他们油然生出无限感慨,生出搅动五脏六腑,久久难平的唏嘘嗟叹……</h1><h3></h3> <h1>  战友情深——1998年重返襄渝线,在紫阳至安康的游船上。</h1><h3></h3> <h1>  (1998年8月22日,在革命公园聚会)<br>  十、近年来所参加和举行的较大型纪念活动:<br>&nbsp;&nbsp;&nbsp;&nbsp; 都是因为解不开的三线情结;<br>&nbsp;&nbsp;&nbsp;&nbsp; 都是因为忘不掉的悲壮往事;<br>  都是因为放不下的沉重心愿;<br>  都是因为斩不断的怀旧情丝;<br>  都是因为永不老的一颗童心;<br>  都是因为拆不散的战友情谊……<br>  近年来,十七连战友积极参加和筹措举行了一系列战友聚会和纪念活动,使战友们所渴望得到的情感释放和宣泄;所渴望得到的理解和友谊;所渴望得到的扶持和帮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br></h1><h3></h3> <h1>  1998年8月22日,应以兄弟连队战友宁勇为首的陇海大酒店之邀,在西安市革命公园参加全省学兵大聚会,17连到会86人。</h1><h3></h3> <h1>  2000年,赴三线30周年聚会现场。</h1> <h1>  2006年12月10日,与网站和回国省亲的战友相聚。</h1> <h1> 2007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37周年聚会,部分战友合影。</h1> <h1>  2007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37周年聚会,三排九班战友合影。</h1> <h1> 2007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37周年聚会,三排十二班战友合影。</h1> <h1>  2012年6月17日,在安康流水镇参加缅怀学兵英烈的活动。</h1> <h1>  2011年《铁兵 学兵 战友情新春团拜会》。</h1> <h1>  2012年11月28日,相聚在连旗下。</h1> <h1>  笑逐颜开——好哥们又相聚了(2012.11.28)</h1> <h1>  2012年11月29日,战友相聚连旗下。</h1> <h1>  2013年1月16日,战友相聚。</h1> <h1>  2013年1月29日战友合影。</h1> <h1>  2013年2月14日,相聚在春节团拜会。</h1><h3></h3> <h1>  2013年4月7日,相聚在连旗下。</h1> <h1>  2013年4月27日,相聚在连旗下。</h1> <h1>  2013年5月3日,相聚在连旗下。</h1> <h1>  2013年12月24日,相聚在连旗下。</h1> <h1>  2014年9月11日,聚会合影。</h1> <h1>  2016年3月31日,在西安北二环中院门前合影。</h1> <h1>  2017年4月11日,广场照片。</h1> <h1>  2017年5月2日,广场照片。</h1> <h1>  2019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49暨50周年聚会,一排部分战友合影。</h1> <h1>  2019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49暨50周年聚会,二排部分战友合影。</h1><h3></h3> <h1>  2019年8月25日,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49暨50周年聚会,三排部分战友合影。</h1> <h1>  1、1996年8月,在团省委的“佳境饭店”,17连有了第一次聚会,到会人数16人,目的是应邀召开座谈会,为《三线学兵连》电视纪实片摄制组提供素材。</h1><h1>  2、&nbsp;1998年5月,借观看《三线学兵连》样片,17连在省止园饭店聚会,到会人数28人。<br>  3、&nbsp;1998年8月22日,应以兄弟连队战友宁勇为首的陇海大酒店之邀,在西安市革命公园参加全省学兵大聚会,17连到会86人。<br> 4、&nbsp;1998年9月25日,在省止园饭店召开“重返襄渝线,再赴温家沟”活动预备会,到会90人。</h1><h1> 5、&nbsp;1998年9月30日——10月4日,参加并完成“重返襄渝线,再赴温家沟”活动者65人。活动口号是:重返温家沟,寻找青春岁月;再饮任河水,追忆苦乐年华。<br></h1><h1><br></h1><h3></h3> <h1>  1998年9月30日,重返襄渝线途中在秦岭之巅合影。</h1> <h1>  1998年10月1日,温家沟口老房子前怀旧。</h1><h3></h3> <h1>  (1998年10月1日,当年乘敞篷卡车奔赴三线情景再现)</h1><h1> 6、 1998年11月1日,17连一行9人组成“战友慰问团”,前往校金升、杨建元等病困战友家中进行了慰问,送去了经济上的捐助和心灵上的温暖。自此以后,每逢战友因病住院或不幸去世,17连战友联谊会都会组织人员,自筹资金前往探望,并参加告别仪式,给战友和他们的家庭送去了温暖。</h1><h3></h3><h3></h3> <h1></h1><h1> 看望患病战友校金升,送去慰问金。</h1><h3></h3><h3></h3> <h1>  看望患病战友许广安。</h1> <h1>  看望患病战友陈洪滨。</h1> <h1>  看望患病战友颜九洪。</h1> <h1>  看望患病战友徐文。</h1> <h1>  徐文的孙子在连旗上替爷爷签名。</h1> <h1>  看望患病战友黄盛宏。</h1><h3></h3> <h1>  (看望患病战友张建华)</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7</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2000年7月25日,17连30周年庆典筹备指挥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代</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队,参加了由“陕西财富广播经济台”和“陕西省红十字会”在钟楼世纪金花广场共同举办的“情系安康”大型赈灾义演活动,登台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向紫阳灾区捐款1000元。</span></h3><h1> 8、&nbsp;2000年7月26日,《西安晚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17连向紫阳灾区捐款的消息,在全省、尤其是三线学兵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营造“三线学兵林”活动由此发起。<br> 9、2000年8月26日,在陇海大酒店举行“学兵17连赴襄渝线30周年纪念”庆典,到会103人。<br> 10、&nbsp;2006年3月19日,应邀参加学兵六连在西安“唐乐宫”举行的“赴三线35周年”纪念大会。本次纪念大会不论从规模上,形式上,策划上,社会影响上都堪称经典,堪称“后三线学兵运动”的里程碑:尤其是西北大学新闻系几位风华正茂,青春洋溢的青年学子对于“三线精神”、“学兵现象”的一番赞颂和感慨更使人产生了无限豪情和诸多联想,庆幸可贵的“三线精神”有了传承延续,发扬光大的希望。<br> 11、2007年8月25日,在柏树林湖南土菜馆举行“赴三线37周年纪念大会”,到会105人。<br></h1><h3></h3> <h1></h1><h1>  12、2010年8月8日,17连20余人应邀参加由《三线学兵连网站》和“陕西三线战友合唱团”、及其它单位共同主办、协办,在第四军医大学礼堂举行的、主题为“魂牵襄渝线·笑迎四十年”的“三线学兵赴襄渝线4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br> 该纪念大会主会场的背景主题文字和十几条会标,均由我连卫建平战友在陪护母亲住院间隙,夜以继日地构思撰写。其中以“一二三四”打头、朗朗上口的大玄关会标给与会战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纷纷在此合影留念:<br>&nbsp;&nbsp;&nbsp;&nbsp; 一条襄渝线,集结起一百四十一个连队的铁血少年;<br> 二根钢轨间,凝聚了两万五千八百零九颗忠心赤胆;<br> 三线献青春,书写就共和国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br> 四十年庆典,吟诵出追忆往昔笑对人生的壮丽诗篇。<br>  13、2010年8月25日,在沣峪口举行赴三线40周年纪念聚会,与会30余人;<br>  14、自2005年《三线学兵连网站》创办以来,17连先后有近10人注册,陆续发表多篇回忆文章、散文、诗歌等网文,积极支持网站活动,烘托人气,为弘扬三线精神,张扬学兵影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h1><h3><br></h3><h3></h3> <h1>  15、自2009年始,17连派出专人积极参与三线学兵和铁道兵,旨在弥补历史空白的出书撰史活动,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工作。已先后出版《三线学兵连丛书》、《苦乐年华——铁道兵女兵风采录》、《10年,我们一起走过》、《风华正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以及《警苑新歌》等,近两百万字的纸质书籍编撰工作。</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2016年4月24日,在胡家庙“大鲵馆醇厚堂”举行“参加三线建设凯旋43周年纪念大会”,到会108人。</span><br></h3><h3></h3><h3></h3> <h1>  2016年4月24日,“大鲵馆醇厚堂”聚会花絮。</h1><h3></h3> <h1>  筹备组战友合影。</h1> <h1>  卫建平主持大会议程。</h1><h3></h3> <h1>  指导员讲话。</h1> <h1>  “大鲵馆醇厚堂”老板、原5851部队学生六连战友宋明致欢迎词。</h1> <h1>  周胜章、贾小平、魏三徳、李乃堂等战友与指导员亲密合影。</h1><h3></h3> <h1>  我连向“大鲵馆醇厚堂”宋明战友赠送锦旗。</h1><h3></h3> <h1>  彭芳战友为聚会全程摄像,并制作三集视频。</h1><h3></h3> <h1>  退场时分配到省建三公司的战友合影。</h1><h3><br></h3><h1> 17、2019年8月25日,在东仪路“瑞成名仕酒店”举行“学兵17连赴三线49暨50周年纪念大会”,与会120人。</h1><h3></h3><h3></h3> <h1>  筹备组战友考察8.25聚会现场。</h1> <h1> 迎接专程从武汉赶来的指导员父子。</h1><h3></h3> <h1>  为指导员父子接风洗尘。</h1><h3></h3> <h1>  指导员在连旗上签名。</h1><h3></h3> <h1>  定居美国的司务长为大会题詩祝贺。</h1><h3><br></h3><h1> 18、除此之外,近年来,17连还积极参加《三线学兵连网站》等学兵团体组织的“春节团拜会”等聚会活动;同时,还积极参与维护学兵利益的活动,并有杰出人物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h1><h3></h3><h3></h3><h3></h3> <h1>  我连战友参加《三线学兵连网站》2016年春节团拜会合影。</h1><h3></h3> <h1>  九班长李乃棠在战友聚会上讲话。</h1> <h1> 我连战友参加《三线学兵连网站》2018年春节团拜会合影。</h1><h3><br></h3><h1> 19、自2013年开始,由我连卫建平负责,会同其他连队几位战友,受《三线学兵连网站》委托,历时两年多,为新建的“安康博物馆三线建设展厅”收集文物近千件。</h1><h3></h3><h3></h3> <h1>  2015年11月,在安康博物馆开馆揭幕仪式上,卫建平代表三线学兵登上主席台。</h1><h3></h3> <h1>  卫建平在文物捐赠仪式上讲话。</h1><h3></h3> <h1>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h1> <h1>  参加捐赠仪式的人员,在安康博物馆门前合影。</h1><h3></h3> <h1>  2015年3月21日,在安康博物馆库房移交三线文物。</h1><h3></h3> <h1>  (卫建平捐赠的三线文物之一)</h1><h3> </h3><h1> 2015年11月,卫建平和文澍伟、李进京、张西莉等战友一起,代表三线学兵出席了安康博物馆开馆揭幕仪式和文物捐赠仪式,为填补安康博物馆三线建设展厅三线文物的空缺做出了贡献;为四十多年来一直散落在几十位三线学兵手中、面临自然灭失可能的三线建设文物找到了永久的归宿;完成了一项“让实物诉说历史”的重要工作。</h1><h3></h3> <h1></h1><h1>(壮观的合影,永久的纪念)</h1><h1>《唯有战友真情在》<br>作者:贾小平<br>铁血少年驾长风,踏破任河浪千重。<br>舍生忘死战襄渝,沐雨栉风趟泥泞。<br>暮齿僵卧忆旧事,荣辱功过转头空。<br>唯有战友真情在,盈樽痛饮笑人生!</h1><h3><br></h3><h1> 最后,谨向为我连的历次聚会提供了慷慨捐助,和在看望患病战友,以及送别去世战友时慷慨付出的战友们表示感谢!<br> 向为连队的历次聚会付出了种种辛苦的筹备组战友,以及主动提供种种帮助的众位战友们表示感谢!<br> 向先后为我连的聚会提供了种种协助的兄弟姐妹连队彭芳、李进京、宋明、屈明等战友表示感谢!</h1><h1> 向为本美篇的丰富内容提供了珍贵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我连贾小平、李战国、朱宝璋、马国庆、陈正强、马世昌、张长民、赵新生等战友表示感谢!</h1><h3><br></h3><h1> 祝战友们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万事如意,生活幸福!<br> 祝十七连红旗不倒,友谊长存!<br> </h1><h3><br></h3><h1> (注:根据连队现存史料及战友的回忆整理)</h1><h1><br> 学兵十七连战友联谊会<br> 2019年9月末初稿,10月初完稿</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