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嘉峪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 </span><br></h3><h1>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 (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关城从始建至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属于酒泉(古肃州)所辖。嘉峪关城地处东经98°l3'l0.8"~98°12'56.2",北纬39°48'0l.4"~39°48'14.6"。其南有祁连山及其支脉嘉峪山(现称文殊山),北有黑山和后墩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仅8公里,如肃州盆地的盆口 ,被称为“河西咽喉”、“酒泉门户”、“边睡锁钥”、“长城主宰”,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h1><h1>嘉峪关城以内城为主, 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关城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关城则是由内城、 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0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面阔三间,周围有廊,三层,歇山顶,高1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寨外风光尽收眼底。</h1> <h1>2019.09跟随承德今图朋友们旅游亲临梦想嘉峪关。</h1><h1>走在嘉峪关,就走进历史。追随时空召唤,踏进时空隧道,追忆上千年前的大漠孤烟直,刀光剑影的历史影现。</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嘉峪关是历史绕不开的一道关口。古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戎之地,秦属乌孙,西汉初年被匈奴占领。汉武帝时代,霍去病征讨匈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北朝时期为西魏所据,宋代被吐蕃</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鹘、西夏占领。自秦汉而来,这里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王朝的边关,一直是抵御强敌的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事重镇。</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h1><h3><br></h3><h1></h1> <h1>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也是长城全线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关隘。</h1><h1> 明太祖洪武五年,这一年,为清除元朝残余势力对北部边境的侵扰和威胁,朱元璋以十五万大军分三路出征,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由兰州经张掖、酒泉,大破元兵,平定河西。至此,千里河西走廊始归明朝直接管辖。</h1><h1> 史料记载,“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设立关卡,盘问稽查。嘉峪关地处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的最狭窄处,上有岗塬设卡,下有“九眼泉”喷涌奔流,正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隘。</h1><h1> 冯胜考察后,在当地镇守官员的具体指挥下,经过军士、服役民夫的劳作,用黄土夯筑了一座关城。当历史的岁月悄悄走过,“因水而置关卡,关立而后建关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固而关可守”的修筑过程,仿佛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h1><h1> 穿越千年的历史,巍峨拱峙的关楼,从初筑土城,到坚固的明墙暗壁,深藏固闭,布局奇巧,成为驰名中外的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而那位元朝末年投奔明太祖朱元障,并竭诚效力,开疆破土,屡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勋宋国公冯胜,永远作为当之无愧的创建者被记入史册,荣耀千古。</h1> <h1>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h1><h1>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h1><h3><br></h3> <h1> 嘉峪关前九眼泉,秋波荡漾看祁连。源源不尽雪山渗,点点尝来圣水甜。万里长城湖畔卧,左公柳树岸边延。雄关漫道一活水,戈壁桑田千古源。</h1><h3></h3> <h1>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固若金汤。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组成。</h1><h3></h3> <h1>去往嘉峪关路上。</h1> <h1>在天下第一雄关前留影。记录自己历史瞬间。</h1> <h1>在城门前留影,纪念到此一游。</h1> <h1>嘉峪关城区图。在图中可以清楚看内城结构,分布。游人可以从东门进入,在外城看到戏台,关帝庙,文昌阁。</h1><h1>进入内城进入东瓮城,通过光化楼进入。由击石燕鸣附近上城墙。</h1><h1>城内通过柔远楼的柔远门进入西瓮城到达嘉峪关楼。在向前就是关外界线。</h1> <h3><br></h3><h3> </h3><h3></h3> <h1>这里就是光化楼光化门。是进入操场的大门。</h1> <h1>自宋国公冯胜创建嘉峪关以来,嘉峪关在长达123年的时间里只是一座黄土夯筑的城堡。直到明孝公年间,出身进士的肃州兵备副使,李端澄奉命主持修建关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的关楼矗立在西门之上。</h1><h1> “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结束了嘉峪关有城无楼的历史。</h1><h1> 随后李端澄领兵收复了被吐鲁番占领的哈密等城。二年后,也就是在他修建关楼后的第十一年,再次接受修建嘉峪关的任务。</h1><h1> 在内城东、西二门顶部平台上修建“光化楼”、“柔远楼”,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责任到人,各负其责。</h1><h1> “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三座关楼巍然拱峙的嘉峪雄关终成史话,李端澄功不可没。</h1> <h1>这座戏台重修于1792年,面积114M2,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在这座戏台上有两处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东西两壁上的壁画,西墙内容为一老和尚面带笑容,让弟子手持铜镜,利用镜面的反射影像偷看对面的妇女形象,另有一小和尚非常想知道师傅在看什么,而老和尚则拼命压住了小和尚头顶,不让他看。东墙上画着一个坦胸露乳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人不人兽不兽的怪胎,两个小和尚看着这幅画吃惊的呆像,这幅画据说有这样三种说法,寺院里发生了这样真实的故事,和尚与妇人私通,佛祖降灾,使这妇女生了个怪胎,将它画在这里,以示对后人的警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朝的时候道教比较盛行,大家看到它的正面都画着道家供奉的神像,有可能是道教对佛教的抵毁。另一处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戏台两边的这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佞在这里指奸臣的意思,这幅对联堪称戏剧史上绝联,从而也表明这里演的都是一些离合悲欢的历史往事,将戏台建在这里还有着这样两个意义,进入这里(内城)就是军事禁区,将戏台搭在军区下,有取军民同乐之意,另一方面,在古时信息不发达,不像现在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可以通过新闻得知,去一次西域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只要进入嘉峪关,戏台是必经之路,戏台同时又起了一个信息传递作用,它上演着国内最近发生的事件,谁精忠报国,谁出卖朝廷对不起百姓,都在这里表演着一目了然,该尊敬谁,该唾骂谁,老百姓一览无遗,参观完戏台我们进入内城了。</h1> <h1>文昌阁教育,巡查,办公地方。</h1> <h1>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也是长城全线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关隘。</h1><h1> 明太祖洪武五年,这一年,为清除元朝残余势力对北部边境的侵扰和威胁,朱元璋以十五万大军分三路出征,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由兰州经张掖、酒泉,大破元兵,平定河西。至此,千里河西走廊始归明朝直接管辖。</h1><h1> 史料记载,“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设立关卡,盘问稽查。嘉峪关地处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的最狭窄处,上有岗塬设卡,下有“九眼泉”喷涌奔流,正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隘。</h1><h1> 冯胜考察后,在当地镇守官员的具体指挥下,经过军士、服役民夫的劳作,用黄土夯筑了一座关城。当历史的岁月悄悄走过,“因水而置关卡,关立而后建关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固而关可守”的修筑过程,仿佛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h1> <h1>外城墙。用于防御工程。</h1> <h1>站在十几米高的城墙上,举目眺望关外的大漠戈壁,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战马奔腾嘶叫声,看到大漠狼烟四起,短兵相接,刀光剑影。</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鸦片战争爆发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被革职“谪戍伊犁”,经过长途跋涉,到</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达嘉峪关。立马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此诗。峪关感赋:</span><br></h3><h1>【清】林则徐</h1><h1>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h1><h1>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h1><h1>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h1><h1>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h1><h1> 由毛泽东复写。</h1> <h1>据《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初次驻节肃州时,发现嘉峪关失修已久,边墙四处坍塌,已是有关等于放无关。</h1><h1> 于是左公下令一律整修,并亲题“天下第一雄关”横额,安置于关头,字大于头。有人写诗赞美左公所写这幅匾额曰:</h1><h1>“左侯昔日受降归,釃酒临关对落晖。 额书六字神飞动,想见如椽大笔挥。</h1><h1> ”(见《午阴精舍诗草》卷七)。由此可知原有的林则徐所见的匾额,此时已经不存,左宗棠又重写了一幅。</h1><h1> 回望关上城楼三层,额书天下第一雄关”。以后,由于战火,嘉峪关西城楼焚毁,左宗棠所书匾额也已失所在。现在是赵朴初题写“天下第一雄关”,刚劲有力。</h1> <h1>光化楼下面的门。</h1> <h1>当时的火炮。</h1> <h1>外城道路。</h1> <h1>角楼,士兵站岗放哨瞭望地方。有的城墙上是不做角楼的,具体的形制根据实际的环境和战略需求不同。比如北京城墙的东便门角楼则像箭楼,可瞭望可攻击。而故宫的角楼则檐角精美,战斗功能次之。嘉峪关角楼可以起到瞭望,休息,进攻作战用途。</h1> <h1>远望中的柔远楼。</h1> <h1>长城上的漫道。供士兵站岗,巡逻,打仗地方。</h1><h1>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h1> <h1>城墙的排水口及防御射箭垛口。</h1><h1> 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具体构造是:从墙上地坪开始硇至人体胸腹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h1><h1> 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 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h1> <h1>从另个视角看雄伟壮观城楼。</h1> <h1>远望嘉峪关是多么雄伟壮观。背景是连绵起伏的巍峨祁连山雪山。</h1> <h1>万里长城,一览无余。</h1><h1>关内关外,烟波徐徐。</h1> <h1>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h1><h1>.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烽火台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h1> <h1>这是进入东瓮城的楼门。</h1> <h1>嘉峪关城门。过来此门就是出关。关内关外只是一关只隔。</h1> <h1>这里的城墙使用当地土搅拌糯米汤而成,经过夯实完成。质量检查非常严格。只要弓箭射进墙里就是不合格。如果射出去箭折断,就说明质量合格。因此嘉峪关城墙能保持千年完好是有道理和原因的。</h1> <h1>近看嘉峪关长城城土</h1> <h1>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h1> <h1>游击将军府的正门。武士立在两旁守卫。在墙上刻着历届在此的领导者。</h1> <h1>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在北方先后出现匈奴、突厥、蒙古等强大民族。他们与汉族一争高低,逐鹿中原,曾一度主宰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因此,北方民族一直是中原汉族王朝的心腹大患。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便筑长城、斥武力,防御北方劲旅南下,而西域自从汉朝统一中国版图之内,一直波澜不惊。但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初年,由吐鲁番侵略明朝管辖的哈密而引发了严重的西北边疆的危机,1494年吐鲁番进攻河西,爆发震惊明廷的“甘肃之变”,明朝彻底“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公元1516年9月,吐鲁番大举入侵,直逼肃州,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疆场,以身殉国。</h1> <h1>外城,由东匣门来到关城的外城。外城仅存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h1> <h1>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h1><h1>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h1> <h1>嘉峪关的马道与羊道<br></h1><h1>参观嘉峪关,看到所有的上楼楼梯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台阶,一部分是坡道,看起来很有些讲究,看了一些介绍,原来这些坡道都是为了战士紧急上城墙而骑马用的坡道。由此可以推断,但是的战事还是比较频繁、比较紧急的。叫马道。</h1><h1>我们现在从里进入关城,大家看到的这个楼梯,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之为马道,以前有“将军不下马,官员不下轿”之说,马道是为了方便将军上城巡视,同时也方便城上物资的拉运,现在许多客人从马道登上,取马到成功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光化楼。</h1> <h1>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固若金汤。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组成。</h1><h1> </h1><h1> 内城,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辎重、军需给养均在内城中。黄土夯筑,后期加固时用土坯垒砌,中间填以砂石混合黄土。</h1><h1> 漫道铺以青砖,外侧砌垛墙,内侧设宇墙,每个垛墙均设有瞭望孔。</h1> <h1>嘉峪关背景。祁连山连绵不断雪景。</h1> <h1>远望嘉峪关和祁连山。给人一种雄伟壮观感觉。</h1> <h1>游击将军府。古代嘉峪关守军军官办公及居住地方。</h1> <h1>外城马道。</h1> <h1>瓮城全貌。这是嘉峪关特有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h1><h1>呵护内城的是东西两座瓮城。城门均辟门南向,不与内城直通。它就像一个大瓮护住内城城门,如果有敌军攻进瓮城,可关闭城门,在城墙上投石放箭,一举歼灭敌军,使来犯之敌有进无出。取“瓮中之鳖”之意。</h1><h1>如果把瓮城比作内城贴身侍卫,那么罗城无疑是雄关的前锋。在西瓮城外20米处,一“凸”字形城墙,牢牢守护住内城,即使罗城了。因它是迎敌的正墙,所以建的格外坚固,地基厚25米,上阔5.3米,高10.5米。墙体用青砖包砌,异常坚固,宛若一幅钢打铁铸的铠甲披挂在雄关之身。</h1> <h1>瓮城全貌</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跟</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有古代大型建筑一样,嘉峪关关楼也采取了中轴线式建筑,如果将嘉峪关沿南北中轴线对折是完全重合的。三座关楼的建筑原都是红墙黄瓦,雕梁话栋,我国历来以红色为美满,喜庆,是正,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所以建筑多用红色;黄色则视为尊贵之色,在我国五行说上,有着“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中国历代皇宫和寺庙多用黄琉璃瓦进行铺盖,到了明清更是用明确规定,在嘉峪关的建筑之中却大面积使用到了黄色,可见明王朝对它的重视。油漆彩画的作用一方面为了装饰及表示封建等级,用飞金走彩的龙凤进行彩绘更显示了其名贵豪华,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筑材料的防腐,防潮。</span><br></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化楼和柔远楼保存了1506年的原作,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一场战乱之中,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87年嘉峪关政府在中央拔款下仿原样重修的。</span></h3><h1>四周都是戈壁,在此建起这样一座雄壮的关楼,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嘉峪关的关楼却是万丈高楼高处起,真正的是空中起阁,当时在修筑关城时,工匠们考虑到越往高处修脚手架问题不好解决,戈壁中本身就缺乏木料,而且容易发生危险,一天有一个叫张季的工匠,他看到小孩在玩沙堆造房的游戏,他就问小孩你怎样在一个沙堆上造一个房子呢,小孩说很容易,他首先堆起一个沙堆,在沙堆中插入几个木棍,将多余的沙掏空,一个房子就建成了,张季由此得到启发,戈壁中最不缺的是黄土和沙石,他用黄土堆成一个17米高的高台,从上往下修筑,每修好一层就打去一层夯土,所以嘉峪关的关楼又有着万丈高楼高处起之说,嘉峪关关楼的建筑有三个“大”字,大屋檐,大圆柱,大台基,这三个大字巧妙的将力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所以关楼在地震时又有着墙倒屋不倒之说。</h1> <h1>出关大门。是通过</h1> <h1>她再说“这是什么楼?太好了。”这是嘉峪关关楼。</h1> <h1>这个碑是立在关外的。</h1> <h1>在关外留影。这是有历史意义瞬间。</h1> <h1>结束语</h1><h1>水调歌头 嘉峪关</h1><h1>跨越一千年,</h1><h1>大漠有悲伤。</h1><h1>岁岁烽烟兵戈,</h1><h1>历史显沧桑。</h1><h1>画出沙场硝烟,</h1><h1>书写悲歌状语,</h1><h1>谈笑数风霜。</h1><h1>回目千年史,</h1><h1>关关有苍凉。</h1><h1>看今朝,</h1><h1>大团结,</h1><h1>国旗扬。</h1><h1>一带一路,</h1><h1>万众一心建家乡。</h1><h1>绘出青山绿水,</h1><h1>看出日新月异,</h1><h1>家富国更强。</h1><h1>昔日黄沙灭,</h1><h1>大漠花更香。</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