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关注止间,从2016年春天伊始。断断续续去过几次,喜欢那儿安静的角落,别致的文创,雅居的绿植,古风的灯具…无论是建湘路的止间,还是湖南师大的卡佛,亦或是泊富五楼的心里,通程广场的阅读花园,览秀城的西西弗,我们要的只是</h3><h3>一座行走的图书馆,</h3><h3>一段驻足停留的时光,</h3><h3>一场决绝于尘世的南柯一梦。
</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下午,约了好友前去止间,聆听一场教育公开课——邹硕老师的《始于人,回到人》。</h3><h3>两个非教育界的女人,以母亲的身份,去听一场业内人士谈教育。</h3><h3>邹硕老师在英国访学期间游历二十几所英国中小学,深度了解、考察当地的基础教育。
比较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过度集中的中国来说,在高福利的英国,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一个班级十几个人,高配置的师生比,才得以让老师、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主观感受,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教学环境中享受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这是英国的国情。
反观国内,因为资源的稀缺与过度集中,也因为社会的价值观趋导,大概只有幼儿园阶段可以让老师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梦想自由发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都是被高考这个终极淘汰制考试而影响着。学校、老师、家长,谁都知道情怀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赛珍珠曾说过:“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传业授道解惑,更多地是要教会学生谦逊、探索、质疑。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有想法、有方法,何时何地开始学习知识都是不晚的。</h3><h3>然而……现实让学校、老师、家长过度关注分数,关注资源分配的公平,关注竞争。矛盾的家长,逼迫学校逼迫老师唯分数论。一个以素质教育著称的学校,常常被家长批评高考优秀率低于其他学校。当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家长抱怨不抓文化。而当学校紧闭校门,狠抓升学率时,家长又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分数高能力低的大龄儿童。学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兼顾素质与分数?!</h3><h3>为难的教育。</h3><h3>但是我们现在需要肯定的是这四十余年(从第一届高考开始计算),国情在改变,教育在进步,我们始终在前进的路上……</h3><h3>观人观己,再谈教育。</h3><h3>教育不只是教他人育他人。试想,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在孩子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中,教育孩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是离开三尺讲台,离开清纯校园,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确实做到礼义廉耻了吗?我们是否教孩子一套而自己处事另一套?因此,教育,得先育己。校园之内,校园之外,处处是教育。如若墙内墙外各一套,还需教育有何用?</h3><h3>由此,教育始于己。</h3><h3>老师,家长,围墙内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身为家长,是否苛求学校苛责老师?作为老师,是否将一己之职一己之责推诿给家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自省的。</h3><h3>文末粘贴一段未经朋友授权的感言,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所思所期:</h3><h3>纵然无法摆脱黑暗,也要时刻不放弃向往光明的希望和努力。纵然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也要尽力撑起一片天空,使孩子所在的小环境变得美好一些。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面临的挣扎与无奈吧。——如是(一位用心陪伴、引导孩子成长的爸爸)</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胡言乱语,夜深,作罢。
明天观影《零零后》。<br></h3><h3>附上西湖公园落日余晖,结束小扣心扉的教育思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