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老师曾是两次穿越野人山的抗日远征军的军官

凯歌

<h3>我的中学是有名的回民中学。我念书的时候叫二十九中。本来一开始就叫回民中学,前身是马连良捐建的文化学院,他是回民,那个老楼现在还在,只是翻新了,看起来像个新楼。回民中学曾经改名叫二十九中,后来又恢复了老名字,叫回民中学。</h3><h3><br></h3><h3>其实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学到的书本知识其实早就忘了,而忘不掉的,都是那些很有特色的很有故事的老师。真正影响学生的是老师本身而不是书本儿。我那些老师有不少很有名气的,往往有与学科相关的绰号,如马几何、戴三角、绝对值、方化学等。其中马几何是沈阳市屈指可数的著名的数学老师 ,一派学者风度。有一个中俄混血的女老师,叫李丽丽,她和我父亲认识,我以为她会教俄语,结果她教的是英语,而教俄语的则是一位姓张的印尼归侨。我的语文老师叫赵英才,去年我们还返回母校,重听他上的课。我的一个亲戚也在这当过老师,后来调走了,他的父亲是老东北大学毕业的一个老学究,我见过的。还有一个教政治的女老师,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她的闺女我认识,工作上有过交集,她的闺女看上去能比实际年龄年轻20岁,很令人奇怪,也可能是因为性格好的原因吧,她总是高高兴兴的,有一回下大雨,别人都一副落汤鸡的晦气样子,她却捧着一个让大雨冲过来的香瓜,咯咯咯地笑。</h3><h3><br></h3><h3>但最难忘的是一个叫奚家华的老师。他是教历史的。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已经有60多岁了。有着军人的威严和学者的儒雅。一看就很有派,那种泒头是很难遇见的。老师讲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啊,他是很有感情的讲中国的历史 ,讲中国受到的屈辱,讲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次听课就感到他非同一般。逐渐有同学传说,说他是国民党驻印度的大使。我和别的同学听了哈哈一笑,觉得不可能,但他的派头的确很像。</h3><h3><br></h3><h3>后来知道了,他的确到过印度。但不是什么驻印度大使,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一名炮兵军官,在新五军的时候,他曾经带着自己的队伍用炮火支援过戴安澜的200师。兵退野人山的时候,他是少数的幸存者。在反攻的时候,他又隶属新二十二师,再一次穿越了野人山,参加了著名的密支那战役,炮弹带着愤怒的火焰,轰向日军第18师团,那个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属杀了他的家人,又在南京屠城的日军王牌部队。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以优秀炮兵的身份,参加了南京的受降仪式。</h3><h3><br></h3><h3>奚老师其实是一个书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本来爱的是教书育人。日本侵略的时候,他的家人尽遭屠杀,他那时其实已经工作了,是一名年轻的老师,他告别了女友,愤然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了远征军的一名军官。抗战胜利以后,他拒绝了新六军军长李涛的挽留,返回家乡又当上了一名老师,并与苦等了他8年的女友结婚了。以后支援东北的教育,来到了沈阳回民中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这是一个传奇式的戎马书生,军人和老师。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他的女儿,一位旅加华人,他的人生传奇才浮出了水面。附图就是他的戎装照片。</h3><h3><br></h3><h3>当老师的,学生是很多的。特别是一个传奇式的老师,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我工作以后,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大姐,也是二十九中毕业的学生。我们谈起了奚家华老师。她笑着说,他们都说他和秦怡搞过对象,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反派到他家抄家,还翻出了秦怡的照片儿,和秦怡给他写的信。后来我一想,这是不可能的。他投笔从戎的时候是24岁,已经有未婚妻了,那时秦怡才16岁。也许他们认识,奚老师和秦怡都是上海人。也许是因为奚老师是前方杀敌的将士,秦怡作为电影明星给他写过慰问信,而前方的将士也需要后方的精神安慰和鼓励,所以有书信往来吧。</h3><h3><br></h3><h3>因为我是沈阳人,很关注文化名人和沈阳的关系,所以说到秦怡,我再多说一句,秦怡和沈阳也是有关系的。她第一任夫君是沈阳人,原先是冯庸大学的学生,九一八事变以后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他走的不是当兵的路,而是文艺的路,宣传抗日。他当了一名电影演员,冯庸大学的学生都是有军人气质的人,他演的《塞上风云》中抗日战士的形象,很有魅力。</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