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h3> <h3>《吹号者》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为艾青。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h3> <h3> 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人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h3> <h3>这首诗开头写到:</h3><h3> “他最先醒来——/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兀/每天都好像被惊醒似的,/是的,他是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h3><h3> 在这里诗人把“惊醒”这个词语重复了三次,加深了我们对“最先醒来”的吹号者被远方传来的黎明的滚动声所惊醒的印象。但其实惊醒他的并不是天边滚来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他意识到自己是黎明的通知者。因此,他起身立即拿起号角。</h3> <h3>朗读这段时要不断加强音量和感情重量的“惊醒”形成一浪高一浪的节奏。起伏而回旋的号声是从号管里带着深情弯弯曲曲流出来的,并且带着吹号者被惊醒时的震动感。这种震动感也在作者和读者心灵上引起的对黎明充满预感的颤动。</h3> <h3>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吹送到号角里去,/——也夹带着纤细的血丝么?/使号角由于感激/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吹起了起身号,/那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世界上的一切,/充溢着欢愉/承受了这号角的召唤……”.这一节诗里吹号者的崇高的感情深深感动了我。</h3> <h3> 而最后一节写到:</h3><h3>“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正当他由于一种不能闪避的启示/任情地吐出胜利的祝祷的时候/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h3><h3>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的惨白的面容。”</h3><h3><br></h3> <h3> 这一节使这首诗的悲壮的情感升华到了圣洁的境界。诗人以淳厚的笔触为吹号者的牺牲写下一曲高昂的哀歌,吹号者死得壮丽无比。然而号声并没有中止,而是使吹号者和映着血和阳光的号角得到了永生。</h3> <h3>“听哪,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h3> <h3> 如果没有面孔苍黄的吹号者发自心胸深处的呼吸和细微的血丝,号声不仅不存在,更不可能飞向远方去激励千千万万个战士。《吹号者》这首诗从开始到结尾都充溢着强大的回荡不绝的激情:这正是吹号者和号声所具备的生命特征。</h3> <h3> 沁阳五中</h3><h3> 九三班 刘心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