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b><font color="#ff8a00">解放前</font><font color="#333333">私立耀汉中学</font><font color="#ff8a00">师生</font><u style=""><font color="#ed2308"><i>“花名册”</i></font></u><font color="#ff8a00">惊现<br></font></b></h1><b><font color="#b06fbb">为汉川乃至湖北教育留下珍贵史料</font><br><font color="#333333">图/杨一评 文/李万成、刘晓平</font></b> <h3> <b style=""><font color="#9b9b9b"> </font><font color="#333333">系马口聚山水之灵气,人才亦辈出。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汉川梁氏三兄弟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直捣汉川县城。知县投降,起义成功,当晚湖北军政府汉川军政分府成立,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政府。</font></b></h3> <b><font color="#333333"> 马口的人杰,当然不只梁氏兄弟。1928年任省委委员、武昌市委书记的魏人镜,是马口丁集人。马口还有省立马口中学,私立的耀汉中学,为汉川乃至湖北培养了不少人才。昨日,汉川市民杨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二本私立耀汉中学教师和学生“花名册”。</font></b> <h1> <b style=""><font color="#333333"> 这二本手写毛笔小楷线装名册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印章明显。</font></b></h1> <h3> <b>“<font color="#ed2308">湖北省私立汉川耀汉中学教职员名册</font>”中记载:<font color="#167efb">校长汪业藩</font>(男,45岁)籍贯汉川,北平平大新闻系毕业;<font color="#167efb">教务主任舒祖镒</font>,58岁,武昌高等农业学校毕业,历任教员、县长;<font color="#167efb">训育主任李寿守</font>46岁,北平平大新闻系毕业;<font color="#167efb">总务主任张建勋</font>40岁,籍贯钟祥,河南大学经济系毕业。</b></h3> <h3><font color="#333333" style=""><b>共有教职工14人,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b></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b> 学生分4个班(一上、一下;二上;三上),共有102名学生,大多来自汉川,还有汉阳、沔阳、公安等地。这个名册大概是1948年登记造册的。</b></font></h3> <h3><font color="#333333"><b>据《汉川县志》记载:1947年7月,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梁耀汉创办的私立耀汉中学在丁家集开学。汉川知名人士晏勋甫、吴良琛受聘为正副董事长。1949 年4月停办。</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u>《汉川县教育志》</u></font>记载详细一点:<br>民国36年(1947年)<br>是年春 县立同仁中学在<font color="#ed2308">丁集瑶公山</font>开办,校董事长张银秋,校长魏忠民。七月更校名为私立耀汉中学,<font color="#ed2308">名誉校董事长晏勋甫</font>,<font color="#ed2308">董事长吴良琛</font>,名誉校长项贡轩,常务校长魏忠民。民国38年(1949年)3月,省教育厅公布,私立汉川耀汉中学有7班,学生356人,4月私立耀汉中学停办。</b></h3> <b>为纪念在辛亥革命中献身的志士梁耀汉(汉川人),于同年7月,更改校名为私立耀汉中学。名誉校董事长晏勋甫,校董事长吴良琛,监事长梁钟汉、名誉校长项贡川,常务校长魏忠民。同年9月,设初中4班,高中1班,学生200多人,教职员20人。民国37年(1948年)下半年,设初中7班,学生356人。民国38年(1949年)4月停办。</b> <font color="#333333"><b>私立耀汉中学虽然只有两年时光,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在当时落后的教育体制下兴办教学其意义非凡,对革命事业影响深远,培养了不少革命仁人志士。</b></font> <h3><b>相关人物介绍:<br></b></h3><h3><b><font color="#ed2308"><u>辛亥革命梁氏三兄弟起义</u>:<br></font>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第一个起兵响应武昌首义的,是汉川革命党人梁钟汉、梁耀汉、梁辉汉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马口人。《汉川县志》记载,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二天,梁钟汉等人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直捣汉川县城。知县投降,汉川起义成功,当晚湖北军政府汉川军政分府成立,梁钟汉担任军政分府总司令,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政府。梁钟汉的弟弟梁耀汉、梁辉汉后来都为革命牺牲,梁钟汉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才去世。<br> 梁耀汉字赢洲,号醉生,名栋,汉川马口人,生于1883年。家里开有榨坊和棉花坊,是当地有名的富裕大户,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曾参加科举考试,16岁中武秀才。1903年,耀汉和同乡邹幼云一起自费来到日本经纬学校求学。1905年2月,完成学业归国,入新军前锋营当士兵,不久进入陆军特别小学堂深造。1905年初夏,在武昌左二巷成立革命团体“群学社”, 不久又在郎家巷开办“明新公学”。1906年春,与吴贡三、殷子衡在 黄州成立“鸠译书舍”。1906年2月“ 日知会” 成立,进行反清斗争,不久,“群学社”、“明新公学” 与“ 日知会”合并,耀汉成为“日知会”的领袖之一。1907年2月被省缉捕队通缉,脱险后家财荡尽。1909年,他更名 梁栋赴四川新军十七镇司令部工作,1910年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1911年毕业回司令部任参谋。11月代表四川党人协助新军取得资州起义的成功,四川革命成功后,耀汉被推举为四川巡警总厅正司令官。1912年2月黎副总统应湖北党人的要求电调耀汉回鄂工作,并派专人赴川迎接。耀汉只好辞去所任职务,四川军政府给予川江 巡阅使名义并派士兵护送。耀汉一行人船至四川奉节,遭到匪兵的袭击,耀汉和同志 刘力群壮烈牺牲。年仅30岁。</b></h3> <h3><b><font color="#ed2308"><u>名誉校董事长晏勋甫</u></font>(1892一1964)中将,湖北汉川人。<br>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炮科、陆军大学第5期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南岳州守备司令部参谋长,鄂军第1师2团团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参加北伐,1927年任第8军8师师长,1928年任第4集团军参谋长兼兵站总监,1929年4月任讨逆军第5路总指挥部中将参谋长,6月任国军编遣委员会编组部设计处处长兼编遣第2区主任,1932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33年任南昌行营第2厅中将厅长,1935年任武汉行营第1处中将处长,同年10月任豫南清剿指挥部司令,1936年6月兼任河南省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1937年10月任豫鄂皖边区第2路司令、豫皖绥靖公署参谋长,1938年2月任第1战区参谋长,1939年1月任天水行营参谋长兼陆军大学西北参谋班主任,1946年5月任军令部第4厅厅长,后任国防部测量局局长,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1949年1月代理武汉市市长,5月在武汉起义。后任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民革武汉市委主委。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9月26日改正,恢复政治名誉。1964年8月在武汉病逝。</b><br></h3> <b><font color="#ed2308"><u>校董事长吴良琛</u></font>(1892~1979年),字时清,号献之。湖北汉川系马口人。<br>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汉川县高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投省城参加武昌首义,在革命军学生军第一营当学兵。不久,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上校参谋。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三师第十四团团长。1929年调第八师,历 任团长、副旅长、代理旅长、少将参谋长等职。曾率部参加对工农红军的第四次“围剿”。 后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1937年毕业后出任第十九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八一三事变后 ,随部参加淞沪抗战,先后转战淞沪、常熟、无锡一带。同年擢升第十三师中将师长。旋挥 师山东,归辖李宗仁,参加台儿庄、临沂诸役。1938年7月,调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 高级参谋,后出任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兼襄樊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第六行政督察 区专员兼施巴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湖北保安副司令。国民政府 曾于1940年、1945年先后授予他陆海空甲种一级金质奖章、忠勤勋章。1947年改兼湖北省 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任职期间,曾揭发并惩办用大量黄金向他行贿的部属邬铁青。出于对 国民党腐败现象的反感,拒绝参加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br> 1949年初,在中共地下党员李逊夫的策动下,受聘为湖北省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参与“反搬迁、反破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的民主活动,与中共鄂中地委城工部部长邱肱良指派的专人保持密切联系,部署谋划保厂护产,终于使民生实业公司所属的汉口化工厂、纺织厂、造船厂、炼油厂、机械厂、农具厂、印刷厂等8个工厂所有设备、档案完整无损地被保护 下来,于武汉解放后交给人民政府,并迅速恢复生产。<br></b> <h3><font color="#ed2308" style=""><u style="">童世光</u></font><b>(1904—1996),又名童扶之。湖北汉川丁集公社人。1904年8月生,1925年6月参加革命。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鄂边区省委宣传部长干事,并参加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汉川县南河区委书记,上海冯玉祥招待所大中通讯社翻译,上海互济会工作人员,青岛中学教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汤池训练班工作。1938年3月至6月担任过皂市书报合作社负责人,中共天门区委书记,中共天汉工委书记,汉川县政府指导员、科长、天汉办事处主任,天汉地委政权部长。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参事,湖北农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华中农学院副院长,顾问,湖北省政协常委。1984年12月离职休养。1996去逝。</b></h3> <font color="#ed2308" style=""><u><b>张良皋谈恩师舒祖镒</b></u></font><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 color="#333333">(时任耀汉中学教务主任)<br> 普及,“择师”几乎已成过去。但教师这行职业,一直受到尊重,“混教育界”从来休想轻而易举。在我们的青少年朝代,即使并非“名校”也常能拜上良师。拜良师是学语文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我自幸运气甚佳。 <br>在小学高年级,我师从的语文老师——籍隶湖北远安的徐元弼(勋铭)先生,就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在清末是与“京师大学堂”平起平坐的名校),当小学教师显然屈就,但徐先生十分敬业,并不因为游刃有余,就把时间虚掷在打牌看戏……而真正寸阴必惜,手不释卷,时或吟诗作字,自得其乐。对我们的语文作业,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两周作文一篇,两小时交卷,雷打不动。每篇文章都细心批改,一字不漏。每到句末,必定圈断。通顺者双圈,警策者三圈,遇到佳作,徐先生就不惜每字连圈。当我们享受到徐先生的“连圈待遇”时,首先见到的倒是先生之眉飞色舞,感染得我们也得意非凡。 <br>升入中学,遇到名师的机会更多。初中时期的</font><font color="#ed2308">汉川舒祖镒(菊舫)先生(曾当过县长而弃官从教)</font></font><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 color="#333333">,高中时期的当阳胡国瑞(芝湘)先生(解放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都是才学兼济,能诗善文。我所读的中央大学,也强调语文教学,一年级的“基本国文”如不过关,休想升到二年级。我所在班基本国文课的合肥卫瑜章(仲璠)先生,为我们讲《诗经》、《楚辞》、《史记》……全是如数家珍。解放后卫先生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我读到他的《说文段注纠误》,不禁心跳加速——多年来竟未知卫先生学力足够与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较劲”。 <br>不能小看中国私塾对语文教学的贡献。历史上,中国私塾曾为中国科举制度培养考生。这里牵涉到中国科举制度,详细讨论其利弊得失当然不是本文的任务,但不妨提到一点:一场鸦片战争,英国人不但劫掠了中国的物质财富,也顺手牵羊盗窃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知识产权”,贴上仿冒标签曰“英国文官制度”,奠英国这样一个很“初级阶段”的盗国家于磐石之安,食中国文明之赐者垂百余年。当然他们也结合英国实际,搞了一点“英国特色”。如果我们今天说英国人的这点本事是中国私塾教出来的,不但英国人不认账,我们自己一时也难于启齿。不过中国科举时代的私塾语文教育的确切中肯綮:以理解始,以表述终,达到语文的中心目标——沟通,才能使中国科举出身的官员“明鉴万里”,连“判牍”也常有可读性。让一些文理不通的官员莅民决事,只能是糊涂官打糊涂百姓。在我游历美国时,偶尔翻阅他们中小学生的语文作文,令我惊讶:美国老师之精心批改,倒真像是中国私塾老师教出来的,这应令不肯批改学生作业的中国老师汗颜。我是建筑师,深感语文课老师之改文,与建筑学老师之改图,同样无可取代。中外一律,至今未见有何妙策,能让这两类老师“轻松”一些。 <br>良师可遇不可求,学生只能信赖学校。现代学校为学生延聘合格的语文老师,是无可规避的严肃任务。<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张良皋 湖北汉阳人,</font></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weight: bold;">1923年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士。曾在上海、武汉一些单位任设计师。1975年退休。1982年应华中科技大学之聘为建筑系教授,现兼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著作有《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与人合作)、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参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数民族卷》等。 </font><br> <h1><b><font color="#39b54a">重拾这段历史时光,蕴含着对往日的缅怀,对现在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憧憬。</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