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记忆(十)我喜欢的优秀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

梁柏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作者:何多苓</p><p class="ql-block">(根据俄罗斯作家契柯夫同名短篇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画家,在乡村偶然遇到纯真的小女孩——米修司,她忧郁而诗意,其实她什么都不懂,就是充满梦想,有着青春期的迷茫。在田野乡间,他们一起漫步,她看着他画画,他与她畅谈人生,就这样开始了一场短暂而浪漫的纯精神恋爱。由于女孩姐姐的阻止,画家不得不独自离开回到彼得堡,在孤独降临时,回忆往事,画家仍无法停止内心的思念:米修司,你在哪儿啊?】</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苏联电影《带阁楼的房子》电影海报1961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文学短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ealmily_Ceng</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讲述了作为画家的主人公拜访沃尔恰尼诺一家的过程中与姐姐丽达关于社会问题进行了争论,以及与妹妹蜜休斯的纯洁爱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从画家与丽达关于社会现状和公共救赎问题的不同观点——是物质救助还是精神解放,呈现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在农奴制压迫下的社会状况。平民的生活受到无情的剥削,劳动者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此时,作为激进的改良主义代表的进步女青年丽达将满腔的热血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之中,从教育,医疗等小事做起,求真务实。而画家作为贵族阶级艺术家的代表。从未体验过民生,未曾尝试过生计之苦,心怀远大理想,更加支持从思想层面上解救当时社会的劳苦人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契诃夫设置了丽达这样一个对社会小事业还有满腔热忱的改良主义人物形象,她一方面为社会事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她并未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农奴制的压迫下人民思想已经被禁锢,若只是一味的一表面物质资助去填补这个无底洞无疑是无济于事的。而契诃夫笔下的画家这一人物形象则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十九世纪俄国这一类人被称之为“多余人”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思考社会人生。也许追求财富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于是他们慢慢开始走上了与本阶级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可是,因为他们未曾亲近平民,未曾体验过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辛,未曾感同身受过平民所遭受的压迫之苦。因此缺少实践精神的他们成为了游离于贵族与平民之外的一类人,也就是赫尔岑所提出的“多余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契诃夫借画家这一典型人物阐述了但是俄国社会中的这一个重要人群。一方面他们接受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有着理想与追求以及一双看清现世认清现状的眼睛,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幼受到的贵族传统教育染上了贵族青年的社会病——既追求新生又郁闷孤独。</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小说打破了主人公就应当绝对正义绝对完美的固有思想,刻画了一个更为真是更能突显时代状态的人物,折射出十九世纪俄国的时代背景,这也是批判现实注意的一大特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就其思想主题而言。以丽达为代表的“小事论”的改良主义在革命的初期确实起到的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勇于实干,求真务实。与此同时,深谋远虑的契诃夫也认识到这样一种“小事论”的思潮对革命的后期将造成巨大的危险。所以他借画家这一人物,讲述了他对未来的担心,对社会制度(农奴制)的反对,对精神解放的渴求。但革命的前方究竟是什么,是光明还是毁灭却无人可知。就连他自己也不得而知,明天也许会更好或者更坏,因为革命就是集理想与迷茫为一身的战斗。</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在结尾处契诃夫用一句“蜜休斯,你在哪儿?”简单明了的一个问句,似乎蜜休斯就是俄国革命的未来,她究竟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到来,当时那个时代谁也说不出来。这样一个简洁的问句抒发着契诃夫心中的迷茫,浩浩长路,其修远矣,且行且看吧。没有为了升华感情而刻意在结尾出许诺读者无谓的希望。这就是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之所以免于庸俗高于一般人之处。用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最真实的心声。</h3> <p class="ql-block">1、六七年前的夏天,我住在乡下。 我命中注定经常闲散,各处徘徊。</p> <p class="ql-block">2、有天傍晚,我偶然走上一条林荫道。 安静而黑暗,树梢上有光颤抖。金莺勉强唱着,它大概也老了。&nbsp;</p> <p class="ql-block">3、林荫道到了尽头,我走过一座带阁楼的白房子。</p> <p class="ql-block">4、门口站着两个姑娘。 年纪大些的那个不看我;另一个惊奇地瞧我。</p> <p class="ql-block">5、那两张娇美的脸仿佛早已见过,我走回家去,觉得好像做了一场好梦。</p> <p class="ql-block">6、从此我就常上那白房子去了。 我的心越来越沉重;我的生活过得这样快,这样没意思。我听见她们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7、她们是已故柜密顾问官沃尔恰达尼诺夫的女儿。 虽然广有家财,但她们与母亲无论冬夏都住在乡下。</p> <p class="ql-block">8、姐姐莉达在乡村教书,每个月挣廿十五卢布的薪水。 她漂亮,忙碌,永远严肃。</p> <p class="ql-block">9、她不喜欢我。 因为我是风景画家,在图画里没有表现人民的困苦,而且对她坚定信仰的事业漠不关心。</p> <p class="ql-block">10、妹妹任尼亚跟我一样悠闲无事。 家里人当她是小孩子,叫她“米修司”。她成天看书,热切地看下去。</p> <p class="ql-block">11、我们一块儿去散步,到田野上去。 我画画,她就看得出了神。</p> <p class="ql-block">12、乡村别墅的早晨总是迷人的。 我知道就要这样没有事情地过完一整天,整整一个夏天。&nbsp;</p> <p class="ql-block">13、我在花园里,任尼亚拿着篮子走来,仿佛她知道会在这儿找着我。</p> <p class="ql-block">14、她跟我讲村子里的新闻,谈到奇迹。&nbsp;</p> <p class="ql-block">15、“这算不了什么。”我说,“生活本身不就是奇迹吗?凡是不能理解的东西就是奇迹。”&nbsp;</p> <p class="ql-block">16、“难道你不怕奇迹吗?” “不,我比它们高,人应当认定自已比任何奇迹都高,要不然他就算不得人。”&nbsp;</p> <p class="ql-block">17、她认为我既是艺术家,就一定知道得很多。 她谈到上帝和永恒。我说:“对,人是永生的。”她听着,相信了。&nbsp;</p> <p class="ql-block">18、如今大自然显得那么温和,正在沉思:我感到一种亲切的热爱,好像小时候那样。&nbsp;</p> <p class="ql-block">19、田野上黑麦花开,秧鸡鸣叫,仿佛生活正在开始,美丽,神圣,那是软弱的俗人所不能了解的。</p> <p class="ql-block">20、任尼亚信赖我,我的艺术征服了她的心。 她盼望我领她走进永恒和美的领域,走进依她想来我必定十分熟悉的、高一等的世界中去。&nbsp;</p> <p class="ql-block">21、我呢,满心想要单独为她一个人画画,跟她一块儿占有这迷人的大自然——这以前我老觉得自已是个多余的人。&nbsp;</p> <p class="ql-block">22、她问我为什么老是和莉达争吵。 我说:“因为她的话不对。”“这真叫人不懂!”她摇摇头。</p> <p class="ql-block">23、天热,风早已停了。 悠闲的白昼好长、好长啊,同时还有一种忧郁的感觉:这世界上的事不管多么长,总要完结的。&nbsp;</p> <p class="ql-block">24、也许因为我始终和她在一块吧,总之我舍不得离开她,觉得那可爱的一家人对我来说是那么亲近。</p> <p class="ql-block">25、我感到一种平和的激动心情,仿佛在恋爱似的;在整个夏天里我第一回想到要画画了。&nbsp;</p> <p class="ql-block">26、晚上莉达又谈起学校,谈起设立乡村医疗所。 “对不起,”她转身对我说:“我忘了你是不感兴趣的。”</p> <p class="ql-block">27、“不,我很感兴趣。”我生气了。 “我认为建立医疗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nbsp;</p> <p class="ql-block">28、“要紧的不是某一个农民病了,而是他们这一生从没功夫想到自已的灵魂,就跟动物一样。 您的学校和医疗所只是巩固他们的奴隶地位罢了。”</p> <p class="ql-block">29、“要做的应该是把人从奴隶地位上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和我们一起献身给科学和艺术, 而不是只让他们看懂酒馆的招牌和灵书。”&nbsp;</p> <p class="ql-block">30、“我只跟您说,”莉达说。 “人不可能坐着不动。固然我们没有拯救人类,但尽力去做,那就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31、“你自相矛盾,你连教育也反对,可是又谈科学。”&nbsp;</p> <p class="ql-block">32、“科学与艺术不是为了暂时的需要, 而是为了永久的目标——探索真理。可是我们的智慧全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消耗了……”</p> <p class="ql-block">33、“真理还远得很,人类仍旧是最残暴的动物。我们的才能只是给罪恶凑趣,(“米修司,出去。”)我不想工作。 还是叫这地球掉到地狱里去才好!”&nbsp;</p> <p class="ql-block">34、“别说了。”丽达说,“我们永远也谈不拢。你瞧不起的药房与学校,在我看来比全世界一切风景画的价值都高。”</p> <p class="ql-block">35、那是八月间一个忧郁的夜晚——说忧郁,是因为有了秋意。 门边站着任尼亚,等着送我一程。&nbsp;</p> <p class="ql-block">36、“我觉得你的话对,”她说,由于冷而发抖,“要是大家都能把自已献身给精神活动,人就会变成神。”&nbsp;</p> <p class="ql-block">37、她不敢去看陨落的星星。我爱她。我一定早已爱上她了。 “再陪我一会儿,”我说,“求求您了。”&nbsp;</p> <p class="ql-block">38、这当儿,我搂住她,吻她。 “明天见,”她低声说。“这真可怕!我喜欢您,可是丽达呀!”</p> <p class="ql-block">39、后来,我想再看一看她居住的那所房子。 窗子里灯光变成柔和的绿色。</p> <p class="ql-block">40、我满腔柔情,对自已满意,因为我还能够入迷,能够热爱。 但想到莉达,又觉得不自在了。&nbsp;</p> <p class="ql-block">41、第二天,我没有见到任尼亚。 莉达告诉我,她和母亲旅行去了,花园里一个小男孩交给我一个纸条:“姐姐要我跟您分开。 我不能伤她的心。求您原谅我!”</p> <p class="ql-block">42、想到原先在她家说过的话,我不由得惭愧起来,而且又觉得生活乏味了。 当晚,我就动身回彼得堡去了。</p> <p class="ql-block">43、我已渐渐忘记了那所带阁楼的房子。有时,孤独折磨我,我就模模糊糊地想起往事;我觉得她也在想我,等我……</p> <p class="ql-block">44、米修司,你在哪儿啊?</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何多苓,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伤痕美术”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居成都。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作品曾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以及1986年在日本举办的亚洲美展。何多苓还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1994年参加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6年参加上海美术双年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p> <p class="ql-block">基本简介:</p><p class="ql-block"> 何多苓,1948年5月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1973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班,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班,1982年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现居成都。1985年应美国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邀请赴美讲学。[3] 现为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p><p class="ql-block">何多苓</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起轰动,成为塑造一个民族和集体形象的代言画家。1992年,其作品《今夕何夕》颠覆其一贯恪守的焦点透视法则,首次使用双重空间的处理手法,作品风格更为趋近中国古典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 何多苓的艺术具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他在形式语言上所推崇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洗练中见细致,于单纯中现复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深层次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成都画院专职油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追穷寇》《我们曾唱过这支歌》等作品轰动一时。油画《青春》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还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摩纳哥政府奖等。《雪雁》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自1982年推出油画《春风已经苏醒》以来,他不断有新作问世,画风悄悄地变化,形式、语言在逐渐完善,但他作为画家的面貌却是鲜明的,予人的形象是整体的。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这现实主义,我想把它称作“哀伤而抒情”的。对,何多苓正是这哀伤、抒情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