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于群内交流,幻影飞天整理。</h3> <h3>古今的大书家基本都重视千字文的学习。上到钟繇,王羲之,中到智永,欧阳询,下到赵孟頫,文征明,无不从千字文入手。而隋朝智永大师的千字文刚好位于中游,是我们学习楷草书法的重要门径。实际上千字文本身就是因王羲之书法而诞生。因此千字文有古今两个版本。最重要的有几个版本。第一王羲之临钟繇行书千字文。第二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和碑刻两版。第三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四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当然学习书法初期还是要多看,特别是唐及以前的古典书法。</h3> <h3>写经里的那些很重要,因为那些都是实用性楷书。不管能不能懂,先要整体性的看一遍二王的楷行草海量字帖。这样才能对二王的顶级书法作品有一个整体性认知。我们常说二王,实际上小王往往被严重地忽视。</h3> <h3>小王的行草书水准是直通草圣张芝的。张怀瓘评价二王父子草书区别时说,大王有女郎才,小王有丈夫气。小王实际上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父亲王羲之的启蒙加上王献之自身的才华。因此在行草书上小王是巅峰。但是行楷上姜还是老的辣。</h3> <h3>至于到底是不是这样,大家看完了二王的所有作品以后,我们可以再来聊聊。前提是先要整体性浏览一遍。</h3> <h3>可见从古至今执笔法实际上除了没有一指以外,二三四五指执笔都并存。对于二三四五指,各种执笔法的学习,实际上对于深入学习书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二指执笔为难一些。一二指,一三指都可以。如果练习二指执笔,个人推荐一三指组合。</h3> <h3>三指执笔推荐这两种。区别在于,第一种是三面合围,第二种是两面排布。</h3> <h3>二指执笔法实际上即使是一三指配合,也有两种。第一种是用中指的第一节指骨。第二种是用中指指尖。</h3> <h3>当然一二指也可以,只不过这种执笔蘸墨不方便,书写效率低一些。</h3> <h3>至于说四指执笔和五指执笔道理和三指差不多。如果说,五指执笔也是三面么?当然,拇指独占一面,二三指占一面,四五指占一面,实际上,还是三面合围。只不过用了1加2再加2。这样分配方式。除了五指抓笔是五面,还有手掌握管特例以外,其他执笔法基本上都不出三面合围和两面排布。</h3> <h3>这种实际上也是三面合围。如果把无名指移动到对面,就是两面排布了。</h3> <h3>实际上,执笔法无外乎两大类,第一类三面合围,第二类两面排布。三面合围更稳定,两面排布更灵活。每一种执笔都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明白其中的精髓。我们要追求的是既灵活,又要稳定,因此对于三面和两面都要学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两面执笔更有利于练习捻管。当然捻管仅仅是辅助性调锋小技法。</h3> <h3>例如三指执笔,实际上触笔点还是有四个的。因为上边虎口还有一个触笔点</h3> <h3>同理五指执笔也是四个触笔点</h3> <h3>两面排布,也仍然是四个触笔点</h3> <h3>二指执笔法实际上触笔点有三个。</h3> <h3>通过不同执笔法的练习,这样就会提高不同触笔点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练习各种执笔法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几面分布,以及触笔点位置的练习。多种执笔法的练习,会极大地提高我们常用触笔点的灵敏度,那么书写的控笔力道和精准度都会提高。 笔要尽量垂直于纸面。但是是动态的,不是僵硬呆板的。小角度倾斜也可以,但是要注意回复中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