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核心提示】2019年9月9日至1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歌颂祖国·赞美家乡——首届临汾市中国画大展”在山西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展出入选作品220件,作品全部为中国画,包含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写意等,临汾市老中青三代画家以精品呈现,以作为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和对家乡临汾七十年巨大变化及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展览引起空前反响。现将展览期间媒体发表文章集中整理,以方便了解本次展览相关情况,谢谢大家对首届临汾市中国画大展的关注和支持!🌹🌹🌹🌹🌹🌹</h3> <h3>探寻与境界——写在首届临汾市中国画大展之前</h3><h3>发布时间:2019-09-03</h3><h3>来源: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h3><h3>编辑:张李鹏</h3><h3>文/张行健</h3><h3></h3><h3> 曾多次与文友们交流过,文学写作者的三种从艺形态:第一种兴趣之爱与闲适之爱,这自然是一种纯业余的文学爱好,生发于个人兴趣和闲暇中的涉猎;第二种是职业之爱和事业之爱,这无疑又升华了一个层次,前者是职业使然,既忠于职守而客观上又践行了艺术,后者则纯粹为了艺术,把所追求的艺术作为终生矢志不渝的事业;第三种是生命之爱和灵魂之爱,这是从艺者的最高境界和践行状态,视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走进艺术便走进了精神家园,走进思想的游牧场,走进情感的充盈所,走进心灵的栖息地……</h3><h3> 当然,这是文学践行者的最高境界……</h3><h3> 绘画艺术何尝不是这样呢?</h3><h3> 早在十五年前,花鸟画家吕思明(十锁)先生所发起成立的尧都画会,其实就是给平阳大地上的书画爱好者、书画工作者,业余与专业的画家们,营造了一个满足兴趣的平台,施展才能的阵地,实现夙愿的精神家园。</h3><h3> 平台是宽容的。她尽可能多地把一切热爱绘画、钟情美术的人们联络起来,团结起来,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勉励,在真诚的对话中渐次提高。</h3><h3> 阵地是严谨的。正如严谨地面对每一幅画作,严谨地组织每一次画展,认真地聆听每一次讨论,认真地赏析每一幅佳作一样,每一位画者在严谨认真的艺术氛围里,得到了历练也受到了陶冶;</h3><h3> 家园是温馨的。正如一个大家庭的温馨一样,这里有老中青三代绘画人,有大学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有乡村学校的美术老师;有享誉全国的著名画家,也有激情满怀的绘画青年。专业与业余在这里有机统一,普及与提高,在这里和谐发展;</h3><h3> 一次次磨砺,是为了笔墨的强化;</h3><h3> 一次次探寻,是为了立意的升华。</h3><h3> 三年前,思明又被山西省中国画学会任命为临汾分会会长。从那时起他又拉起一帮热爱中国画的画家们开拓起临汾分会这个新家园,搞讲座,观草图,参加画展,队伍不断壮大。</h3><h3> 在这个美丽九月里,又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艺术举措和绘画集约——承办临汾市首届中国画大展的重任落在临汾分会会长思明的肩上。细品每一幅用心之作,颇感特色各具,又五彩纷呈,大多笔锋颖脱,墨法精微。山水佳作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或神高气全,妙趣天然;或沉郁凝重,古意斑驳;或悠闲逸裕,遒劲郁勃;观花鸟作品,则淋漓清润 ,疏密有致,姿态毕显,得乎自然,描摹生动,静美深幽,神具心胸而生自指腕矣,赋予强烈的个性特质和情感色彩……</h3><h3> 又是一季秋风爽,看秋空万里,秋野茫阔,苍穹旷远,丹枫逢迎,这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在当下秋登其实的日子里,平阳美术人,在收获中喜悦,在喜悦里耕种,给中国画创作带来无限空间与可能。</h3><h3>(本文作者张行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h3> <h1><b> 花开平阳 香溢九州</b> </h1><h3></h3><h3>发布时间:2019-09-12</h3><h3>来源:黄河新闻网临汾频道</h3><h3>黄河新闻网 > 临汾频道 > 文化临汾</h3><h3>文/陶富海<br></h3><h3></h3><h3> 临汾市首届中国画大展的成功举办,是临汾书画界对建国七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最大献礼,更是对祖国的最大敬礼。</h3><h3> 平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花盛开的圣地,木板年画更是一块丰碑。就拿一个布衣之士的朱好古来说,他和他的门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永乐宫、青龙寺、广胜寺等地精美绝伦的壁画,哪一处不是绝世妙笔,哪一处不是活生生的真实写照!</h3><h3>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临汾市首届中国画大展,其规模,其气势,其描绘作品之壮美,之秀奇,又何尝不是翻江倒海推云拨雾的一次平阳地区现代中国画的集体亮相!何尝不是一簇靓丽绝伦香溢九州的花坛!何尝不是好古之风在平阳大地上的又一次扬威!因之,我将文章题目定为《花开平阳,香溢九州》。 </h3><h3> 提到这次大展的成功推出,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本届大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临汾分会会长,人称“美猴王”的吕十锁先生。 </h3><h3> 我和十锁并不陌生,我们是一个村的,他住四院巷,我住五院巷,要算直线距离不过一二百米。我们村的老规矩是每年春节都要闹红火,南半村和北半村分成南头北头两支队。两个队年年赛劲儿,你出高跷,我出抬阁,你高拐子致胜,我低拐子出奇,谁也不服谁,都想胜过对方。十锁家属南头,邻居就是南头的红火出发地,每年春节都在这里绑高跷,扎台阁,化妆打脸儿,穿衣打扮。小十锁天天凑到大人堆里看大人们画脸谱描眉毛,回到家里就用纸画下来玩儿。</h3><h3> 打小起,十锁的细胞里就注入了文化基因。后来上学了,还是一门儿心思的爱画画,什么牛马驴骡,鸡狗猫兔,见啥画啥。那时候,他就有一绝,就是用手撕画,尤其是他撕的奔马,活灵活现,释手可飞。有时,也撕人物剪影,也是惟妙惟肖,神气十足,村里人和同学们都叫他小画家。李白在“将进酒”里有一句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恰恰也应在了十锁身上。</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襄汾县计划将县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招考几位舞台美术工作者画布景,考试由电影队的梁三杰、亢天寿和文化馆的贾福奎、刘士文等负责。业务考试是当场作画,画舞台上的“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的高大形象。应考者一个个埋头作画,不一会儿十锁停笔了,老师奇怪的问,“你怎么不画了?”十锁把画板一扬说:“画完了”。老师们一看,画板上李铁梅高举红灯的形象活生生的亮在人眼前,大家惊呆了,小家伙不仅画得快,而且画得准,画得好。顺理成章小十锁以他出色的才艺毫无悬念的被录取了,就等通知一到就去上班了。</h3><h3> 事情就是这样和人开玩笑,县里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计划被搁置了。一向惜才的文化馆负责人贾福奎跟十锁说,来文化馆当临时工吧,可以专门学画画,每月还可以领到24元的工资,于是,小十锁十四岁就成了文化馆的一名小员工了。 </h3><h3> 农家的孩子是朴实和勤奋的。那时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画宣传画。裱版面,刷底色,和老师们一起画画,就是十锁的活儿。有一天中午,老师们都午休了,十锁一个人还钻在大厅里挥毫作画,汗流浃背,毫无倦意。贾福奎发现后很感动,心想,这孩子将来了不得,一定是个人才。不久,实惠来了,他的工资,每月加到了30元。 </h3><h3> 后来,刘沙、王维经、张平义等人创作年画,十锁也创作了一幅,恰逢临汾地区艺校到襄汾招生,刘沙鼓励十锁到临汾艺校上学,在县文化馆全体人员推荐下十锁免试进入艺校,踏入了绘画艺术之门。 </h3><h3> 上艺校以后,他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经过怎样的艰难跋涉,许多的报刊杂志都有详细的介绍就不再赘述。 </h3><h3> 不过,有几个小插曲我想说说。你知道他为什么叫“十锁”吗,吕家在我们村不是大户,人数不多,但十锁家是个人口大户。他一共有九个哥哥姐姐,老九是男孩,父母想,锁住吧,再生就养活不起了,所以就叫了个“九锁”。谁知天遣麒麟又送来了贵子,生了个老十,还是男孩,父亲说,干脆,还锁吧,就叫了个“十锁”。这下,儿女双全,十全十美。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这么一位大画家,他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贝。 </h3><h3> 在文化馆的时候,十锁经常是我的座上客,他给我说手撕画,我给他说漫画,他撕撕,我画画,融洽得很,早忘了年龄的差异。逢到假日,我喜欢到汾河边去钓鱼,小十锁就是我的忠实跟班。有一次,钓到了一只大王八,我用力拉鱼线,那王八趴在沙滩上四蹄抓地,就是不动,十锁在边上急的叫“快拉快拉”,我一用劲儿,蹦,鱼线断了。那王八头一抬,扬长而去,回到了水里。十锁惋惜的直跺脚,“跑了,跑了”,接着大笑起来。今天想起来,还觉得挺有乐趣。 </h3><h3> 话再回到原题上来,说良心话,看十锁的画,总觉得意犹未尽,情丝绵绵,带给我们一丝丝的清爽和绘画艺术的无遐思念。他的画,小到“针头线脑”,如小动物猴子小猪小狗他都表现细腻,一丝不苟,笔笔见工。那些大到翻江倒海,风驰电掣的大作,好像整个世界在他的笔下游驭运转,气势之大,鹏博冲天。总之,不论“大作”还是“小品”,在他的画里,我都觉得有朱好古的影子在内,那流畅的线条,好像一根拉不断的铁线从临汾一下子扯到了永乐宫。所以我说,好古而知今,知今而化古,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画出新时代,画好中国梦,才是十锁的风格,十锁的胸怀。 </h3><h3> 老实说,我并不是画画的,我的业务是考古和民俗学的研究,之所以也混进来说几句话,一是因为十锁是我的老乡,以他的成就我应该说点祝贺的话;二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经是山西日报漫画研究组的成员,在组长苏光和柯南的组织下,也发表过一些漫画作品,算是和画画艺术沾点边儿;三是吕十锁先生把我拉到了山西省中国画学会临汾分会的“顾问“的位置,对分会的事情关心不多,名不符实,羞愧难当。 </h3><h3> 此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颂祖国·赞美家乡——首届临汾市中国画大展”将以各种不同风格的方队,在接受着所有参观人员的“检阅”,也必将如同史诗般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h3><h3><br></h3><h3>(陶富海,1935年生,山西襄汾县人,研究员职称。从事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曾任山西省考古、民俗、商业史研究等学会理事,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至五届理事,丁村文化工作站站长、丁村民俗博物馆馆长,襄汾县文化建设总顾问,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书册十五种,被聘为临汾市中国画学会顾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