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堂文集》第十九辑(希文专辑)作者:尚留永

秋风堂主人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幕遮·怀旧》</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宋.范仲淹</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font></h3> <h3>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h3><h3>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h3><h3>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h3> <h3>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街行·秋日怀旧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 范仲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正.人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秋风堂主人</h3><h3> 秋风堂主人老家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营庄村,自小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热爱汉语言文学,小学三年级就沉迷于中华文学历史人文,经常因为“不务正业,偷看课外闲书”被老爷子打得“皮开肉绽”。除了家里穷的交不起学费被老师罚站讲台,主人从来没有中断对“经史子集”的研究。高考时,历史总分100分,主人考了99分;语文总分120分,主人考了116分,真是“天下文章出洛阳,洛阳才子在北邙。北邙第一是我弟,我弟请我改文章”👍(当然,其他科目都是50多分,有些偏科了,要不就上清北华厦了)😭</h3><h3> 当时主人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简史”已经研究的十分透彻,尤其喜欢为国家、民族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甚至是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们,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于谦、林则徐、邱少云……从小立志,男人就应该这样活着,哪怕是“英年早逝”,哪怕是“马革裹尸”,“了却家国千古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立德立言”这才是男人该做的事,名垂千古留汗青!可是,现在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下,国富民强,好久没有战事,这当然是好事。于是,主人就又对爱国诗词和爱国文章产生浓厚兴趣。主人是老共产党员,经常研究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面引用的“古诗词”太伟大恰当太有男人魅力了,范文正公先生的《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总书记也曾引用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此作品太壮哉了。不愧与与陶谦《桃花源记》、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并称汉语言文学“四大名记”,主人已倒背如流,经常读来勉励自己,不忘国家和百姓,“家国情怀”深入主人的“心灵”。</h3><h3> 去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即范文正公墓园。分前后两域,前为文正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墓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h3><h3> 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h3><h3> 诗友们可能奇怪,希文老师是“吴县”人,怎么葬在了“洛阳彭婆”?虽然洛阳是块宝地,可范仲淹生在苏州,途死徐州,从未在洛阳上过班,怎么也葬在了洛阳呢?秋风堂主人曾经深读过《宋史》一书,这次就跟大家显摆显摆😄!</h3><h3> 原来啊,这和他希文老师的身世是相关的。范老师的父亲范墉早年跟随吴越忠懿王钱俶归入北宋,官至武宁军节度使,后被追封为周国公。范父的一生先后娶了陈氏、谢氏两位夫人。范仲淹的母亲为二夫人谢氏,但不幸的是,在谢氏诞下范仲淹后不久,范墉就去世了。好可怜啊,希文老师,比秋风堂主人还可怜,主人至今高堂尚在,还能不断尽孝。孤苦无依的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到了淄州长山县的富户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说。</h3><h3> 成年后的范老师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跑去苏州认祖归宗,最终恢复范姓,改名仲淹。但由于范老师的母亲改嫁过,不能葬在范氏家族的祖坟里,而如果把母亲葬在朱家的祖坟里,恢复范姓的范老师又不能和母亲葬在一起。因此,范老师的母亲去世后,被暂时葬于商丘。</h3><h3> 机缘巧合,在丁忧期间的范老师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刚好路过伊川,于是便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拜谒(姚崇的母亲也曾改嫁,去世后葬在万安山下)。在这次拜谒后,范老师决定效仿姚崇,把母亲葬在伊川,自己百年之后,也葬于此,陪伴母亲以尽孝心。</h3><h3> 此外,范老师认为洛阳地势险要,具有王者之气,与开封相比,据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国都。并且在他生前也曾几次向宋仁宗建议从开封迁都洛阳,只是他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可这依旧不变影响范先生对洛阳的喜爱和倚重,于是便真的在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墓葬置于洛阳了。怎样啊诗友们?清楚了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老师虽为名士,也经历这等不堪啊。</h3><h3> 大家诗友们对范老师应该不是太了解,只知道他是北宋大官,有《岳阳楼记》一文传世,其他就不是太清楚了。如果大家这样认为,秋风堂主人那就有必要跟大家摆一下“龙门阵”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正.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秋风堂主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范老师其实不仅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还曾戍边西北对军事防务也颇有建树。范老师生前是提笔可成文、入朝可为相、戍边可御敌的不世之材、“飞龙猛将”,死后更是被世人称赞千年的范文正公。<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何为“文正”?此乃范老师的谥号。这个注意不要往秋风堂主人这个号上靠,因为“文正”是古代领导去世后的谥号,秋风堂主人没有去世,也不是领导,只是在写散文时用的号(写诗词一般用笔名尚留永),“秋风塔主人”就像乐天老师自称“香山居士”,苏轼老师的“东坡居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主人”一样一样儿的!微草堂主人”一样一样儿的!和“文正”是没有办法比的,一个是地上的“屎壳郎”,一个是天上的“文曲星”哈😊。其实“文正”这个谥号在范仲淹以前是叫“文贞”。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人是唐朝谏臣魏征,后来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也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到了宋仁宗赵祯时,因为贞字祯同音,所以把文贞改为了文正,而范仲淹便是第一个得此谥号之人。</h3><h3>&nbsp;&nbsp;&nbsp;&nbsp;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死后被赐以“文正”为谥号的大臣不下数十人,其中后世最为熟知和认可的却只有两人,一位是最先被谥为文正的范仲淹老师;另一位则是曾国藩。中国自古有盖棺定论的说法,自宋、元、明、清以来,被赐谥为“文正”从而名留青史,乃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文正中的“文”乃是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正”乃是靖共其位、图国忘死,满足此两点者可以说是文人道德的极致。所以,“文正”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不轻易赐出的谥号。唉,秋风堂主人这辈子百年以后去世时,如果中原诗友们能认可主人给主人这三个字“尚文正公”,那么主人定会从“骨灰盒”里哭泣着、流着鼻涕眼泪爬出来,作“排律”诗歌颂大家的祖宗好几代的,这是“恩”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友们,并不太理解谥号对古人的重要性,更无法理解“文正”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所代表的含义与获得难度。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七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因操劳国事久病不起,临终前他的好友杨一清前来探望,见李东阳面无血色恐时日不多,不免有些伤心,他哽咽着告诉李东阳皇帝打算在其死后赐他“文正”为谥号。已经是灯尽油枯的李东阳闻言竟然激动的活了过来,并且从床上起身冲着皇宫方向磕头谢恩。从此事不难看出“文正”在古人心中分量有多重,而且此谥号皇帝也不会轻易赐出,就连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号称“国士无双”的刘伯温所得谥号也只是“文成”而非“文正”!</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范文正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被谥号文正的人,每当我们提起他都会想到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仅让岳阳楼成为名胜古迹,更是让范老师本人也被后世称赞千年。那么这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章是在何背景之下所作?其实那时的范老师正处在事业的低谷期,纵然如此他仍然心系天下,其胸襟和德行可见一斑。当时由于推行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到邓州,而他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到岳州。他们被贬后并没有因为仕途不顺而感到沮丧,虽不能在朝堂之上为君分忧,却也可以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他们的豁达之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子京伙计在地方为官兢兢业业,甚至重修了岳阳楼,于是就请希文伙计写一篇文章以示庆祝,当然也不排除子京想要炫耀自己政绩嫌疑。范老师得知后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大笔一挥,以岳阳楼为引劝慰老友,顺便自勉抒发一下自己心中理想抱负,于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此问世。几年后,范老师前往颍州上任时,因6年积劳,早已重病缠身的他在途中溘然长逝。范老师的死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不仅宋仁宗赐他谥号文正,但凡他曾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也纷纷自发为其建祠祭祀。范文正公德才兼备、心怀天下、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终宋一朝再无第二人可与之比肩。唉,主人是凡人,文正公是神人也!主人只能站起来,对着太阳的方向“深深一作揖”,以示崇拜啊😊!</h3><h3>&nbsp;&nbsp;&nbsp;&nbsp; 文正公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奇文,为啥呢?《四大名记》里另外三篇最起码是作者去过,或者是别人去过,口述给作者,可是范老师写这文章的时候可是没有去过“岳阳楼”啊?!秋风堂主人举例为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一个大厨用一堆生猛海鲜做一桌料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让“世间第一大厨”用“空气”,凭“想象”做一桌海鲜料理,还不得难为死人?可是文正公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厨师”“有宋第一猛人”,“闭门造车”玩耍的好赞👍!👍</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岳阳楼记》原文大家都有,如果没有,就把大家儿子们的课本拿出来看看。在这里主人我简单讲一下主人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感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岳阳楼记》全文共有三百六十八个字,共分六段。文章开头即“一针见血”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格调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暗喻对宦海沉浮的悲慨,为最后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子京政绩,为全篇文字的导引。</h3><h3>&nbsp;&nbsp;&nbsp;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完待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正.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秋风堂主人</h3><h3>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黯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情景交融的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主体。</h3><h3>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情景交融”的人生情境。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而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而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文正公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昨日重现”。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抒情和议论。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更高的理想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常情,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h3><h3> 此文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江湖,但仍心忧国事;虽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批讲完毕!!咚咚锵,讲的秋风堂主人满头大汗,酣畅淋漓,“啪”的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主人轻轻摇起了“小折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范文正公存词虽少,但无一不是精品,特别是《渔家傲·秋思》,在宋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宋词多为风格柔靡的艳情之作,很少有人用词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更没有这样苍凉悲壮、气魄宏大的作品,它是宋词词风由“婉约”变“豪放”的“开山之作”。传说,“文正公”在西夏时候真的好“猛”,西夏好久不来骚扰了!</h3><h3>&nbsp;&nbsp; 《渔家傲·秋思》,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时间、地点及内容。大雁、边声、落日、孤城……这一个个意象生动地组合出了一幅荒凉、萧瑟的场景。将军背手而立,衣襟在狂风下猎猎作响,眼神中充满对战争的忧思,他所看到的风景自然也弥漫着苍凉之意。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神韵,写出了塞外辽阔壮丽的风光。 看到延州这般满目苍凉,将军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思绪涌动。将军在下阕自抒胸怀,虽然忍不住饮酒解愁,但却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心中所想仍然是如何打败西夏人,但却苦于想不出好的对策。“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情感可说是非常复杂,既充满战胜敌人的决心,又隐隐透露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h3><h3>&nbsp;&nbsp;&nbsp; 《渔家傲·秋思》真实地反映了边塞的军旅生活,上阕摹景,下阕抒情,苍凉悲壮,真切感人。全词近于白描,读来让人不觉在脑中勾勒出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将军思念家乡、忧思战争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与上阕景物描写相比,下阕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直抒心意,尤显悲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1038年起,西夏人连年侵宋,宋军边防疏漏,毫无战斗力,结果是一败再败。1040年,范仲淹挂帅戍边,赴任延州,这首《渔家傲·秋思》便是文正公在延州率军抗敌时所作。自《渔家傲·秋思》后,此后出现的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这首词的影响,可说《渔家傲·秋思》是豪放词的“老前辈”开山之作。</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范文正公”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范文正公的《上十事疏》中,第八条曰“减徭役 ,为天下徭役至繁请依汉光武故事并合县邑以省徭役庶寛民力也”,紧紧契合我国目前的“减税降费惠民生”,实为历代为国为民之大成者同好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正.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秋风堂主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纵观“范文正公”这一生,有“少年丧父”的委屈和伤心,有“十年寒窗”日食四分之一“玉米稠粥”的辛苦,有官场沉浮,有“庆历新政”的辉煌,有贬官、谪守的屈辱,也有“金戈铁马”气吞西夏万里如虎的豪情,也有愁苦不堪的离世,他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懮而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名言流传万世、小儿可传颂。作为一个“猛人”、“真汉子”。“立德立言立功”三者兼备矣!无悔这一生👍。</h3><h3>&nbsp;&nbsp;&nbsp;&nbsp; 纪晓岚大叔有一副对联,道尽男人这一生应该做的事情:“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两句话好像就是专为“范文正公”而说的?当然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受用,那就是“忠于国家民族,孝顺父母尊长。有空就像秋风堂主人那样读书作文,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自己的份内工作,不给国家和单位、领导添麻烦,这就是一等人的作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秋风堂主人有云:男人这一生,也不必非要像范文正公那样建功立业,名扬后世。因为“文正”是伟人,这种人少之又少。秋风堂主人少年时期,也常常为将来上清华?还是北大?北航?人大?而苦恼不已!后来明白,自己“太自恋”,太“自作多情”了!我辈常人在这个世界上,若果没有大的“成就”,那就追求人生的快乐,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就行了,无论结果如何。开心即可,只要喜欢,“活出自我”即可!如果男人这一生既没有“成就”,也没有“快乐”,每天愁苦不堪,“行尸走肉”,疲惫抑郁,那么就真的辜负了这美好的一生!!!</h3><h3> (完)</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岳阳楼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范仲淹</h3><h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h3><h3>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h3><h3>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h3><h3>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h3><h3>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h3> <h3>🌸🌸🌸尚修强,笔名尚留永,号秋风堂主人。1972年生,河南洛阳人,从事财务工作。 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河南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南服装协会顾问,洛阳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诗词研究会会员,洛阳摄影家协会会员,洛阳“琵琶峰”朗诵艺术团诗词支持,2016年洛阳“花香墨韵”选拔赛洛阳才子之一。</h3><h3> 《中原税务》、洛阳市纪监委“河洛清风”网撰稿人。《华夏思归客》、《高龙诗社》、《驿蓝巴马》、《雅歌诗社》、《花瓣雨》、《幽兰香气女子》、《行苇春秋》、《乌篷船》、《河池作家网》、《中原文化纵览》撰稿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