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宅回忆童年,农村变城市,70年辉煌巨变。

上海市上海县本地人

<h3>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物产也很丰富,以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城市化改革的春风吹来,房地产开发势如破竹,整片土地全部被征用。我也从世世代代的农民倾刻间转为当初比较时尚的头衔叫农转非。</h3> <h3>当时征地造城运动也没有照片留存,只能靠记忆用文字粗略记录。生产队除了土地还有河浜,记得我家东面有条南北向的河浜,名称叫家东头河,是母亲河,小时游泳捕鱼都在这条河。北通横塘河南至大宅湖,大宅湖中间有个岛,湖是整村每年春节吃鱼的依靠。村庄朝东是河包子河,与隔壁队分界,旁边有个小水潭叫木槽头。东南有桙头弯河与另一个隔壁队分界。大宅湖是整个村庄的中心河,南面还有南湖花,北湖花。西面有黄泥浜,西南有湖花浜,严家浜。土地虽然只有200亩左右,但水面面积至少也有100多亩,再加上两个小宅基最起码有小500来亩面积。</h3> <h3>大宅湖西侧有一条全村进出运输的主通道,直通上海最有名最长的大马路沪闵路。农业学大寨后期土地要格子化改造,用人力开挖了一条创新河,把大宅湖北湖花等小河浜全部填埋变良田,后来几经变革,其他农田河浜都已无存,创新河还保留着,起着城市排涝的功能。</h3> <h3>老宅很留恋,很怀念,他是我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又是成家立业的地方,虽然是普通的民宅没有那种飞檐碧瓦的豪华,但也是年代久远的几百年老屋。</h3> <h3>八十年代初农村住宅改革中,80年父亲拆了老宅基房子,为我们兄弟三人翻建了六上六底二层新楼房,住了十年多一点后,没想到城市化改革来了,92年拆迁,过渡了一年多,94年搬进新房。</h3> <h3>最老的宅基地,记忆中是五开间九路头,有东二箱房,西箱房听老人讲被长毛烧掉了。我出生在老宅上,老宅往上追速的话最起码有十代以上祖先在此居住。这个破落的房子地址是以前的东箱房,后来东箱房拆除造的灶房,那棵梧桐树边有个石头的水桥。</h3> <h3>我居住的房子,最早安装的土自来水和抽水马桶,也是第一个安装程控电话,是六位数号码。</h3> <h3>当初很时尚的卫生间</h3> <h3>成家后初次创业</h3> <h3>家东头河边上的皂角树,老屋后面有个大竹园。竹园后面有条水沟,离水沟不远有一个专门灌溉水稻的农用机房。</h3> <p class="ql-block">待拆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淀浦河桥上兄弟照</p> <h3>九十年代被征收的宅基地上兴建的商铺,后面是居住小区。金巴兰酒店和上海银行正好是我们一排楼房的地方。</h3> <h3>上海银行</h3> <h3>这是原来一部分村庄和原大宅湖的地方。</h3> <h3>这里是拆迁赔偿的居住小区,离老宅基三四百米。</h3> <h3>百年立党苦尽甘来,建国七十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四十睿智,国运强盛建业辉煌。</h3> <h3>祖国万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