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夜雨浅读苏轼

夜雨敲窗

<h3><b><br></b></h3><h3><b> 宋代不可不读苏东坡,留下的传世之作除了诗、词、散文之外,其书画作品也在文坛占据很重要的一席,据考证他还精通音乐和佛理,是华夏文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全才。余秋雨先生评论苏东坡是一位有体温、有表情、快乐又可爱的文化巨匠。随手翻阅苏轼的词作,我们就会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他的豪放与温情,就能看到一个乐观、豁达、可爱、可亲的形象!</b></h3> <h3><b><br></b></h3><h3><b> 苏轼的词作,最朗朗上口的莫过于那首流传最广的《水调歌头》,即使不爱好阅读诗词的人,也能够通过邓丽君、王菲传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将《水调歌头》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的豪迈,也问出几多沧桑和惆怅,彼时苏轼39岁,因与宋神宗所支持的变法派政见不同而倍受冷落,满腹才华、一腔报国热忱不被认同和接受,心中廖落唯天地可表,那时的苏轼对未来尚抱有希望,所以还在来与去之间举棋不定,因此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犹豫和徘徊。适逢中秋月圆之夜,前途暗淡、亲人离散的苏东坡深感离别之痛,挥笔写下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今天,我们面对人世间所有的别离,依然在心底有着美好的期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h3> <h3><b>  &nbsp;</b></h3><h3><b> 古往今来,深情之人有之,但能将追思写的凄情满怀、柔肠寸断的不多,宋有苏轼,六百多年后的清朝还出了一位纳兰性德。一阙《江城子》,几多相思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28岁失去情投意合的原配夫人王弗,作《江城子》时,苏轼38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人生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好阶段,可苏轼却是:“尘满面,鬓如霜”,可见其生活的心酸与坎坷。积蓄十年的相思无处可诉,唯梦中与妻子相见,却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读到此处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余秋雨曾说:“苏东坡笔下有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是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透过前面两首词,大体也能感受!</b></h3> <h3><b><br></b></h3><h3><b> 苏轼的豪迈与豁达,在其人生的低谷更得以彰显。1079年,苏轼因小人诬陷,几欲召来杀身之祸,后被降职流放湖北黄州,自此他与政治两相放逐,在此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作品。今人品三国的同时也一定会吟诵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曾几何时,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面对如画江山,细数历代英雄人物淹没于浩瀚历史长河,无奈中感慨时光流逝、人生如梦!此时的苏东坡回望宦海沉浮,痛定思痛,将功名利禄全然放下,故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豁达与顿悟。</b></h3><h3><b> 苏轼的可爱之处,透过《定风波》就可窥见一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中,同行的人均感狼狈,唯苏轼处变不惊,吟啸徐行,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从容洒脱、倔强的有些可爱的苏东坡跃然纸上,风雨过后有晴空,此时的苏轼,无论是风雨摧叶的逆境,还是晴光相迎的顺境,均能安之若素地面对!</b></h3><h3><b> </b></h3><h3></h3> <h3><b><br></b></h3><h3><b>放逐江海寄馀生,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这样呢?</b></h3><h3><b> 2016年7月19日夜</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