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九月二十日,我们游览了山西晋祠博物馆。</h3> <h3>山西晋祠博物馆简称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依托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园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隶属于太原市文物局。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1952年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90年更为现名。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晋祠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第一张照片是进馆时所拍,届时小雨绵绵,天阴沉沉的。第二张照片是出馆时所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h3> <h3>难老泉<br><br>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h3> <h3>晋祠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八百多年只经过1594、1955年两次大维修,至今保护完好。<br>献殿面宽三间,金深四椽,平面布局为长方形。<br>屋顶平缓,单檐九脊式,梁架简洁,斗拱疏朗,前后檐明间敞门。<br>殿身四周无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很象一座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br>殿顶琉璃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文水马东都匠师张稳等人所制,年款姓名题留其上,更增加了时代感。<br>献殿是祭祀圣母的殿堂,香案前供奉、陈设牺牲和钱物供品,每逢重大庙会,尤其农历七月初二,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h3> <h3>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为晋祠主殿,是晋祠三大国保建筑之一。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修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廊柱上面的八条木雕蟠龙,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h3> <h3>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要显示出其贵为帝后的高贵与尊严,故做得比较拘谨、刻板。</h3> <h3>圣母殿的木雕盘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都清晰可见。很难想象这样蜿蜒生动的八条盘龙是木头雕刻而成,并在北方的室外环境里竟保留了近千年。看到这八条盘龙条条姿态各异,立于前深深被震撼到。</h3> <h3>鱼沼飞梁<br><br>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故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植。</h3> <h3><br>唐槐周柏<br>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h3> <h3>明朝铁钟</h3> <h3>结束了在晋祠的参观,前往朔州。</h3> <h3>9月21日,首先参观了朔州的崇福寺。</h3> <h3>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至今。</h3> <h3>附近的牌坊</h3> <h3>崇福寺山门</h3> <h3>金刚殿</h3> <h3>千佛阁</h3> <h3>弥陀殿</h3> <h3>观音殿</h3> <h3>2019.9.21午饭后我们拜谒了应县木塔。</h3> <h3>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h3> <h3>塔前的山门,上面的匾额是《浮图宝刹》四字。</h3> <h3>塔前的观音像为现代人奉献建造。</h3> <h3>塔前殿宇匾额题佛宫寺三字。</h3> <h3>天下奇观匾额为明成祖朱棣所题</h3> <h3>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h3> <h3>壮观二字下题“太白”两字,据说是诗仙李白所题。</h3> <h3>壮观悬空寺</h3> <h3>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h3> <h3>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br>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br>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 <h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3>结束了在云崗石窟的参观我们赶往下个景区“五台山”。</h3> <h3>五台山(Mount Wutai)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被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h3> <h3>到达五台山之后,我们首先拜谒了“普化寺”。</h3> <h3>拜谒普化寺之后我们入住旅店,第二天清晨天色未明旅店附近的寺前山门灯火辉煌。</h3> <h3>9月23日九点许,我们拜谒了“五爷庙”和“殊像寺”之后,踏上归途。回顾山西六天之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观的景区繁多,虽然说没有时间看的很细作深度游但也对山西的大多数景区有了一些了解,稍有遗憾的是雁门关景区因故关闭没有能够参观。山西不愧为地面文物大省,这次旅行: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