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写作之余创作

亮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我写作之余创作</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20年前的1999年。那一年,对于全世界来说非同寻常,因为人们都在迎接、欢度“千年走一回”的千禧年;对我而言也意味深长,因我将要度过而立之年这一道坎,迈入不惑之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高校学府随处可见“争当跨世纪人才”的标语,仿佛2000年非常遥远。一转眼可倒是好,光阴之箭一股脑儿把我们都带到了世纪之交的边缘(所幸绝非是世纪末)。不甘于落后,随大流的我自然也就混成了学做跨世纪人才奋勇当先者当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与其说是创作之余拼命写书,不如说是我写作之余在见缝插针画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业设计史潮》</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绘画与设计色彩”,导师是著名水彩画家徐坚教授。因是研究生,所以1990年一毕业就去兼上设计史这门理论课;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必须花力气备课……日积月累,备课笔记遂成讲义、教案,并萌生出版一本教材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王受之、何人可和朱铭等前辈之后续写、复撰世界设计史,谈何容易?!笨鸟后飞,知难唯进,不敢怠慢,故《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一书的初稿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写到1997年,我便搁笔远赴欧洲半年,以巴黎为据点考察艺术与设计,淘了不少设计史论方面的外文书籍。回国后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埋头翻译、整理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乃我用心撰写的一部处女作,前后用时差不多5年之久、甚至更长。我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 “尽管总是感到这样反反复复下去没有穷尽似的,我还是不得不就此搁笔:我不想从这一世纪没完没了地一直写到下一世纪……而立之年这本书没能立起来;步入不惑之年,但愿执迷不悟的我有所醒悟。——李亮之1999年4月18日于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欧洲之行所淘部分设计史论外文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7~1998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业设计史潮》后记</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h5> <h3><br></h3><h3> 约定交稿截止日期在即,尽管整书图文排版格式均亲自动手夺定,想来留给收尾时间也绰绰有余。为了犒劳这几天、几年的辛苦和家人后援,我头回报名参加校工会组织的暑期赴九寨沟旅游。没想到我那台花重金购买的第一代pc电脑不争气、只有4个G的容量,在处理大量黑白图片时几度崩溃、最后主板冒烟彻底烧坏!无奈之下速去买了当时最高配置——16G,机器总算运转正常,可时间却所剩无几!</h3><h3><br></h3><h3> 这回我算是真得相信当年红军长征一边睡觉一边行军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了:我坐在电脑屏幕前几乎三天两夜没有倒身安睡,打了几行字、插好几张图,双目就情不自禁地合拢,而那双手还在不停地操作键盘和鼠标……不知瞌睡多时、也不知何时暂又苏醒,抬眼一看,居然不长眼的手指还在听脑子指挥、昏迷之中的头脑还存有片刻记忆或依稀清醒意识——所打的那些字句段落还都基本无错!!</h3><h3><br></h3><h3> 当我把输入整部书电子文档的两盒MO盘(那时只用磁盘而尚未发明、普及光盘乃至U盘)打包邮寄给中国轻工业出版李忠良主编后,如释重负,马不停蹄地赶上去九寨沟的旅游大巴、飞机并一路昏睡过去……不是我有意要玩命这样做,此实属被逼无奈也;也不是我在这里胡编乱造瞎鼓吹,世纪之交的那次遭遇刻骨铭心,迄今心有余悸并肯定下不为例……众所周知并时有所闻,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是要命或折寿的!</h3><h3><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业设计史”备课笔记和课程讲义</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工业设计史潮》初稿)</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0~1995年</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全国美术界一样激动、亢奋,江苏省美术馆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特由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尚辉(现为《美术》杂志主编)牵头主编《世纪之交美术的回眸与展望》,其中有“方志篇”专栏,欲组织编写省内地区级各市百年美术活动情况。经由江南大学(原无锡轻院)同事、雕塑家周阿成老师力荐,无锡就由我这个只待了20年的“新(非)无锡人”执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任在身,时间紧迫,我搁下接近尾声的《世界工业设计史潮》的写作,全身心投入到无锡美术史研究上。时间再紧迫,也得按规矩和程序办:先是跑去市文史馆、图书馆和美协等地处查阅档案,不少原始材料其文件上缘、左边均被装订死,这说明被反复整理过、更说明过后未曾被人启封、查看过;只有沉下去,才能把几近淡出人们视线的美术史料浮出水面,写全、写细、写深、写透,才能将大约一个世纪前后培养画家的无锡裱画店、画像馆梳理出来……然后重点走访老画家,除了向比较熟悉的时任美协主席张崇政等了解情况外,还特意通过其孙吴恽(曾经的学生兼同事)拜访前任美协主席吴荣康老先生探询不曾了解的详情。最后,历时一月终于完稿,原本要求仅限万字论文近洋洋洒洒弄成近3万余字,最终出版时只好略去诸如“秦祖永与《桐荫论画》”、“一代宗师徐悲鸿”等章节,即便这样也足有2万5千字之多;尽管如此,主编竟破例超长刊登,并使之成为该论文集中最长的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成之后,省美协专门隆重召开了理论研讨会,使我有机会聆听诸多老一辈美术家、美术理论家畅谈教诲,切磋交流;没想到的是,组委会还安排我与陈传席老师同留一宿,倚枕长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世纪之交美术的回眸与展望”理论研讨会代表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9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枯燥、艰辛而漫长的史论研究,我暂时放弃了日常绘画习作。但从内心深处我还是很想画画,而像全(奥)运会一样,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乃是每一个青年画家积极参与、向往入选的机遇和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有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后</span>聆听徐坚教授特意邀请来无锡的张英洪和关维兴二位水彩画大咖的精彩讲座及座谈交流,亦仿佛是一针催化剂或强心剂,唤起了我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故,在缺乏“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训练的情况下,凭借8年前、甚至更早积累下来的素材和老底子,更凭某种艺术灵感与冲动我开始搞起了久违了的“主题性绘画”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水彩画《苗家盛会四月八》</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79x109cm 1999年作</span></div></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家盛会四月八》创作体会及说明</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水彩画《苗家盛会四月八》一画是根据1991年带设计学院90级同学赴湘西写生考察所收集、整理的素材,并受关维兴老师水彩画插图《城南旧事——英子逛天桥》启发创作而成的,自认为这是一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模式的演习、实践(详见拙著《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第100页插图及相关说明文字)。</h3><h3><br></h3><h3> 此为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应征作品。那年江苏省美协特别重视各地创作,专门组织著名画家、专家来无锡莅临指导。当老水彩画家杨云龙、范保文先生(均已故)看到此对开大小的初稿时倍加鼓励,同时提出了许多中肯修改意见。于是我就再花一周时间在整开水彩纸上重新画了色彩更加明朗的一幅作为正稿提交(后被雄心勃勃拟筹建“中国水彩画博物馆”的台湾收藏家收藏)。</h3><h3><br></h3><h3> 在九届美展开幕那天,作为评委之一的杨云龙教授非常关怀我这个无名小辈及其并不显眼的这幅小画(不知何时起,全国美展入选作品之中整开水彩画俨然已属“小画”),特意来到我的画前指点,交流之余他又悄悄跟我说,尽管他据理力争,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原本这幅画是可以获奖的……</h3><h3><br></h3><h3><br></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南旧事——英子逛天桥》<br>水彩画插图 关维兴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创作《苗家盛会四月八》而作的</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速写、草图及照片素材 1991年</h5>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彩画《雨过草原》<br>54x79cm 1999年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过草原》创作体会及说明</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水彩画《雨过草原》则是作者1990年跟随研究生导师徐坚教授远赴新疆巴里坤大草原的产物。</h3><h3><br></h3><h3> 辽阔草原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说变就变的天气(云);而令我过目不忘的人物则是那从左到右走过的侧影,既如科·巴巴画笔下的《农民》那样或具有其永恒的造型特质,又如画家俞理、王怀庆所塑造的行走中的侧面剪影那样富有情趣乃至诗意(参见拙著《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第101页插图及相关说明文字)。</h3><h3><br></h3><h3> 可以这么说,此画是退一步为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而作(投稿)的。虽然没有像《苗家盛会四月八》那样花更多的力气和时间去画40多个人,但相比之下比较轻松的作画心情、加之画面情景也比较轻松、休闲,致使该作品反能彰显祖国各民族其乐融融大团结的欢快气氛和主旋律,故而刻意努力创作的那幅“力作”效果不一定比这幅好多少,不敢奢望的是居然如愿获奖……须知,此乃九届美展落选作品!</h3><h3><br></h3><h3><br></h3><h3></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布加和中国医生》<br>连环画 俞理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创作《雨过草原》而作的<br>速写、草图及照片素材 1990年</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庆祝建国70周年,就想起那年为了给国庆50周年献礼,无锡邮政局出品、江大设计学院同事沈大为、寻胜兰、冉海泉、萨兴联和我联手创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民族大团结》邮资明信片纪念册设计”。沈大为老师统一设计版页母(模)版及封面设计,不仅奠定了色彩基调,而且为该套明信片设计增色不少;我们每人则各自完成10幅(10个民族)完整的作品构思与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主要任务是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朝鲜族以及几个人数更少、不为详知的少数民族选取其典型的人物造型、活动场景以及服饰特色并画出其形象生动的绣像画组合,即要体现该民族的特色,不能有重复之嫌,又得符合整体构思并形成一套风格统一的邮品:一男一女、顾盼呼应,题材上多采用舞蹈情景、也有劳动场面;形式上则以强调平面化图案装饰性为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全国出品的取材于56个民族大团结的大型邮资明信片(连同邮票)共有两个版本,可以说这两波设计师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商量,几乎是同步制作出版的。现在看起来北京的那套由于是一个人完成的,其风格绝对统一、完整;而我们江苏这套因多人合作之故(为赶在1999年国庆节之前面世),似趋于多样化而呈热闹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大团结》邮资明信片纪念册设计<br>沈大为、寻胜兰、李亮之、冉海泉、萨兴联合作<br>1999年</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位作者亲笔签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为本人完成的其中10幅、<br>即10个民族装饰人物画创作</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br></h3><h3> 概言之,那一年,我所撰写的第一本书《世界工业设计史潮》奠定了我设计史论研究的基础,甚至埋下了日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伏笔,不仅荣获2003年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多年以来成为江南大学乃至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专业硕博研究生入学考试或教学参考书;至于那篇“被逼出来”的应急论文《无锡美术百年沧桑》,不经意之间或已成为日后研究无锡美术史的一块敲门砖、铺路石。</h3><h3><h3><br></h3><h3> 那一年,我仅仅画了两幅水彩画,却达到了本人迄今为止没有超越的艺术成就——《苗家盛会四月八》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雨过草原》获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民族百花奖金奖;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民族大团结》邮资明信片纪念册设计”经5人团队共同努力,一举获得江苏省邮政广告设计大赛唯一金奖。</h3></h3><h3><br></h3><h3> 花甲之年看而立之年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别样一道风景。那年头,我理论与实践并重,写书之余画画,且数年写成一本书、一年之内仅画两张画;现如今我赋闲在家,自娱自乐与做学问相结合,舞文弄墨做美篇,且终可用大把时间画自己心仪的画了!</h3><h3><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附】</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br>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3年</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序 徐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自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第100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灵彩动——水彩画技艺论》第101页</h5> <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