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现将新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不含四、五、六、七、八、九年级下册)和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3.5)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挑出来,望指正。<br /></h3><h3>本文的结构大体上分为四块:一是位置,即在教科书中的页码;二是字词、句子、标点符号、插图等疑似错误内容;三是错因分析;四是正确用法或建议。</h3><h3><br /></h3><h3>一、字词使用方面</h3><h3><br /></h3><h3>编号:1<br /></h3><h3>各册<br /></h3><h3>版权页<br /></h3><h3>请与印厂联系调换</h3><h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P1567,[印]1.政府机关的图章,泛指图章;2.印子;3.留下痕迹,特指是文字或图画等留在纸上或器物上;4.符合;5.姓。</h3><h3>印厂,是业内对印刷厂的简称,用在教科书中不规范。</h3><h3>应为"印刷厂"或"承印厂"。</h3><h3><br /></h3><h3>一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2</h3><h3>P76</h3><h3>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h3><h3>"想想"建议用"想一想,"</h3><h3><br /></h3><h3>二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h3><h3>P56</h3><h3>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h3><h3>亦有"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一说。建议以史实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使用作者原文。</h3><h3>编号:4</h3><h3>P75</h3><h3>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h3><h3>1. "朱德的扁担"不符合常理。比如,王小明的作业本上,只需写上名字,即可表明是王小明的作业本。"的作业本"属多余。</h3><h3>2. 经查证,在扁担上写字的人为当时的军需处长范树德,而非朱德本人。</h3><h3>3. 扁担上写的是"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h3><h3><br /></h3><h3>二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5</h3><h3>P22</h3><h3>选作棵文时有改动。</h3><h3>"棵"应为"课"</h3><h3>编号:6</h3><h3>P48</h3><h3>造作课文时有改动。</h3><h3>"造"应为"选"</h3><h3><br /></h3><h3>三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7</h3><h3>P40-41</h3><h3>赵州桥非常雄伟。</h3><h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h3><h3>"赵州桥非常雄伟"一段的内容写的是桥的精巧,前后不符。此外,赵州桥桥长五十多米,不足以称作"雄伟"。</h3><h3>此处若用"雄伟",那么依逻辑关系,下一自然段首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坚固"应为"雄伟"。这样,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h3><h3>笔者在其他版本中发现,此两处的表述为"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座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h3><h3>笔者认为,后者对赵州桥特征的表述比较贴切。建议采用后者。</h3><h3>编号:8</h3><h3>P48</h3><h3>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h3><h3>"有的"之前加上"原来,"</h3><h3>编号:9</h3><h3>P58</h3><h3>他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h3><h3>"他"应为"它"</h3><h3>编号:10</h3><h3>P61</h3><h3>"就是在露天里,</h3><h3>"里"应为"地里"</h3><h3>编号:11</h3><h3>P72</h3><h3>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h3><h3>另有版本为"两对虎牙"。建议用"两对虎牙"。</h3><h3>编号:12</h3><h3>P78</h3><h3>停着呼吸,</h3><h3>"停着"应为"屏住"</h3><h3>编号:13</h3><h3>P94</h3><h3>食物 :爱吃竹叶、竹笋等,有时也吃其他植物</h3><h3>1. 此处只需注明大熊猫食物的内容,不需要"爱吃…有时也吃其他植物"等字眼。</h3><h3>2.大熊猫除了吃竹叶、竹笋外,竹杆也是它的主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P246"[大熊猫]吃竹叶、竹笋。"的表述亦不正确。</h3><h3>3.大熊猫属食肉目动物,有时吃竹鼠,而竹鼠属于动物,"其他植物"不能涵盖。</h3><h3>此处宜改为"竹子等"。</h3><h3><br /></h3><h3>四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14</h3><h3>P5</h3><h3>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h3><h3>去掉"照亮了,"</h3><h3><br /></h3><h3>六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15</h3><h3>P9</h3><h3>路转溪桥忽见</h3><h3>"溪桥"过去一直用作"溪头"。因何改为"溪桥",是传播者转引、抄录错讹的原因,还是因依据的版本的权威性、可信度、文献价值不同而改,或是出于社会原因综合考虑而改,应在有关网站加以说明。</h3><h3>编号:16</h3><h3>P11</h3><h3>"你恐惧着什么?你悲哀些什么?"</h3><h3>作者原文中"着"为"些"</h3><h3><br /></h3><h3>七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17</h3><h3>P4</h3><h3>他领着我们上前去</h3><h3>去掉"他"</h3><h3>编号:18</h3><h3>P41</h3><h3>[东方朔(前154-前931)]</h3><h3>此处是用来解释生词[东方朔]的,生卒年应在后面释义中出现。</h3><h3>此类现象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上册中共有35处。</h3><h3>编号:19</h3><h3>P45</h3><h3>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h3><h3>此处应加上作者为盲人、聋人。</h3><h3>编号:20</h3><h3>P89</h3><h3>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h3><h3>"在"应为"对"</h3><h3>编号:21</h3><h3>P123</h3><h3>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h3><h3>"加"应为"增"</h3><h3>编号:22</h3><h3>P133</h3><h3>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h3><h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P231[达到]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得到|达不到|目的没有达到|达到国际水平。</h3><h3>P266[到达]到了(某一地点、某一阶段):火车于下午3时到达北京。</h3><h3>可见,"达到"多用于达到一个标准或要求;"到达"多用于到达一个地方或形容一个动作完成。</h3><h3>建议此处用"到达"。</h3><h3><br /></h3><h3>八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23</h3><h3>P130</h3><h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h3><h3>"是"过去一直用作"斯",应就改订原因在有关网站加以说明。</h3><h3><br /></h3><h3>九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24</h3><h3>P3</h3><h3>他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h3><h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P879[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茫茫大海|茫茫的大草原|前途茫茫|茫茫的一片白雾。</h3><h3>[莽莽]1.形容草木茂盛:杂草莽莽。2.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雪原。</h3><h3>鉴于作者词作原文即为"惟余莽莽",况且此处下句"苍茫大地"中已有一个"茫"字,故用"莽莽原野"更为合理和贴切。</h3><h3>编号:25</h3><h3>P89</h3><h3>假如鲁滨孙没有获救,</h3><h3>"孙"和"逊",虽然只是一种翻译上的区别,但《鲁滨逊漂流记》在我国以往这么多年的传播过程中一直译作"鲁滨逊",这种译法早已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还是按照约定俗成译作"鲁滨逊"更妥一些,这样也符合更多读者的阅读习惯。</h3><h3>编号:26</h3><h3>P101</h3><h3>[米开朗基(1475-1564)]现在译作"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雕塑家、建筑师。</h3><h3>八年级上册P36[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h3><h3>对同一个人物,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的介绍除了生卒外,均不一致。</h3><h3>二者应一致。</h3><h3><br /></h3><h3>二、标点符号使用方面</h3><h3><br /></h3><h3>一年级上册<br /></h3><h3><br /></h3><h3>编号:27</h3><h3>P71</h3><h3>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h3><h3>P86</h3><h3>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h3><h3>P99</h3><h3>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h3><h3><br /></h3><h3>同类句型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应一致。</h3><h3><br /></h3><h3>二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28</h3><h3>P54</h3><h3>写的时候,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h3><h3>"。"应为":"</h3><h3><br /></h3><h3>五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29</h3><h3>P27</h3><h3>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h3><h3>"呢"后应加"?"</h3><h3><br /></h3><h3>三、 插图</h3><h3><br /></h3><h3>二年级上册<br /></h3><h3><br /></h3><h3>编号:30</h3><h3>P64-65</h3><h3>此处插图时代错置,图上出现了与历史背景不匹配的事物。</h3><h3>两张图上的书生都有包裹发髻的巾帻,这是秦汉到明代流行的头巾(明代有方形"四方平定巾")。不过,课文中他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h3><h3>如果主人公真这么说话,那他的形象就只能是梳着清代辫子的书生了。</h3><h3>因为南瓜是原产于美洲的植物,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才传播开来。虽然它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但起初因系从日本间接输入,中国人称之为"倭瓜"。"南瓜"这一名称,是直至清代中后期,南方所种植的南瓜品种沿大运河向北移栽,在山东尤其受欢迎,北方人因其来自南方,才流行称之为"南瓜"的。</h3><h3><br /></h3><h3>七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1</h3><h3>P21</h3><h3>史铁生画像</h3><h3>插图下应注明:史铁生</h3><h3>编号:32</h3><h3>P95</h3><h3>猫的插图</h3><h3>插图下应注明:猫</h3><h3>以与P39、P71的插图说明相一致。</h3><h3>编号:33</h3><h3>P100</h3><h3>鸭子的插图</h3><h3>插图下应注明:鸭子</h3><h3>以与P39、P71、P95的插图说明相一致。</h3><h3><br /></h3><h3>八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4</h3><h3>P109</h3><h3>P110</h3><h3>蝉的插图</h3><h3>插图下应注明:蝉</h3><h3><br /></h3><h3>九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5</h3><h3>P109</h3><h3>插图</h3><h3>此插图为"三顾茅庐"的场景。图中罗帐内壁画中有"空谷幽兰"的字样。空谷幽兰,一般认为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老残游记》发表于1903年,和蜀汉时期相距1680年左右。</h3><h3><br /></h3><h3>四、其他</h3><h3><br /></h3><h3>一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6</h3><h3>P24</h3><h3>b-a=ba</h3><h3>应与P28一致:b-ā=bā</h3><h3><br /></h3><h3>二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37</h3><h3>封底前</h3><h3>无《后记》</h3><h3>应规范</h3><h3><br /></h3><h3>三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38</h3><h3>P2《大青树下的小学》</h3><h3>此文文体不分。<br /></h3><h3>课文里说:蝴蝶和两只小猴子在听孩子们读课文,小鸟、松鼠和山狸在看同学们做游戏。</h3><h3>这到底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呢?</h3><h3>小说、戏剧、诗歌等,属虚构类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历史、传记、调查报告等,属于非虚构作品,重在合乎事实。</h3><h3>而《大青树下的小学》,没有基本的文体区分,混淆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真的有蝴蝶和两只猴子听同学们读课文,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同学们做游戏吗?这所小学在哪里?大青树是棵什么树?古老的铜钟是什么年代锻造的?</h3><h3>此文的作者吴然是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的,也许他可以提供关于这所小学的事实材料。</h3><h3><br /></h3><h3>三年级下册</h3><h3><br /></h3><h3>编号:39</h3><h3>P18</h3><h3>《陶罐和铁罐》一文中,因铁罐很傲慢、陶罐很谦虚,导致不同的结局: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在地下掘出了陶罐,没有见到铁罐。</h3><h3>故事情节和作者欲表达的意思之间过于牵强,生硬、做作。铁罐的傲慢与找不到铁罐之间,没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不合逻辑。</h3><h3>编号:40</h3><h3>P57</h3><h3>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引用了《美丽的西沙群岛》一文。</h3><h3>前面第四单元所选文章中并无《美丽的西沙群岛》一文。</h3><h3>编号:41</h3><h3>P91</h3><h3>"您老人家必要高寿,</h3><h3>"必要"在字典中释义为"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h3><h3>此处用法不妥,可改为"必定"等。</h3><h3><br /></h3><h3>五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42</h3><h3>P106</h3><h3>〔耻〕以......为耻。</h3><h3>〔耻〕应先作释义耻辱,之后再讲用法。</h3><h3><br /></h3><h3>八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43</h3><h3>版权页</h3><h3>审图号GS(2017)1363号</h3><h3>其他语文教科书中均未见有此号。</h3><h3>编号:44</h3><h3>P71</h3><h3>《庭中有奇树》中第二句"绿叶发华滋"中的"华",教科书解释为"花"。《昭明文选译注》的解释与此相同,并把"发"解释为"开放"。"绿叶开放花朵繁盛",显然不通。教科书没有注释"发"字。百度百科将"发华滋"笼统地解释为"花开繁盛",实际上是将原文偷换为了"华发滋"。《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在赏析中将"发"当作"衬托"来理解,"绿叶衬托花朵繁盛",很符合现代人的认知模式。我们不是常说"红花还需绿叶陪衬"吗?但是,绿叶只能衬托出花的颜色,并不能衬托出花的繁盛。如果没有绿叶,满树花朵不是更显得繁盛吗?并且,"绿叶衬托花朵繁盛"这种"主谓宾补"俱全的复杂句式,与这首诗其余诗句的简明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当时的用语习惯。因此,将"发"解释为"衬托"也靠不住。《汉语大词典》有"华滋"一词:形容枝叶繁茂。其中的例句就包括这首诗。此外,还举了王安石《今日非昨日》诗句"仰看青青叶,亦复少华滋"。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安石的诗句中,"华滋"正是用来修饰叶子的。所以,"绿叶发华滋"这句诗应该理解为:绿叶显得繁茂。发,有"显现""生长"等意思。</h3><h3><br /></h3><h3>九年级上册</h3><h3><br /></h3><h3>编号:45</h3><h3>P111</h3><h3>[嗔(chen)]怒,生气。</h3><h3>此字已在七年级上册P98[嗔怪]中作为生字注音。此处不必注音,直接解释在文中的含义。</h3><h3><br /></h3><h3>多册</h3><h3><br /></h3><h3>编号:46</h3><h3>文章出处</h3><h3>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x册》。</h3><h3>此处只标明了文章的来源,不知道是何人何时何地写的,属"三无"产品。笔者认为,文章出处只需注明作者姓名及文章在选作课文时内容有无改动。至于文章来源于以前的哪本教科书,读者勿需了解。如果按编辑这样的做法,那么凡在以往教科书中用过的文章,在新教科书中均应注明"选自x年x版教科书第x册"。</h3> <h3><br /></h3><h3>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3.5)中,一些疑似错讹的地方如下(暂以页码排序):</h3><h3>(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先行说明。<br /></h3><h3>那就是,长期以来宽容名人名家的作品有病句、错别字,刻意回避,任其贻害大众。</h3><h3>尽管编者以"通""同""也作""假借""异体字"等进行了注解,说明了规范书写方式,但"改还是不改"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论。如果这样的维护是为了尊重原著,那么普通人作品中的病句、错别字是否也允许存在?考试的时候写错字理应不该扣分。)</h3><h3><br /></h3><h3>高中语文必修1</h3><h3><br /></h3><h3>编号:47</h3><h3>P12</h3><h3>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br /></h3><h3>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br /></h3><h3>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br /></h3><h3>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br /></h3><h3>中途易辙,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的主语都是大堰河,但第四行的主语却变成了她的乳儿,否则,第四行的主语如果是大堰河的话,那此行中的"妈"即是大堰河的妈,也就是乳儿 外婆,这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因为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所以,此句的主语就是大堰河,但与上文不衔接。<br /></h3><h3>第四行可改为:为了他,让她的乳儿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br /></h3><h3><br /></h3><h3>编号:48</h3><h3>P18</h3><h3>插图 荆轲刺秦(汉画像砖)<br /></h3><h3>图中"樊於其頭","其"与文中不符,应为"期"。此汉画像砖究竟为真品还是赝品,望专家再行考证。<br /></h3><h3><br /></h3><h3>编号:49</h3><h3>P19竖子,对人的蔑称。</h3><h3>P25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h3><h3>对同一个词的解释应该一致,况且只间隔2页,却解释两次,似不妥。<br /></h3><h3><br /></h3><h3>编号:50</h3><h3>P22</h3><h3>终于失败自杀。<br /></h3><h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P1699[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编辑在这儿用"终于",意味着项羽的理想是失败自杀。经过与刘邦五年交战,终于实现了自杀的愿望。<br /></h3><h3>此处,"终于"宜改为"终以""最终以""后",或"因失败而自杀""最终因失败被迫自杀"等。<br /></h3><h3><br /></h3><h3>编号:51</h3><h3>P32</h3><h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为梁实秋,作者像配图位置却为"梁启超像"。另外,正文下的释文中没有关于作者的介绍,也未注明作者梁实秋与梁任公(梁启超)有什么关联。<br /></h3><h3><br /></h3><h3>编号:52</h3><h3>P35</h3><h3>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br /></h3><h3>破折号使用错误。此处破折号既不是补充说明,也不是上文的总结,第一句是个介宾短语,第二句提主干即为"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里只讲述了一件事,不是时间,所以最后一句与上文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br /></h3><h3>可改为: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br /></h3><h3><br /></h3><h3>P40<br /></h3><h3>编号:53</h3><h3>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h3><h3>标点错误导致无法理解。第一句的句号应为逗号,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详细说明;第一句后的逗号应为句号,因为下文讲红砖墙。<br /></h3><h3>可改为: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br /></h3><h3><br /></h3><h3>编号:54</h3><h3>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h3><h3>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第二句的主语应是承前省,可那样不能理解。<br /></h3><h3>可改为:工房区域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或工房区域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br /></h3><h3><br /></h3><h3>编号:55</h3><h3>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h3><h3>"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放在句子开头,没有主语,不存在承前省的问题,所以应该把主语补出来,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工房"作主语。其后的三句都没有主语,按汉语表达的惯例,应该可以理解为承前省,那么最后一句以"工房"作主语就不通,错误是句式杂糅,一句话把两句话"一共八十户"和"一楼一底的房屋"混在一起,即一个主语管两个宾语,它们的谓语却不一样,"一楼一底的房屋"与"这些工房"搭配,其谓语应该是"是",即"这些工房是一楼一底的房屋",而同样的谓语与后一个宾语搭配就不通了,"这些工房是八十户"显然不通,房子显然不是户,后一句的主语应该为"有",这样就通了,"这些工房有八十户"。所以如果修改的话,要么还是以"工房"为主语,那么就应该改成"都是一楼一底的房屋,里面住着八十户";要么把后一句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改成"一楼一底的房屋一共八十户"。<br /></h3><h3>可改为: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这些工房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楼一底的房屋一共八十户。<br /></h3><h3><br /></h3><h3>P41<br /></h3><h3><br /></h3><h3>编号:56</h3><h3>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h3><h3>主语不一致。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主语都是包身工,第三句的主语却是包工头。<br /></h3><h3>可改为: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由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br /></h3><h3><br /></h3><h3>编号:57</h3><h3>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h3><h3>"享福"和"福分"语义重复。"享福"意指"享受幸福。谓生活的安乐美好。""福分"意指"享受幸福的运气"。"享福"和"福分"都有享受幸福的意思,可以删去"的福分了",或者将"福气"改为"运气"。<br /></h3><h3><br /></h3><h3>编号:58</h3><h3>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br /></h3><h3>搭配不当。"晨光"有什么"线条和影子"呢,晨光只有投射到物体上才能形成影子。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缺少介词"在"。<br /></h3><h3>可改为:四点半之后,在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br /></h3><h3><br /></h3><h3>编号:59</h3><h3>P42</h3><h3>这只是常有的例子的一个。<br /></h3><h3>缺少介宾短语的相应结构。在"例子"后应该加一个"中",表示"例子"是介宾短语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中字,则"例子"作"一个"的定语,显然,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子"作为名词是不能修饰数量词"一个"的,只能说"一个例子"。<br /></h3><h3>可改为:这只是常有的例子中的一个。<br /></h3><h3><br /></h3><h3>P43<br /></h3><h3><br /></h3><h3>编号:60</h3><h3>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h3><h3>语意不明。最初的钱是什么?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知道,可能是贝壳或盐什么的,此处前后不搭配。把"钱"改成"工钱"就行了。<br /></h3><h3>可改为:最初的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br /></h3><h3><br /></h3><h3>编号:61</h3><h3>最初的工作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h3><h3>语序不当。<br /></h3><h3>可改为:工作的最初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br /></h3><h3><br /></h3><h3>编号:62</h3><h3>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h3><h3>前后主语不一致,导致搭配不当。第一句的主语是"铁门",第二句没有主语,把第二句的谓语和宾语提出来,是"好像奴隶",如果主语依然是"铁门",显然不能搭配,而文中第二句真实的主语应该是"包身工"。<br /></h3><h3>可改为: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来。<br /></h3><h3><br /></h3><h3>编号:63</h3><h3>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h3><h3>语意不明。"这"既可修饰"河流",也可修饰"人",如果这修饰"人"的话,即"这人"的"河流",意思是这个河流是某人的,表示真正的自然界的河流,它怎么能分开呢?如果"这"修饰"河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通顺的。不如直接把"人的河流"写成"人流",就不会有问题了,因为"人流"是一个词。<br /></h3><h3>可改为:一出门,人流就分开了。<br /></h3><h3><br /></h3><h3>编号:64</h3><h3>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h3><h3>主动被动不分。"亲近"前应该加一"被"字。如果不加这个字,就表示她们自己不去亲近别人,实际上是她们被别人厌恶,别人不愿意理她们。<br /></h3><h3>可改为: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被亲近的原因。<br /></h3><h3><br /></h3><h3>编号:65</h3><h3>P44</h3><h3>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br /></h3><h3>缺少宾语。第二句如果没有宾语,意思就是她可以欺侮别人。所以加上一个词"他们",意思就明了了。<br /></h3><h3>可改为: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她们,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br /></h3><h3><br /></h3><h3>编号:66</h3><h3>P76—77</h3><h3>由于此教科书编写于2007年3月,故《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文中列举的"酷、爽、白领、另类、炒作、克隆、网络、黑客、低保、攀岩、帅哥、辣妹、知本家、炒鱿鱼、卡拉OK、知识经济、终身教育、手机、义工、特首、访问、杀手、作秀、买单、朝阳产业、生物入侵、黄金周、快餐、豪宅、大片、韩流、AA制、丁克家庭、SOHO一族、新新人类"已是明日黄花,时过境迁,与"新词新语 流行文化"相去甚远,名不符实,沾不上边。<br /></h3><h3><br /></h3><h3>高中语文必修2</h3><h3><br /></h3><h3>编号:67</h3><h3>P4<br /></h3><h3>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br /></h3><h3>"不用说"有歧义。第一句单独来看,意思就是采莲的人不必说很多话,显然原文没有这个意思。<br /></h3><h3>可改为:采莲人不多,但看采莲的人却很多。<br /></h3><h3><br /></h3><h3>P10</h3><h3><br /></h3><h3>编号:68</h3><h3>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地面,纸糊的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h3><h3>主语不一致。第一句的主语是"我",后一句的主语明显是"房间",但根据承前省的原则,第二句没有主语,那主语也应该就是"我",显然是不可能与"地面"等相搭配。<br /></h3><h3>可改为: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这里有砖铺的地面,纸糊的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br /></h3><h3><br /></h3><h3>编号:69</h3><h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h3><h3>句式杂糅。这里应该是两句:"我怀念着绿色"和"这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因此,改的时候把它们分开就可以了。如果不这样,那么,这个句子没有办法提出主干。<br /></h3><h3>可改为:我怀念着绿色,它让我把心都等焦了。<br /></h3><h3><br /></h3><h3>编号:70</h3><h3>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h3><h3>句式杂糅。<br /></h3><h3>可改为:我的心情急不暇择,即使一枝之绿我也视同至宝。<br /></h3><h3><br /></h3><h3>编号:71</h3><h3>P11</h3><h3>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br /></h3><h3>标点符号错误。"它的固执"和"无亲热"应该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要用顿号。<br /></h3><h3>可改为: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br /></h3><h3><br /></h3><h3>编号:72</h3><h3>P14</h3><h3>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br /></h3><h3>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r /></h3><h3><br /></h3><h3>编号:73</h3><h3>P22</h3><h3>扶将,扶持,这里是服侍的意思。将,也是扶持的意思。<br /></h3><h3>"扶将"应为"扶"。<br /></h3><h3><br /></h3><h3>编号:74</h3><h3>P23</h3><h3>鲑,这里是鱼类菜肴的总称。珍,美味。市,购买。<br /></h3><h3>按原句顺序"交广市鲑珍","市,购买。"应在"鲑,......"前面。<br /></h3><h3><br /></h3><h3>编号:75</h3><h3>P15、P16、P26、P35</h3><h3>言,助词,没有实义。<br /></h3><h3>言,助词,无实义。</h3><h3>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h3><h3>斯,语气词,无实义。</h3><h3>思,语气词,无实义。</h3><h3>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h3><h3>其,助词,无实在意义。</h3><h3>这里7个单词,关于词性出现了3种说法:助词,语助词,语气词;关于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出现了5种表述:无实义,没有实义,无实在意义,没有实在意义,这里没有实际意义。<br /></h3><h3>应规范。</h3><h3><br /></h3><h3>编号:76</h3><h3>P50</h3><h3>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br /></h3><h3>这里用"终于",意味着主人公对"厄运"充满了期待,显然不妥。</h3><h3>"终于"应为"不幸"等。<br /></h3><h3><br /></h3><h3>编号:77</h3><h3>P51</h3><h3>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直面挫折,勇于斗争的人物的描写。<br /></h3><h3>第二个逗号应为顿号。<br /></h3><h3><br /></h3><h3>编号:78</h3><h3>P52</h3><h3>这套教科书选用了《美文》"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的一些竞赛题,特向《美文》杂志社和题目命题者表示诚挚的谢意。<br /></h3><h3>这个注脚并不是专为本页上文相关内容的说明,故应出现在《后记》中。<br /></h3><h3><br /></h3><h3>编号:79</h3><h3>P57</h3><h3>他似乎被毒蛇蜇了一口,<br /></h3><h3>蜇,指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而蛇是用牙齿咬人的,不是蜇人。这里说"蜇了一口","口"说明蛇用的是牙齿。<br /></h3><h3>"蜇"应为"咬"。</h3> <h3><br /></h3><h3>高文语文必修5</h3><h3><br /></h3><h3>编号:80</h3><h3>P6</h3><h3>插图"林教頭風雪山神庙"<br /></h3><h3>现在使用的汉字是1964年开始简化的。教科书虽未注明插图所作的时间,但图中"頭風"使用的是繁体字,故图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庙"的"庙"应为"廟"。<br /></h3><h3><br /></h3><h3>编号:81</h3><h3>P10</h3><h3>我们教师们都怕他。<br /></h3><h3>"们"使用不当。<br /></h3><h3>可改为:我们教师都怕他。或教师们都怕他。<br /></h3><h3><br /></h3><h3>编号:82</h3><h3>P14</h3><h3>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br /></h3><h3>介词使用不当,应该加一个"在"字。<br /></h3><h3>可改为:三个节日在过去三五十年前。<br /></h3><h3><br /></h3><h3>编号:83</h3><h3>P25 来,助词,无义。</h3><h3>P35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h3><h3>"无义"和"无实义",有什么区别?<br /></h3><h3>应规范。</h3><h3><br /></h3><h3>编号:84</h3><h3>P26[眄(mian)庭柯以怡颜]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h3><h3>P30[睇眄(dimian)]看。</h3><h3>"眄"已经在P26作为生字注音,P30可只注音"睇",不再注音"眄"。<br /></h3><h3><br /></h3><h3>编号:85</h3><h3>P27</h3><h3>[已矣乎]算了吧!助词"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br /></h3><h3>按顺序,此处应为:助词"矣""乎"连用。<br /></h3><h3><br /></h3><h3>编号:86</h3><h3>P31</h3><h3>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br /></h3><h3>"簪"的释义为"......的簪",极为不妥。<br /></h3><h3>应为"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br /></h3><h3><br /></h3><h3>编号:87</h3><h3>P35</h3><h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br /></h3><h3>P33《逍遥游》的作者为庄周,而不是"庄子",不能想当然。故此处"庄子"应为"庄周"。<br /></h3><h3><br /></h3><h3>编号:88</h3><h3>P41</h3><h3>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r /></h3><h3>介宾短语缺少搭配词。<br /></h3><h3>可改为:但是在文学方面,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r /></h3><h3><br /></h3><h3>编号:89</h3><h3>P42</h3><h3>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br /></h3><h3>搭配不当。"它的直指的意义"是一个短语,中心语是"意义",而后去没有相应的谓语与之搭配,所以应该把这个短语改成一个主谓句。"它可联想到……"这个句子搭配不当,"它"在这里指的是"烟",显然,"烟"是不能联想的,它没有思维的能力,因而在"可"之后加"使人",句子就通顺了。<br /></h3><h3>可改为:比如说"烟",它有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使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br /></h3><h3><br /></h3><h3>编号:90</h3><h3>P45</h3><h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br /></h3><h3>标点错误,造成理解困难。<br /></h3><h3>可改为:<br /></h3><h3>方案一 《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h3><h3>方案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h3><h3>方案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九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h3><h3><br /></h3><h3>编号:91</h3><h3>P45—47</h3><h3>正文下方关于人物的简介中,一模一样的句式,"[XXX]字XX"后面用句号的有6处,用逗号的3处,不知其可。<br /></h3><h3>标点符号的使用应规范。<br /></h3><h3><br /></h3><h3>P49<br /></h3><h3><br /></h3><h3>编号:92</h3><h3>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h3><h3>搭配不当,人是不可能发生问题的,人自身只会出现问题。<br /></h3><h3>可改为: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问这个问题。<br /></h3><h3><br /></h3><h3>编号:93</h3><h3>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h3><h3>状语位置不当。<br /></h3><h3>可改为:中国最好的戏剧诗,远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br /></h3><h3><br /></h3><h3>编号:94</h3><h3>P52</h3><h3>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br /></h3><h3>第一,"型式"错误,要么"类型",要么"形式",此处应为"类型",第二,"在西洋诗"应为"在西洋诗里"。<br /></h3><h3>可改为:跟中国田园诗同一类型的作品,在西洋诗里自成风会。<br /></h3><h3><br /></h3><h3>编号:95</h3><h3>P55</h3><h3>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br /></h3><h3>主语的不当结构造成主宾搭配不当或难辨主语。"为"字改成"的"字。<br /></h3><h3>可改为: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br /></h3><h3><br /></h3><h3>编号:96</h3><h3>P56</h3><h3>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br /></h3><h3>主宾搭配不当,主干为"体系为方法",不合逻辑。<br /></h3><h3>可改为: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体系。<br /></h3><h3>或:这个体系的主要结构为木材结构。</h3><h3><br /></h3><h3>P57</h3><h3><br /></h3><h3>编号:97<br /></h3><h3>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h3><h3>"除掉"是动词,不能当作介词用,它不能跟"之外"组合搭配。<br /></h3><h3>可改为: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非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br /></h3><h3><br /></h3><h3>编号:98</h3><h3>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h3><h3>介宾短语结构错误,或介宾短语搭配不当。<br /></h3><h3>可改为:在颜色的使用上(或在使用颜色方面),中国建筑是世界中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br /></h3><h3><br /></h3><h3>编号:99</h3><h3>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h3><h3>未能正确使用介词。<br /></h3><h3>可改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br /></h3><h3><br /></h3><h3>编号:100</h3><h3>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h3><h3>"使"字缺少宾语。<br /></h3><h3>可改为: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它(或它们)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br /></h3><h3><br /></h3><h3>编号:101</h3><h3>P60</h3><h3>[鳟(zun)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h3><h3>P62</h3><h3>[鲱(fei)鱼]一种形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鱼类。</h3><h3>两段话相比较,后者"一种形体侧扁而长"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br /></h3><h3><br /></h3><h3>编号:102</h3><h3>P61</h3><h3>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br /></h3><h3>用词不当,"构成"指结果,改成"构造"指过程。<br /></h3><h3>可改为: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造一片发育中的组织。<br /></h3><h3><br /></h3><h3>编号:103</h3><h3>P64</h3><h3>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以致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br /></h3><h3>用词错误。"以致"是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结果)。此处"以致"后的句子并不是不好的结果。<br /></h3><h3>可改为: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而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br /></h3><h3><br /></h3><h3>编号:104</h3><h3>史蒂芬.霍金,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br /></h3><h3>本册书前言《致同学们》是编者2004年6月写的,《后记》是编者2007年1月写的,版权页表明"2019年7月第1次印刷",跨度15年,时效性差。<br /></h3><h3>受时间的局限,关于霍金的介绍,只提到1942年出生。事实上,霍金已于2018年去世。课本中使用"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极为不妥,肯定会给读者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应删掉。</h3><h3>教科书应根据学生使用时的时间(即现在进行时)做相应修订。</h3><h3>2020年再版时,可使用:史蒂芬.霍金(1942–2018)。</h3><h3><br /></h3><h3>P65</h3><h3><br /></h3><h3>编号:105</h3><h3>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h3><h3>缺少谓语,主语是"你","在实际上"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不作主干成分,"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是一个名词短语,"不可能预言出来的"作"数字"的定语,因而这个句子如果提主干的话,那就是"你数字",什么意思呢?所以有必要改一下,给句子弄一个谓语。<br /></h3><h3>可改为: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数字。<br /></h3><h3><br /></h3><h3>编号:106</h3><h3>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h3><h3>句式杂糅,"更"与"得多"不能放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br /></h3><h3>可改为:但是要做更长远的天气预报。或但是要做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br /></h3><h3><br /></h3><h3>编号:107</h3><h3>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h3><h3>主宾搭配不当。<br /></h3><h3>可改为: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性。<br /></h3><h3><br /></h3><h3>编号:108</h3><h3>[威廉.米勒]美国纽约州农民,近代基督复临运动的创始人。从1831年起开始传道,根据《但以理书》的某些章节推算出基督将于1843年或1844年3月21日第二次降临,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预言虽然失败,但该派仍坚持教义,并于1863年成立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br /></h3><h3>释文中的"该派"并未出现在前文中,是生词,况且此词条是解释[威廉.米勒]的,不应突然冒出一个"该派"("该派"是威廉.米勒的代名词吗?"该派"是什么派?)。威廉.米勒已于1849年去世,1863年成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与威廉.米勒有何相干?<br /></h3><h3><br /></h3><h3>P66</h3><h3><br /></h3><h3>编号:109</h3><h3>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h3><h3>搭配不当,"事物"是不能"发生"的,"发生"只能与"事情"相搭配,而"事物"与"发现"相搭配。<br /></h3><h3>可改为: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根本不在乎。<br /></h3><h3><br /></h3><h3>编号:110</h3><h3>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h3><h3>用词错误,"变成"改成"变得"。<br /></h3><h3>可改为: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得混沌。<br /></h3><h3><br /></h3><h3>编号:111</h3><h3>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更微弱得多。</h3><h3>重复。<br /></h3><h3>可改为: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微弱得多。或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更微弱。<br /></h3><h3><br /></h3><h3>编号:112</h3><h3>P67</h3><h3>我们可以从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br /></h3><h3>介词误用,将"从"改为"通过"。<br /></h3><h3>可改为: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br /></h3><h3><br /></h3><h3>编号:113</h3><h3>P68</h3><h3>这些残余物的相撞会使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br /></h3><h3>宾语缺少中心语。<br /></h3><h3>可改为:这些残余物的相撞会使其中的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br /></h3><h3><br /></h3><h3>编号:114</h3><h3>P80</h3><h3>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br /></h3><h3>本册书卷首《致同学们》是编者于2004年6月写的,《后记》是编者于2007年1月写的。版权页标明,这是2006年11月第二版,2019年7月第一次印刷。<br /></h3><h3>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开幕式是2016年9月4日举行的,而此教科书是2007年1月编就的。那么,编辑是如何知道9年后的事情的?</h3><h3><br /></h3><h3>编号:115</h3><h3>P85</h3><h3>《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作者"梁实秋"在排版上应上提一行。<br /></h3><h3><br /></h3><h3>编号:116</h3><h3>P106</h3><h3>《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于1547年10月9日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br /></h3><h3>这里,首先应介绍塞万提斯是哪个国家的人。需在"马德里"前加入"西班牙"。<br /></h3> <h3><br /></h3><h3>下面集中梳理一下小学、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作者像的标注等问题。</h3><h3><br /></h3><h3>编号:117</h3><h3>小学语文4–6册和初中语文上册中,凡第一次出现所选课文作者时,均标注有姓名,但无"像"字。</h3><h3>高中语文必修1、3、5中,表现形态杂乱。</h3><h3><br /></h3><h3>高中语文必修1</h3><h3>P6戴望舒<br /></h3><h3>P8徐志摩</h3><h3>P10艾青</h3><h3>P27鲁迅</h3><h3>P 32梁实秋</h3><h3>P 40夏衍</h3><h3>P 79孔子像</h3><h3>P 84查尔斯.狄更斯</h3><h3>此册书共选文章13篇。所选作品中,有作者像的8篇,没有作者像的5篇。作者像下未有任何标注的5处,标注"XX像"的2处,配像与作者不符的1处(梁实秋,配的是梁启超像)。<br /></h3><h3><br /></h3><h3>高中语文必修2</h3><h3>P3朱自清像<br /></h3><h3>P7郁达夫像</h3><h3>P10陆蠡像</h3><h3>P 29王羲之</h3><h3>P32苏轼</h3><h3>P 35王安石</h3><h3>P 39蔡元培像</h3><h3>P 42恩格斯</h3><h3>P 76维克多.雨果</h3><h3>此册书共选文章14篇。所选作品中,有作者像的9篇,没有作者像的5篇。作者像下未有任何标注的4处,标注有"XX像"的4处,标注有姓名无"像"字的1处。<br /></h3><h3>作者像中,王羲之(303–361,《兰亭集序》写于353年)、苏轼(1037–1101,《赤壁赋》写于1082年)、王安石(1021–1086,《游褒禅山记》写于1054年)的服饰、神态雷同,仅胡子、帽子略有异。王羲之与苏轼、王安石相隔700余年,但王安石、王羲之的画像,除了帽子样式不同,形象如同双胞胎;苏轼和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帽子迥异,其他神似。</h3><h3><br /></h3><h3>高中语文必修5</h3><h3>P9 契诃夫<br /></h3><h3>P14沈从文</h3><h3>P25陶渊明画像[明]王仲玉绘</h3><h3>P33庄周</h3><h3>P40朱光潜像</h3><h3>P49青年钱钟书</h3><h3>P60刘易斯.托马斯</h3><h3>P64史蒂芬.霍金像 Pavid Montgomery摄</h3><h3>P106塞万提斯画像</h3><h3>此册书共选文章15篇。所选作品中,有作者像的9篇,没有作者像的6篇。作者像下未有任何标注的4处,其余5处标注形态各异,分别为:朱光潜像、陶渊明画像[明]王仲玉绘、青年钱钟书、史蒂芬.霍金像、塞万提斯画像。<br /></h3><h3><br /></h3><h3>为什么有的作者有照片有的没有,哪些作者需要标注或为什么不标注,为什么有的用青年时期的相片而不是中老年时期的,为什么有的标注有摄影师的名字而大多数没有,让人一头雾水。<br /></h3><h3><br /></h3><h3>编号:118</h3><h3>高中语文必修5</h3><h3>P14[老鹳河]一名鹳河......</h3><h3>P29"豫章",一作"南昌"。</h3><h3>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h3><h3>P34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h3><h3>P36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人。</h3><h3>P47[司空曙]字文明,一说字文初。</h3><h3>这里,编者在对尚有异议、有争议,并存两说,或不确定的事物或人物的表述时,先后使用了"一名""一说""一作"等,显得凌乱。</h3><h3>什么语境下用哪个词应严密。<br /></h3><h3><br /></h3><h3>编号:119</h3><h3>高中语文必修5</h3><h3>P43[端木]即子贡(前520?),孔子弟子。</h3><h3>P45[王褒(约513?)]字子渊,北朝诗人。</h3><h3> [沈佺期(约656-约714)]字云卿。初唐诗人。</h3><h3>P47[司空曙(720?790?)]字文明,一说字文初。</h3><h3>P59[李明仲(?-1110)]即李诚,字明仲,郑州人。</h3><h3>上述关于人物的生卒年,有5种不同形式,应规范。尤其是生卒年不祥的,是用"约xx"还是"xx?",须明确,不能混乱。<br /></h3><h3><br /></h3><h3>编号:120</h3><h3>各册</h3><h3>我们与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照片、画作)的作者进行了广泛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但仍有部分作者,未能联系上。烦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br /></h3><h3>教材中的课文应该是摘选自已经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从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角度考虑,理应首先获得作者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许可才能选用该文章。<br /></h3><h3>按照编者的声明,本套教科书编选的部分作品,却是在未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被动入选的。编者只在结尾"敬告作者",让作者如果发现了其作品选入教科书当作商品出售,再行与出版社联系。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极易误导读者:凡被选入教科书的作品,作者知晓与否无关紧要。</h3><h3>另外,教科书里的课文一选好几年,怎么会来不及联系作者?今年来不及,第二年还来不及,几年都没找到作者,这作者怎么这么鬼鬼祟祟?这样没有知名度的作者,他的文章是怎么入选的?那文章来源于哪里?在街上捡的吗?文章的质量可信吗?</h3><h3><br /></h3><h3>编号:121</h3><h3>各册</h3><h3>现行语文教科书字体选用不当,宋体、国标楷体混用,且各字体功能未进行标识。<br /></h3><h3>传统的印刷用宋体和国标楷体两种字体,笔画间连接有很大差异。以"口、田、日、月、用"为例,宋体字"日、月"的横画与两边笔画是相连的,而国标楷体里横画与右边笔画都不相连。<br /></h3><h3>这样的做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书写判断。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是人生学习写字最重要的阶段,但是孩子们的课本里,同一个字却采用了两种差别很大的写法,学生究竟应该仿照哪一种字体来书写,没有作任何的标注与提示,致使孩子们书写陷入诸多误区。</h3><h3>国家标准总局颁布的字体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仿宋_GB2312(用于印刷),另一个则是楷体_GB2312(用于手写)。这也就是说,依照法律,课本使用的字体只能是国标仿宋和楷体。故现行教科书使用的传统的印刷用宋体,应当废止,改为国标仿宋体。<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