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烟火味 最抚“景漂”心

凱哥

<h3>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线条纵横,缠缠绕绕,白绿相间,十分悦目,闻之清香,食之滑润,一碗西北的面条,宛如国画家姜云曦的画作一样艺术,充盈着黄庭坚的诗意。都说“出门的饺子进门面。”亲人远行归来,结束离别之苦,棒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从此,长长久久伴随身边。这是北方民间习俗,象冰天雪地中,远远望见家园升起的袅袅炊烟,温暖过多少岁月。</h3> <h3>  这是一间偌大的工作室,古拙而简洁,画作琳琅满目,国画或工笔或泼墨,瓷画或青花或斗彩,或瓷瓶或瓷板,大件的花瓶插着一束束芒花,作品多是北国风光,茫茫大雪中的群山、飞翔的鸟雀与昂然的青松……,那一根根苍劲有力的线条,缠缠绕绕,将秋日江南绕进千沟万壑、风雪大漠的古丝绸之路,缠入了那大自然的各种褶皱拼色与连绵起伏的辽阔陇上高原,让人感受金戈铁马、风雪边关之壮美;画面透出的一种豪放,我以为只能属于这位西北汉子。</h3> <h3>  是谁说过“唯有艺术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悠闲安坐,享受着面条散发出袅袅热气,热烈的涌入鼻腔,生活浅浅的烟火味,这是无法抵御的诱惑。让我想起曾去过的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旁的“晶华”餐厅,碗中面条和瓷上的线条,就像很难确定“晶华”餐桌上的小白菜,而不是展厅里精雕细琢的玉白菜。有时,艺术与美食会让人顿觉茫然。</h3> <h3>  我一直以为,线条是属于陶瓷的,是诗与远方,是人间的清欢。陶瓷很中国,线条很中国。只有在中国人眼中,纷繁的世界能精简成线条,中国书画乃至许多艺术都注重线条组合。瘦金体细细的线条让人记住了宋徽宗,王羲之用线条将《兰亭序》写成了不朽,吴冠中将线条绕成了最美江南……。据传,博学多才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求学时,曾用一条直线与半个圆圈,来表现李白“半壁出海日”的诗句,作为绘画的作业,成为一段很中国的轶闻。然而,老师与同学们怎么也没想到,若干年后,毛泽东站在中国版图前,挥手画出一道道红色线条,那是千军万马的雄师,那是改天换地的历史痕迹……。</h3> <h3>  甘肃会宁,当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地。古镇景德,当年“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姜云曦用脚步将两地连在一起,那一根弯弯曲曲的线条,穿越了半个中国,成为他年过半百人生一条新的起跑线。陝西政林春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工商联授予的“西部十佳骄子”,《人民日报》等媒体推介等等,都被这条线划为过往与曾经。背上行囊是梦想,手上携妻带女,义无反顾,挥师南下,直指古镇,只为在瓷上留下人生永恒的线条,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h3> <h3>  “夜夜孤灯亮,时时月影长。红尘身是客,不敢耗时光。”然而,勤奋的西北汉子并不了解陶瓷,象所有的景漂艺术家一样,从宣纸到陶瓷的转变并不易,釉料的掌握,色彩的变化,开窑后的失败让他夜夜孤灯亮,时时月影长。红尘身是客,不敢耗时光。”然而,勤奋的西北汉子并不了解陶瓷,象所有的景漂艺术家一样,从宣纸到陶瓷的转变并不易,釉料的掌握,色彩的变化,开窑后的失败让他始料不及,也许是水土不服,也许陶瓷有太多的奥秘,西北人从不缺少倔强与虚心,好学的他赢得诸多镇巴佬同仁指点,失败的尽头是成功,他“夺得千峰翠色来”,窑火映红一张历尽沧桑的脸。然而,最大忧虑随秋天而来,小女入学摆在眼前。自古以来,老家会宁十分重视教育,该县是西北赫赫有名的“状元县”,2019年居然有十多人考入“清华”“北大”。公司董事长王晓明得知后,四处奔波,让其女上了本市一流的小学,现在女儿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会宁的后代,在古镇这块爱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h3><h3> 古镇烟火味,最抚“景漂”心。幽弄深巷的锅盖,打开一个个热腾腾的早晨。姜云曦于古镇延续寻常烟火生活,将温馨与感动沉淀在心中,在线条编织的瓷上世界里漫步,思路泉涌,作品频出……。</h3> <h3>  当大幅工笔画《集市》横空出世,并在全国获奖,让我震撼之余,不禁问作者姜云曦,也问自己,何为清欢?!何为烟火?!画面上那浓浓的烟火味笼罩着每一个观者。男女老少,密密麻麻,二百多个人物,卖菜的、做大饼的、吃豆腐脑的……,造型生动,形态各异、趣味横生、充满生活的情趣,板车、自行车、三轮车拥挤其中,将一个北方的喧嚣早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让观者如临其境。这一切都靠线条勾勒组合而成,这不仅是作者的眼光与线条功底,更多的是对生活爱的深沉。是呵,有烟火的生活,才是人们向往的幸福的生活,那一根根的线条才有价值与魅力。</h3> <h3>  于是,我仿佛懂得,线条的另一半,是最具人间烟火的味道。我想起曾读过张爱玲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面多是颇具烟火气息的小吃,高傲孤绝的她也有着童年快乐的记忆;想起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开创了市井生活入画的近代美术先河。据称,陈师曾的这一美术实践受益于“趣味主义”美术思想的提出者梁启超。记得梁启超曾说,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但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所以,没有生活与趣味便不成美术和美,如果画家是个没趣之人,便不能发现生活之趣味,不能在世俗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便不能得美术之趣味。而姜云曦恰恰是个有着生活情趣之人,如一碗刚出锅的面条,热气腾腾……。</h3> <h3>  又一秋夜。我们温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煮一碗面条,任岁月长纵横……。景普话对西北腔,交谈撞击,喝茶淡画,品酒对诗,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任时光流过,流出美的孤线,好一个雅集。而对于我一俗人而言,“景漂”真好,给古镇漂来了艺术,还漂来了远方的美味清香。</h3><h3> 窗外,夜色渐浓,灯火渐稀。然而,即使你“独上西楼”,也不再是“孤灯自赏”,总有几盏与我们一起亮到黎明;因为灯下之人和你一样在为梦奋斗着,心有灵犀,不需预约,这是朋友间互相陪伴的烟火味。其实,我们每个人抛却负责的社会职业身份,最需要的不过是那一缕烟火气,享受那一份无以言表的温馨感觉。</h3> <h3>  哦,千年景德,艺术古镇,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景漂人遇见艺术的梦境,故园的温馨。“此心安处是吾乡”。姜云曦如是说。而我告诉他,其实“景漂”人就是多少年前我们的先辈或自已的模样……。</h3><h3> “面条来啦!”一声粗犷的西北吆喝,如黄河纤夫的号子,那声音在空气中的波纹线条,让我们在江南,在古镇,感受到黄土高原、“雍凉之地”的苍茫壮美,人间烟火之暖,让千山万水并不远……。</h3><h3> </h3><h3> </h3><h3><br></h3><h3> 初稿于2019.9.19夜</h3> <h3> (图片均为姜云曦的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