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领航工程谢静名师工作室集中研修活动暨云大附小语文教学研究展示课活动拉开帷幕,红河州建水县成员周倩及学员牛飞鹤、谭继华、李社芳、余素萍参加了活动。18日下午,有幸在云大附小英华报告厅聆听了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方盛举教授的讲座——《教师的能力、素质与觉悟》。</h3> <h3>方教授从管理学和佛教哲学两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觉悟”之间的关系,方教授指出:对教师而言,要彰显自己的身价,必须既要有能力,也要有价值,更要有觉悟。这是与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社会高速发展对现代教师带来了巨大冲击,高科技的应用,素质教育的提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给教师带来更严峻的考验,因此,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觉悟”将决定教师的成长与当前教育形式的融合。</h3> <h3>“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听语似醍醐灌顶”,相信在像方教授和谢静校长这样的名家大师的熏陶引领下,我们工作室的教师队伍发展之路将会更顺更远。</h3> <h3>本次研修活动中展示的几节阅读课凸显了统编教材的特点:每一位执教教师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把语文要素落到了实处;两节《少年中国说(节选)》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学生的国家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每一节阅读课既上出了各自文体的本质属性,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又重视读书意识的培养,落实了“多读书,读整本书”的教育理念。</h3> <h3>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如何有效落实古诗文教学,成了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的一大难题。所幸的是此次研讨活动中,四位执教教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文言文教学。通过观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强调“读”占鳌头,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积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书声。</h3> <h3>罗天姝老师的习作课《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作为此次语文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中的唯一一节习作课,无疑给了与会老师们一个良好的示范引领。其实习作教学的“功夫在诗外”,早已渗透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而不在习作课本身。罗老师在教学中便抓住这一点,巧妙地唤醒孩子们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学得的写作方法,抓住横向并列式和纵向递进式两种行文方式,让孩子们选题、构思,完成习作提纲。</h3> <h3>孩子们在完成提纲时紧扣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角度多样和经过曲折来构思,教学过程中生本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进步。让整堂课既有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又有听取意见、自我反思后的不断提高。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只是针对习作教学中构思行文提纲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但也于潜移默化中不动声色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既做到了教学共性目标和学生个性表达的融合,也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融合,很好地体现了多维融合,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h3> <h3>黄老师执教的识字课《天地人》,以水墨画直观导入,本课生字都是高频字,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学生熟识度较高,黄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巧妙创设情境,情境识字、字理识字、游戏识字、故事识字、儿歌识字、对比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轻松愉快地获得识字体验。“交朋友”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本课生字进行交流沟通,学用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黄老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时时不忘启发孩子在生活中识字,课内课外相结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识字的空间,灵动,充满快乐的识字教学为学生敞开了识字背后神奇的世界。</h3> <h3>每一堂成功的课都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始终是课堂上的主角,云大附小的孩子们课堂上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谈吐大方、文笔优美,听课教师无一不被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所折服。</h3> <h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正在语文新教材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参加本次研修活动如获至宝,在今后的研修活动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带着本次满满的研习收获,继续筑梦前行,守正创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