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白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大型(94~110厘米)的蓝黑色雉鸡类。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与黑鹇区别在于尾更长更白,腿红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鹇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鹇在中国明朝及清朝官员服装的补子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图案不同,它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文官和武将的补子也不同。文官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而白鹇是清朝五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明代时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到清代,略变为: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鹇,不仅飞翔在密林间,还飞进了文人骚客的诗里。唐代诗人李白赠诗求双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留下一首传世之作。“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同属唐代的诗人宋之问在《放白鹇篇》里,也是这样表达对白鹇的爱惜:“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张籍则在《送郑尚书赴广州》中这样写到白鹇的祥瑞姿态:“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 有了这些如椽巨笔的书写,白鹇就名气大旺,更是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曾几何时白鹇成为人们的捕杀猎物,不惜下套捕捉、布网诱捕、上山摸蛋,还用上什么 “耐用型树套”、“吊脚套”、“抓鸟神器”等捕猎工具,一度使得该物种群呈现减少的趋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4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把白鹇定为广东省省鸟,同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和交易野生鸟类的行为。甚至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上,拿着标本进行宣传,白鹇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所认识,对广东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野生白鹇种群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恢复,这跟整个国家越来越强调野生动物保护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font></h3> <h3>亚成白鹇鸟</h3> <h3>亚成白鹇鸟</h3> <h3>一对白鹇雌雄</h3> <h3>一对白鹇雌雄</h3> <h3> 图片照均攝于肇庆鼎湖及韶关南岭国家森林保护区,谢谢赏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