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颜花花 伍伯聪)</h1><h1> 照相术始于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1903年开始有了清宫内的照片。后来,随着洋人的到来,传教和经商,在沿海的一些口岸城市开始有了照像业。一开始人们对照相术既新奇、又疑虑,曾有一度流传说照相后,人的灵魂就会被“勾走”,虽然这在事实面前已不攻自破了,但十九世纪初,照相在一般老百姓中还是稀奇的东西。 </h1><h1> 福建晋江安海是闽南较早繁荣的一个商阜,与南洋(东南亚)交往较早且频繁,商贸往来也引进了外来文化,同时带动了照相业的需求。近日在整理前辈留下的旧照片时,没想到旧照片的印记(logo)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古镇的历史面貌。安海古三里街,在20-40年代,不到100米的距离,就分布有三、四家黑白照相馆,照片还用钢印盖上相馆的logo,钢印采用中、英文标记,古镇的海丝文化是不是在这里也得到体现? </h1><h1> 查阅福建晋江安海照相馆的历史记载,安海最早的照相馆应该是“天真照相馆”,大约创建于20年代;其后是安海石埕街“金钩照相馆”,大约创建于30年代初期;以后是安海石埕街的“鸿江照相馆”,创建于1935年,创办人吴志忠,先到天真照相馆当学徒5年后自家创业;还有安海下墟巷的“春光照相馆”创办于1935年之后。一个小镇的一条小街开办了四家照相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安海经济文化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 ,后经了解“金钩照相馆”(1942年后改名为青年照相馆)、“鸿江照相馆”、 “春光照相馆”都是当时地下党的联络点,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安海是地下革命的重要基地。</h1><h1> 出于对古镇文化历史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我与好友伯聪同学走访了“金钩照相馆”老东家的后裔,李金钩的女儿、90高龄的离休老干部李丽晖老师。在了解李金钩创业经过时,李丽晖老师提供了颇为有趣的轶事。</h1><h1> 早年,李金钩小时候随其母亲在菲律宾生活,其母亲在教会打杂,李金钩在照相馆打工,但不让接触技术活,为了学到照片冲洗液的配方比例,他私下将洗照片前泡化学剂前的重量称重,泡化学剂后再称重,按照各种药品的重量差来计算各种化学剂在相片冲洗液中的比例,并暗中记录。在掌握好技术后,于30年代回安海创立了“金钩照相馆”。李丽晖老师还介绍,“春光照相馆”是地下党员史其敏创办的,规模很小,只有两个人。解放后史其敏先生在泉州报社做摄影工作。</h1><h1>据本人理解,“春光照相馆”也许是地下党为了地下联络工作需要而设,取名“春光”,也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h1><h1>请看以下照片</h1> <h1>▽此照片摄于1925年,应是“天真照相馆”拍摄的。当年伯聪的祖父13岁,和几位结拜兄弟合影。</h1><h1> 当年的冲洗,制作照片的技术和材料,已相当成熟,保存至今已近百年,画面还清晰,质地完好!</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是1933年金钩照相馆开馆三周年时李金钩摄于金钩照相馆门前。当时李金钩39岁。</span></p> <h1>▽以下照片拍摄时间应是1932--1935年,”金钩照像馆”拍摄的。照片上是伯聪的祖父,此身打扮是下南洋的番客照,(申请护照时的照片)。此照片“金钩照相馆”有“jinguo studo”金钩工作室的英文。</h1><p class="ql-block"><br></p> <h1>▽以下照片拍摄于1935年1月,照片钢印是“安海石埕街‘金钩照相馆,jingguo sdudio"照片里为花花的姨和表舅。</h1><p class="ql-block"><br></p> <h1>▽以下照片是1939年2月拍摄,照片钢印是“安海石埕街金钩照相馆,</h1><h1>jingguo studio”</h1><h1>李鸣群老师初中毕业照赠送同班同学颜期湛老师(颜花花的父亲)</h1><p class="ql-block"><br></p> <h1>▽以下照片1939年4月拍摄,照片的钢印是“安海鸿江照相馆”(图片为花花的表舅,俞少川之子俞盘潮)</h1><p class="ql-block"><br></p> <h1>▽此照片拍摄于1940年,盖有“金钩照相馆的中、英文”的钢印。照片里是花花的四姨婆抱着她的儿子</h1><p class="ql-block"><br></p> <h1>▽以下照片拍于1938--1939年。照片的logo写有“安海下墟巷春光照相馆,chunkwong studio”。照片中是花花母亲(周采苹)与闺蜜郑秀宝(地下党员)等的合影。(其它两位还不知道是谁?)</h1><p class="ql-block"><br></p> <h1> 纵观安海照相业的历史,既反映了古镇当年商业、文化和对外交流繁荣程度的一个侧面,也表现了民众追求新科技、新事物的一种潮流。在当年,以手工业为主的落后的生产技术年代,开办照像馆的业者往往是比较能接受新技术、新事物,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士。同时,他们对于当年的进步思想,也较乐于接受,因此,在大革命的潮流中,“春光照像馆”,“鸿江照馆”,“青年照像馆”,他们利用接受不同阶层顾客的商业特点和优势,作为地下联络站,服务于地下工作。据当年安海地下交通员陈卓介绍,当年,他送情报时经常打扮成“乞丐”到各地联络站去“乞讨”。当然,顾客也可去“照像”。因此这几家照像馆在解放前夕,为党的地下革命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了照像馆,也记录了各历史阶段的事件印记,各家庭的历史印记,丰富了安海人文历史的记载内容!</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照像术,照像己变得不再时髦和“高端消费”,但安海照像业的历史,应是反映时代发展的一个小的缩影,值得记录!</span></p> <h1>▽拜访90岁高龄的李丽辉革命老前辈(李金钩的女儿)</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