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行动

广宁

<h3>(1)</h3><h3>外患虎掠鲸吞,</h3><h3>华夏血雨腥风。</h3><h3>人民期盼大救星,</h3><h3>拔点光明前程。</h3><h3>&nbsp;</h3><h3>并州大地英豪,</h3><h3>传播圣火雄文。</h3><h3>莫道岁月不留痕,</h3><h3>铁蹄下的行动。</h3><h3>话说1937年7月7 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长驱直入,横冲直撞,上海、太原、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日寇的铁蹄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掠夺、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h3><h3>在全面抗战展开10个月以后,面对国人的各种悲观情绪,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高屋建瓴,胸怀宽广,以精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充分的理论根据,发表了经典之作《论持久战》,此文既批驳了速胜论,又反击了亡国论,英明地指出了一条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坚持持久战,通过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第二阶段的战略相持,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最终可以打败来势汹汹的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最后胜利。</h3><h3>《论持久战》一文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地轰动,它被各方面出版和发行成了各种版本,被捧在了各种人的手里。它是一本振奋国人斗志,指导国家兴亡,迎来民族解放的经典论著。在那个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被全球的战略家尊为军事理论界的“天书”。</h3> <h3>老年的张云</h3> <h3>人民大救星</h3> <h3>(2)</h3><h3>1937年冬,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几经辗转,传到了山西晋中的清太徐县。</h3><h3>22岁的清太徐县宣传部长张云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地进行了通读,张云想:毛主席为中国人民描绘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蓝图,无论从革命斗争的需要,还是从本人所担负的职责,都应该将此书尽快传播出去,先武装干部和知识分子,再进一步教育广大工农兵群众,将抗日的烽火越烧越旺。</h3><h3>张云,太原王郭村人,1917年9月出生于没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忧国忧民,立志发奋读书,拯救中华。日本鬼子战领太原后,他从省城平民中学辍学,投笔从戎,上西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经历战火洗礼,很快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岁时便担任清太徐县委宣传部长,后任清太徐中心县委书记,交城县委书记,晋中地委民运部长,广东省委组织部长,云南省副县长,中共八大代表。</h3><h3>书归正传,张云见到了清太徐中心县委书记肖靖,向他叙说了自己的想法:“肖书记,我想在咱们这里,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印上一些,发给大家学习,你看行不行?”</h3><h3>肖靖:“这是大好事呀,毛主席的书,不能光是咱们几个人读,还得让众多的干部和群众读到。你就费些 心,在咱们这个地方印吧。不过咱们这里是敌占区,印这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越难就说明越有必要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你就主要办这件事情吧!这件事情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进行,咱们就称它‘铁蹄下的行动’吧”。</h3><h3>张云:“好,为了‘铁蹄下的行动’,我一定想尽办法,争取把书早日印出来。”</h3><h3>肖靖:“有啥困难?你提出来,我们大家帮助你解决。”</h3><h3>张云:“我尽量想办法吧,天大的困难我也会克服的。”</h3> <h3>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h3> <h3>(3)</h3><h3>经过多方打听,张云终于在东草寨村找到了一位有石印机的商人,张云前两次来都未见到老板,但是为了革命事业,他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这位四景堂的掌柜武时景。</h3><h3>张云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讲了一番抗日救国的道理。</h3><h3>武时景,河南人。“七七事变”之前就在太原开了文具店,后来业务逐步扩大,购买了一台石印机,承揽印刷业务,改文具店为四景堂。这位爱国商人,目睹日寇在华的种种暴行,也懂得亡国之奴不如丧家之犬的道理,对鬼子和汉奸十分痛恨。他对张云提出的要求满口应承,说到:“只要有我武时景在,书保证印出来,我也为抗日救国出点力。”</h3><h3>张云:“武掌柜深明大义,令人佩服。如果中华大地上有诸多像武掌柜这样的人在,就永远灭亡不了。请问你有什么具体要求吗?”</h3><h3>武时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尽快在农村找一个僻静的独院;第二在近期内买到纸张;第三得找到一个又好又快的写字能手。”</h3><h3>张云:“我是外行,这三件事情比较难办,还劳武掌柜帮助解决,我可以多给你些报酬。”</h3><h3>武时景:“我可不是见钱眼开的买卖人,我也有一颗抗日救国的心,独门独户的院子和纸张由我解决吧,你只要能找一个会写一笔好字的高手就行的。”</h3><h3>“这个我就更外行了”。张云思虑了半天说道:“还是你给推荐一位人选吧,会写字的人很多,但是会写印刷用的正楷方块字,人才可就稀少了。”</h3><h3>武时景:“人倒是有一个,就看你能不能请的动?此人叫卜峻,在南格村当小学教员,我和他打过交道,我曾为他印刷过两册图文并茂的小学课本,就是他本人设计的,深知他的功底”。</h3><h3>张云:“那就麻烦再请他干一次吧。”</h3><h3>武时景:“此一时彼一时,这一次和以前不一样,弄不好要掉脑袋的,此人胆小怕事,不愿意冒风险,我怕请不动呀。”</h3><h3>张云:“我去请,多给他讲一些道理,也许会打动他的。”</h3><h3>武时景:“南格村是敌人的据点,岗哨林立,盘查的很紧,你可要小心。”</h3><h3>张云:“为了干革命,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南格村就是虎穴龙潭,我也要闯一闯,那位卜先生就是铁石心肠,我也要把他说服。”</h3><h3>武时景:“那好,我等待你的消息。”</h3> <h3>向前向前</h3> <h3>游击队</h3> <h3>(4)</h3><h3>血气方刚,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张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毅然去了南格村。他打扮成一副教书先生的模样,拜访了卜峻先生。</h3><h3>几句寒喧之后,张云亮明身份,直达来意:“我叫张云,是清太徐抗日县委的宣传部长,今日慕名前来,有要事相求,望你拿出中国人的骨气,以民族利益为重,助我们一臂之力。”</h3><h3>卜峻:“我乃一介文弱书生,手无束鸡之力,能有何用?”</h3><h3>张云便将印刷毛主席《论持久战》一书的想法,和需要他相助的事情作了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希望卜峻不要害怕,不要推委。</h3><h3>卜峻:“你我二人年龄不差上下,都念过书,如今你们抛头颅洒热血,干的是救国救民的大事,而我却在养家糊口,苟且偷生,惭愧、惭愧。”</h3><h3>“爱国不分先后,只要你有这份热情,我们就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张云进一步说道:“只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咱们小心一点,秘密进行。”</h3><h3>卜峻:“所干之事,全为抗日救国,只要共产党信任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h3><h3>张云也无比激动地说:“有你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中国就不会亡,中国人民定能取得完全胜利。”</h3> <h3>后勤人员</h3> <h3>石印技术</h3> <h3>(5)</h3><h3>张云安排好了工作,与卜峻匆匆告别,走进了风雨中。</h3><h3>在快要走出南格村的时候,雨下的小了一点,他打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行进。</h3><h3>张云正走着,忽然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张云回头一看,这个人认识,原来是他在晋祠高小一起读书时的同学胡国俊。</h3><h3>两人见面互致问候,胡国俊一副买卖人的打扮,油头粉面,两眼滴溜溜乱转,将张云打量了半天,问道:“你来这村干什么来了,现在做什么事情?”</h3><h3>张云随口回答:“我在清源城当教书先生,来这里走亲戚,这就回去。”</h3><h3>胡国俊千方百计要留张云吃饭、交谈。张云心中有事,一心想脱身,好说歹说离开了南格村,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王郭村。</h3><h3>日近中午,张云在家里见到了母亲,妻子月娥,儿子忠元,一家人好不喜欢,说了一些家常话,谈了一些琐碎的事情,张云告诉母亲,今天上午还见到了高小同学胡国俊。母亲一听胡国俊,不由地变了脸:“大事不好了,你碰上汉奸了,胡国俊是日本人的坐探,经常打听有关八路军的消息,肯定将你的情况报告日本人,又领赏去了,你赶快到邻居家躲起来吧。”</h3><h3>&nbsp;</h3><h3>半夜时分,已经当了汉奸的胡国俊露出了狞狰的嘴脸,带着十几个日本兵来抓张云。砸开门后,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见到张云的影子。</h3><h3>胡国俊问:“张云呢?”</h3><h3>张母:“在清源城教书,走了几个月了,也不回来看看,我还找他呢。”</h3><h3>胡国俊:“别日哄我了,我从南格村跟了他一路,看见他进了王郭村,我才回去的,怎么能不回家呢?”</h3><h3>张母:“反正是没有回来,腿长在他身上,我管不了他。”</h3><h3>胡国俊:“张云回来后,告诉他别干穷八路了,跟着日本人干吧,富贵荣华有的是······”</h3><h3>一同前来的鬼子小队长山本听的不耐烦了,用笨拙的话语吼道:“开路、开路地,胡桑你的情报的不准,良心大大地坏了。”</h3><h3>胡国俊像狗一样顺从地凑上前去:“山本队长,张云他跑了初一,跑不了十五,他可是八路军的大官,我一定能将他逮住的。”</h3> <h3>石印的书</h3> <h3>石印课本</h3> <h3>(6)</h3><h3>白色恐怖盛行,脚下困难重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h3><h3>在张云的辛勤努力下,翻印《论持久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慎密而又精细,经过半个月的积极准备后,开始了印制。</h3><h3>《论持久战》,全书七十六页,约五万多字。卜峻,在敌人的炮楼之下,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工作。每天在教学之暇,夜深人静之际,他将窗户用黑布遮挡的严严实实,用毛笔在石印药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这种字和一般的写字有所不同,既需要功夫,还需要技术,全凭他功夫硬,书写自如。饿了啃个窝窝头,渴了喝口凉水,迷糊了伸伸臂,腰困了捶一捶。他整整地熬过十几个不眠之夜,五万多个蝇头小楷,在他的笔下个个生花,平均一夜写五千多个,简直胜过打印机。虽然熬红了双眼,累得腰酸臂困,但他是兴奋的,因为他一字一句读懂了《论持久战》的真谛,由衷的感觉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事业的神圣。卜俊经常在书写中激动的热血沸腾,热泪双流。一部《论持久战》书写完毕后,他向张云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h3><h3>武时景,这位爱国商人,顶风破浪,提心吊胆,每天穿梭于东草寨和南格村之间。四景堂的石印版不大,每版只能排八个页码,每晚只能印一次,每印一次,就得在黎明前将版上的字迹擦掉,一为保密,二为重写新的。十几天里,武时景天天往返于两村之间,路程达五十多里,中间两次通过敌人的据点,接受检查,他有时装作商人,有时扮作农民,有时挑担,有时提蓝,送来擦磨好的版,带走书写好的的版。他为何甘愿冒这杀头的风险?因为他觉得他干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良心,为了不当亡国奴。</h3><h3>负责石印的王师傅,彻夜工作,既担惊受怕,又倍加辛苦。印刷、擦磨版面全凭他一个人干,每晚超负荷的体力劳动,累至精疲力尽,汗流浃背,但是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句累。这位朴实善良的中国老百姓,虽然文化不高,但他知道盐从哪儿咸,酸从哪儿酸,他深深懂得抗日救国,需要倾全民之力,全国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因为心知肚明,所以无怨无悔。</h3><h3>张云这个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共产党员,心红志坚,机智勇敢,既辛勤地工作,又躲避着敌人的追捕。随着书的一天天成册,他愈发谨慎小心,废寝忘食,决不能让这个“铁蹄下的行动”功亏一篑。</h3> <h3>古老的石印机</h3> <h3>(7)</h3><h3>就在《论持久战》书籍印刷完毕,转移走后的第二天,那个可恶的汉奸胡国俊领着日本鬼子,也找到了东草寨村,进入了那个空空如也的院子,经过一通翻腾,什么也没有捞着。当然张云等人在这个房子里究竟干了些什么,他就更不知道了。</h3><h3>胡国俊对山本不住地道歉:“这一次又让狡猾的八路军跑了,是小人失职,请太君再宽恕我一回。”</h3><h3>山本一挥手,一巴掌打在胡国俊脸上:“八嘎呀路,你的饭桶的大大的。”</h3><h3>胡国俊手捂着腮帮子辩解到:“我这些日子天天都在寻找张云呀,昨天晚上总算看见他来了这儿,今天领你们来,咋就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他究竟在这儿干啥来?干啥来?”</h3> <h3>清太徐县委英雄谱</h3> <h3>巍巍丰碑</h3> <h3>(8)</h3><h3>最后结算,武时景掌柜只拿了购买纸张的十五元钱,说这是纸的成本,其它一切都作了对抗日救国的奉献。再后来,武时景的四景堂便成了抗日政府的联络点,源源不断地为八路军采购所需物品,传递情报,掩护工作人员,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h3><h3>卜峻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暗中组织抗日力量,成了堡垒户,投身革命,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艺术家。</h3><h3>那位王师傅更痛快,印完书后,直接由张云介绍,去清源后山参加了八路军。</h3><h3>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在他们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大后方,一百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惊险地印刷成功了。</h3><h3>清太徐中心县委书记肖靖握着张云的手说:“辛苦你了,‘铁蹄下的行动’如同虎口拔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本书为那些战斗在汾河两岸、吕梁山麓的广大抗日战士,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这可是一百把金钥匙啊。”</h3><h3>张云:“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主要的功劳还是我们的人民群众,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h3><h3>莫道岁月不留痕,</h3><h3>冷暖递嬗显英雄。</h3><h3>“铁蹄下的行动,”这段用战火、忠诚、热血、机敏、打造的峥嵘岁月,随着时代的进程,逐渐演变为人们口口称颂的故事和传承的辉煌历史,激励着后来人振兴中华,砥砺前行。而那位勇闯虎穴,机智英勇的张云,也将他自己人生的荣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汇合在一处,拼搏着每一个春夏秋冬,赢得了无悔人生。</h3> <h3>走进新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