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商王庙史话</h3><h3> 高红国</h3><h3></h3><h3> 商王庙位于安阳韩魏公祠院中,东侧为昼锦堂,西侧为韩魏公祠,是安阳百姓为纪念商王河亶甲而建的祠庙。河亶甲被誉为“相台始祖”,他在相地所建之都城,史称“河亶甲城”、“相城”或“相台”。 安阳的第一部地方志——北宋《相台志》及相县、相州,命名就都来源于此。</h3><h3> 今天出版的《安阳广播电视报》,刊登了我写的这篇《商王庙史话》。</h3> <h3> 商王庙历史悠久,始建于汉魏,历代皆有重修。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官方祭祀日。据遗存下来的碑文可知,至少在金朝末期和清朝康熙年间,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h3><h3> 金朝末期的重修,安阳籍诗人乐著在碑文《商王庙记》中进行了记述。乐著,字仲和,金代安阳永和人,金大安元年进士。他学识渊博,擅长写赋,担任荆王府文学,著有《相台诗话》。相传有一年,他迁居聊城,偶因事到京城,京内许多学者得知,纷纷慕名前来向他索取诗篇。其名句“满院落花春避户,一窗寒雨夜挑灯”至今流传于世。</h3><h3> 在碑文开篇,乐著首先叙述了相地的钟灵毓秀——“兹地之所谓相者,其来久矣!在大河之北,乃唐之冀方、汉之魏郡也。处洹卫之间,清漳绕其北,太行阻其西,六峰秀而明,万金通而利,东西延袤凡二百里。其川衍,其野沃,其气候平,其风物阜,实为地之名区胜壤也!”接着,讲述了“相台始祖”河亶甲在安阳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虽历年久远,其土人思王之功德,重相台之始祖,即阛阓(huán huì,街市)之东,殿而像之,为一方之所崇拜,迄今千年不改,历有年矣!后遭甲戌兵火,万庐灰烬,惟此庙存,其神物护持有以致然也。寻臻甫定,城邑荒芜,其后人烟浸复。顾瞻王祠,益礼敬而香火之,遂循之而增修前楼门庑峻垣,既恤既实,有加于旧矣”。</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商王庙重建工程竣工后,一直缺少一块碑记。一日,乐著的年兄(同于金大安元年得中进士)张敏修,带领司仓(管粮库的官吏)寇邦宁、安阳老乡赵松寿登门而告曰:“商王之庙,相台之祖也,不可无记。向以多故未遑(因多种原因没能顾上),今日敢请。”乐著回答道:“庙不能灾,可以观德;人不忘本,可以观爱。”欣然接受邀请,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商王庙记》的碑文。该碑现仍立于商王庙抱厦前。</span><br></h3> <h3> 清康熙三十七年秋至三十八年夏,安阳县知县马国桢对商王庙主持重修,彰德府磁州籍进士、刑部郎中张丙厚应邀撰写《商王庙重修碑记》。张丙厚,字尔载,号腹庵,彰德府磁州人,出身官宦世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其人“好射猎、饮酒、歌舞,玩而倜傥,有奇气”。</h3><h3> 自金末重修,直到清康熙年间,商王庙已经历400余年风雨战乱。像设俱圮,惟剩残椽败瓦,飘摇于晨风夕雨间。知县马国桢目观心恻,慨然起而新之。重建大殿三间,增建抱厦,砌筑阅台,建造高台门楼,四围环筑墙垣。大殿内正中塑商王之像,旁列配神。工程始于康熙三十七年秋,竣工于第二年夏。“巍巍峨峨,朱碧焜耀,尘封草鞠之余,再见丕焕维新之盛。都人士咸欣欣色喜,谋勒石垂后,而属余为文”。</h3><h3> 张丙厚在《商王庙重修碑记》中,对商王河亶甲的功德、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余谓为治之道,在成民而致力于神。先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劝事则祀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故一邑之中,除山川社稷常祀外,凡古来帝王圣贤忠烈有功德于民者,悉载祀典,有司岁时致祭,所以隆昭报,行典礼,迓休和也”。</h3> <h3> 2001年至2004年间,韩魏公祠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重修,商王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进行了高规格修缮。南北中轴线上的门楼、抱厦、大殿,按照原貌重建后重现荣光,并邀请名人撰写了楹联。大殿前楹联为“壤厚水丰,王率生民远莅;矛长焰赤,庙固太行岿存”。由张之先生撰联,著名书法家刘颜涛于丙戌年夏月书。大殿内商王像两侧楹联为“王之居相,大振其治;流风善政,民怀祀远”。由安阳著名书法家焦智勤集商王庙碑句撰联书写。</h3><h3> 高红国 2019年9月19日 1500字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