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小梁江,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隶属井陉县南障城镇。与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村和中国传统古村落吕家村相毗邻。四面环山,犹如山间盆地。据记载明正德年间,梁氏祖先从山西平定城西村迁入此地。砌石为居、繁衍生息,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这里民风纯朴、风俗近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宏厚。明清时代的土窑洞、石圈窑、瓦房、楼阁、古庙、古街,古树、古坊、古碑、古戏台、古崖、古柏不仅以沧桑的容颜展示着历史的深邃,而且以各具特色的姿态保持着古村落固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存。</h3> <h3> 古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就势,紧密有序、错落有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自然得体。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辟。有着明显的冀晋结合的古老建筑风格。</h3> <h3> 主街道呈口字形,寓意人口兴旺、吉祥如意。按当地方言分为东面街、西面街、高头街、底儿街。街道全部用河卵石铺砌而成,东、西、上、下相互贯通。主街两侧为巷,街巷互通、户户相连、门前有道、屋后有巷。小巷小径,纵横交织、四通八达。</h3><h3> 民居以“土窑洞”“石窑洞”“瓦房”“楼阁”为主。多以北房做为主宅,厢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现存明清院落37处,其中明代7处,清代30处。土窑、石窑48处、瓦房26处。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11处。其中“九间堡厦亭”、“当铺院“、“秀才院”等建筑结构严谨、大气壮观。民居多为四合院,格局有单门独院、一进两院、一进三院。还有两节院、三节院。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h3> <h3> </h3><h3> 最经典的民居还数古式楼阁,当地方言称“戚(切)位”。(应该是客位,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有的传说是绣房,是女人们做针线活的地方,这些建筑虽然大都多年久失修,倒塌残缺。但依旧留给后人以美好的回忆。它的拥有,显示着主人的富有。此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多为两层,有的底层为石窑洞,二层为土木或砖木结构。有的一层二层全部是砖木建筑,中间隔层地面由木板铺就而成。上下楼梯因势而做,内外不一,石木结合。房顶碧砖青瓦,整齐有序,斗拱飞檐,气势宏伟。内部装饰以木制构架为主,梁、檩、窗、屏木刻雕画,工艺精湛。有的还在楼顶四角用青砖雕刻“福寿”、“安康”、“天仙”、“送子”等吉祥词句,字迹工整有力,祈祷平安健康,儿孙满堂,幸福美满。展示了古人的聪慧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h3> <h3> </h3><h3><br></h3><h3> 古庙是当地古建筑和古文化相结合的象征,庙宇文化也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现保留的老母庙、龙王庙、财神庙、五道庙、山神庙、虫王庙等庙宇内外精湛的建筑风格和雕刻雕塑艺术以及许许多多的记载和传说都渗透着古文明和古文化的气息。</h3><h3> 财神庙也叫财神阁,选址定位、设计结构、建筑色彩都具有很显著的地方特色。是一座阁庙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村边正中,阁前是贯通东西邻村的古道,它的建成是村落兴盛繁荣的象征,也有风水观念的含义。据碑记记载阁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即(1787年)嘉庆六年被大水冲毁,九年即(1804年)重建。庙建于嘉庆十四年,即(1809年)。阁用青石拱圈而成,庙为砖木结构,碧砖青瓦,清幽秀丽。阁楼正中南书“南极拱护”,北写“万泒同归”。在这里“南极”表示此阁座落方位。地平方位是根据经线和纬线确定的,一切经线都表示正南正北方位。沿着经线朝着北极方位为正北,沿着经线朝着南极方位为正南。说明此阁的方位是正南正北。“拱护”据《宋史.岳飞传》“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仍益于守淮,拱护腹心”。拱护也可理解为拱卫,即环绕护卫的意思,综述说明,无论从风水方位还是地理位置此阁都非常重要,肩负着护卫村庄的重任。“万泒同归”,“泒”表示古河名〔泒水〕。源于山西流至天津如海。此阁即是人行大道,又是雨水必经之处,一旦出现雨天,雨水沿着大街小巷倾泻而下,汇集成河,沿阁而出,流入河道。说明这里的河也属泒水河范围。也可理解为此处能容纳百川,以示人们要胸襟豁达,能容世间万物。</h3><h3><br></h3> <h3> 古戏台也称古戏楼,坐南朝北,与财神阁并排一线。背对五道庙,面向龙王堂,东为戏台厢房,西为古当铺院。地势平坦、方正、宽广、敞亮。统称“官房”。这个“官”字,在这里不代表官家,而是大伙的、共有的。其中古代就有“官道”“官窑”“官坡”之称谓。官房也是休闲,娱乐,买卖商品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h3><h3> 古戏台始建于康熙甲戊年,(1694年)距今已有320多年,据碑文记载乾隆30年,嘉庆15年,道光8年进行了三次重修。戏台为土木结构,画栋雕梁、挑脊按兽、筒瓦叩拕。正中大匾“阳春白雪”眺望醒目。“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戏台的正面为开放式,两侧一边一根石柱。每根重达半吨左右。石刻对联“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镜中花”,横批“沧海桑田”。字迹苍劲丰满、出手不凡。戏台分前台、后台、化妆休息室。前后台由木制屏风隔断。台前文武场分坐左右,锣鼓响起,台上唱做打念、写意精神。台下触景生情、褒贬善恶。自古以来,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不了、忘不掉的精神家园。</h3><h3> 有戏才有戏台,晋剧是这里的传统剧种,深受世代人们的喜爱。起初唱戏只是为了“求神赐雨,解除天灾,敬献神灵,保佑平安”。到后来庙会兴起唱庙戏,逢年过节,庆典开光唱大戏。再发展到组建业余剧团,走村串乡,邻村互送互唱,戏曲成为了搭建友好邻村的桥梁。历史上曾出现过梁武子等小有名气的名角、名人,唱戏把式。小梁江也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戏曲把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演绎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百姓从中得到了熏陶和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也书写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史。</h3> <h3> 古石碑是研究历史,考证历史,传承历史的最古老形式之一,记载着村庄的历史轨迹。历史以来该村就有立碑树传的传统,由于历史原因,好多古碑遭到了人为的破坏。现保存完好的还有12幢。从立碑的年代看,最早是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最新是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时间跨度为234年,至今已有320年。从碑记内容上看 大多是新建、重修乐亭、阁楼、庙宇等与大众相关的公益事业。也有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大事件。昭示人们扬善弃恶、歌功颂德、流芳百世、源远流长。碑文文笔流畅,修辞得体,反应了不同文化时期的文化特点。</h3> <h3> 有两块石碑非常有价值,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一是康熙五十六年修田之水坑。碑文写到“盖闻有天地以来之,所赖以资生者水,亦甚急也。窃思本村历来缺水亘古无泉,前人屡次掘井并为获其效也。大真人梁惟相初年初仁京西玉食观法名一品,四处游方,偶遇缺水之处,见甚凿池以济之乃曰诚善策也。至五旬以上回家仍是往返四十余里运水,其苦难定甚焉。忽思此处凿池之事,廷请各乡咨谋商议,鸠工庇财于,逐于山龙掌口新建水池一圆,名田之水坑,创自五十三年起,建之五十五年完成。上补天地之不足,下资民生之日月。泽今福后,厥功丰浅鲜哉。因而感动各乡,大快人心” 。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1714)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那时候祖先们就走出大山,开拓视野,引长补短,改变民生。精神可贵,建池蓄水也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吧。说明这里的缺水历史悠久,虽然田之水坑遗迹早已无存,但大池湾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也会世代相传。二是同治六年禁赌等村规民约。那时候叫禁规,迄今已有150余年。碑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禁毒。碑文写到“令有禁规,此入境而问禁今昔之所同也。近有不务正业之徒,设立局场,引诱村中弟子,以致败家丧屋,良可悲伤。于是乡地协同合村人等公议禁赌规程,以免习俗移人”。以下便是具体惩罚条款。从禁规的时间上看,史料记载同治年间正是赌博蔓延盛兴时期。从禁规的前提看,有外地不务正业之徒设局聚众赌博,'导致有些人倾家荡产,无家可归。从处罚规定看不仅对设局者、参赌者甚至对左邻右舍知情不报者都做了严格的处罚标准,可见民众对赌博行为的痛恨。第二部分是农作物、山坡、树木等禁牧、禁火、禁伐的禁规。明确清明至霜降,牛、驴、骡、马、羊禁害五谷蔬菜,“椿子把叶不许把大棱,伏条乌叶处暑许割”。可见先民对树木和资源的爱护。(椿子:当地的椿树,树干当木材使用,椿叶可做饲草。伏条指荆条,乌叶指连翘杆,这两种东西是用于编制人们生产、生活用品的唯一材料)。同时规定不许在豹山、西角岩等官坡放火,砍树,破坏植被。如此保存这样完好的禁规确属少见,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正因为有了禁规,优良的村风,绵延悠长,世代传承。忠孝礼仪,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这些固已有之的村风,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h3><h3> 两则禁规同时提到“如不认罚,乡地协同四股老人执票送官究处”。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村落管理体制,也体现了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小梁江村属于独姓宗族,历史上外姓居民极少,为了便于管理,全村分为“东院、西院、圪台、栈道”四股,据说是有兄弟四人根据自家居住位置命名。各股族人居住基本集中连片,四股各自设立家谱、建有祖坟。并有本股子民不能成婚等诸多族规家训。四股老人,也称老汉,有本族人推荐产生,威望较高,公平公正,主持公道,是本族最有权威之人。在一些地方也称之为族长。通常是义务主持本股子民的婚丧嫁娶,管理家族事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主持本族居民土地、房产买卖置换等有关事宜。也是地方(村)村落的公共建筑建设、筹办节日民俗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有些风俗延续至今。</h3> <h3> 神气的保国山,有着美丽的传说。保国山原名“豹岸”,有碑记为证,大清嘉庆十五年,新建财神阁碑记“此阁南对豹岸,茂林翠柏,然深秀焉”。大清同治六年禁规记载,“禁对豹岸、西角岩山坡放火,伐损树木”。(岸:当地方言,山的代称)相传古代此山森林茂密,山势险峻。曾有豹子居于半山溶洞之中,故为“豹岸”。因人类进驻,豹兽消失。民国后,为了体现当地百姓之爱国热情,有才雅士 、文人墨客改为保国山,意在保家卫国。</h3><h3> 保国山屹立于村正南方,距村300米有余。 略显弧形,环绕村庄。古河道上两座石桥分立左右,是上下山的唯一通道。整个山脉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张开双臂,呵护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h3><h3> 保国山虽历经沧桑,依然雄伟壮丽,拔地千尺、危峰兀立。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裸露的岩壁如刀斧神功、顶天立地。整个山峰布满千年岩柏,苍翠葱茏、挺拔茂盛、英姿勃发,造型奇特生长在危崇崖头,有的高入云端,有的悬挂在陡岩峭壁,十分壮观。峻山翠柏加上初春山桃盛开、盛夏百花齐放,仲秋轻雾缭绕,严冬雾凇白雪,把此山装点的如仙境一般。像一幅悬挂在空中的“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又像一块巨大的自然变幻的屏风。站在高高山顶,美丽的古村落尽收眼底,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遥望远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站立村前可用唐代诗人孟浩然《过古人庄》的两句诗来形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h3> <h3> 保国山有很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屁股坐了个三棱垴,一手托起个保国山”。相传隋唐的“三皇姑”在出家到苍岩山修行之前,曾居住在三棱垴半山洞中,石洞中石床、石桌、石盆,石锅、石镜一应俱全。洞内宽敞明亮,洞外山龙把守。并于秀美的保国山遥相呼应,景色绝伦,实属风水宝地。三皇姑在此居住期间,常常扶贫济困、消灾治病'、普渡众生,深受民众爱戴。突然有一天,有一村妇,迫于紧急,有不雅之举动。三皇姑十分晦气,一气之下,瘫坐在三棱垴,瞬间一座摩天高峰矮了半截,出现了一个凸字形山峰。(但此山仍是当地最高峰,海拔891米)然后手托保国山才缓缓站起,腾云驾雾 一路东行至苍岩山。由于力大无比,保国山崖壁上留下了深深的三个指印。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壁上指印还隐约可见。</h3> <h3> 保国山上还有一种神奇的鸟——布谷鸟,因为它的叫声好似“放炮,放炮”,当地称之为放炮雀。此鸟神出鬼没,居无定所,只闻其声,难见其影。在当地比较罕见。虽然布谷鸟的传说有很多版本,认为其叫声凄凉。但在靠天吃饭的山村来说把它视为神鸟,吉祥鸟。感觉它的叫声清脆悦耳,委婉动听。芒种前后活动频繁,清晨,人们在熟睡中听到“放炮,放炮”,就知道大雨将到。人们会备耕备种,企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锄禾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变穗成。从今可无谓,傾耳舜弦声”。描写了此情此景,也说明百姓传说也有点科学依据。</h3><h3> 由于保国山雄奇伟岸,美丽而壮观,圣神而独特,世代将此尊为神山。从幼小的心灵就开始言传身教,敬山如神、爱山如命,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进入山中顿感灵气十足,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树枝,每一朵野花,每一颗野果,都感觉沾满了圣灵,从来没人随意乱动、乱拿、乱采、乱摘。正月十六当地有“游百病”的习俗,据说沿着曲径山路,在山上转一圈,保证你一年无灾无病,安康无忧。</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6年7月19日至20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燕赵大地,这里的道路,土地,街道,古建筑,古民居受损严重,面对灾难,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立足民生,突出了古老建筑恢复重建和保护,弘扬传承了历史文化。经过不懈艰苦努力,精心施工,古戏台、财神阁等明清标志性建筑焕然一新。农村安全用水、污水处理、村庄美化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竣工。如今街道更加整洁敞亮,环境更加幽静雅致,村庄更加秀美靓丽。</span></h3><h3> 古村、古街、古人家;古庙、古碑、古文化。突出固有之美、古色古香。清秀的大山、茂密的树林,鸟语花香,蓝天白云是这里美景的写真,赏心悦目。游古村落、吃农家饭、体验民俗、考古写生、攀岩登山、穿越松林、赏红叶、摘野果、休闲度假、享受天然氧吧。既能追根溯源、又能感受自然之美,别有一番风情。</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