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在那边还好吗? ——深切缅怀我的父亲

肖福林

<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每当我耳边响起《长征组歌》那悲壮、激昂的旋律时,思念父亲之情如潮奔涌,无休止地叩打着我记忆的闸门。<br>  父亲1909年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县(今资兴市)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当年,曾希圣同志率领的红军队伍路过家乡时,父亲丢下田里的农活,扔下锄头,跟上队伍头也不回地走了,数月后,家人才知道父亲的去向。<br><br>  这是父亲长征到达陝北后,在延安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抗大"毕业后,父亲跨过陇海线,来到山东鲁南八师工作。当时,部队干部结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二五八团"。即年龄在25周岁以上,党龄或军龄在8年以上,职务在团级以上,简称"二五八团"。<br>  在组织的一番谈话下,时任山东军区野战医院护士长的母亲,嫁给了大她17岁的父亲。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海誓山盟。两人的背包摆放在一起,一茶缸红糖水就算拜了亲,成了家。然后,两人各自奔赴解放战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国初始,百废待兴。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开展增产节约…… 运动一个接着一个。1953年上半年,中央从军委后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兵司令部、中央进出口公司、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器材交电公司等部门,抽调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全国仓库调整委员会",父亲身在其中。工作中,父亲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为抗美援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br><br>  前排左起第二人为父亲,时年44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3年5月1日,与战友武廷萱摄于广州越秀山下中山纪念堂。<br><br>  右为我的父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40岁时有了我。孩提时代,父亲在我的眼中,总是扳着一张坚毅而严肃的脸,虽然个子不高,但肩宽背阔,腰板挺直,走起路来噔噔的,一副军人的气质,甚至让人望而生畏!以致好几岁了,我才敢怯生生地叫声"爸爸"。<br>  那时,尽管不知道今后人生的路该如何走,但童心的天真无邪,却让我知道,红军是天底下最好的队伍,爸爸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br>  童年的记忆是说不完的,一个好父亲,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在我成家并有了孩子后,才深有体会。<br><br>  这是孩提时的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5年夏天,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去南京读书,父亲赞许道:好男儿志在四方! 临行前,父亲送我一件礼物:一床日本军毯。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至于它什么时候到的父亲手中已无从考证。尽管它的绒毛已褪去,但它却陪伴我度过了大半个世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8年初夏,父亲风尘仆仆来到南京,在学校小住期间,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拜谒了中山陵。<br><br>  这是我和父亲在校门口小桥边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和父亲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头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和父亲在南京中山陵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人心大快!这是父亲在家中看刊有华国锋同志头像的《解放军报》。</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离休后,他仍旧每天读书、看报、写日记。除按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外,还应"中央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要求撰写回忆录。所不同的是,父亲又多了两个"官衔":校外辅导员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是父亲向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从1965年离开父亲身边到1995年父亲去世,在这30年的时间里,除每次回家探亲亲耳聆听父亲的教诲外,我和父亲大都通过书信沟通、交流。刚入校时,父亲来信要我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要和同学攀比。"文革"初始,父亲来信要我安分守己。毕业分配时,父亲来信说:哪里黄土不埋人!要我服从组织分配。参加工作后,父亲来信要我积极靠拢党组织,争取早日入党!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父亲将一首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谱成的《干部廉政歌》寄给我,要我不仅会唱,还要努力践行。<br>  父亲的来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儿子的爱和期望。从中,我也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和父爱的深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父亲1933年离开父母,一直到1950年才得以回家,没想到,到家映入眼帘的竟是长满杂草的两个黄土堆。由于土匪袭扰,父亲在家只住了三天就返京了。<br>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綠了资兴,从县城到烟坪的公路也修通了,乡亲们多么希望父亲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啊!<br>  1984年12月,湖南省资兴县(今资兴市)县委书记带队来京,走访、慰问资兴籍红军老战士。<br><br>  这是在座谈会前合影。左二为父亲,左四为时任资兴县委书记的甘子良同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80年代初,父亲与老战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向进(左)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84年夏,父亲游览北京颐和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85年10月,父亲游览北京戒台寺、潭柘寺。</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爸爸:儿子多么希望您能像"老寿星"一样健康长寿啊!"您却认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父亲每晚的《新闻联播》必看外,《动物世界》是他最喜爱的节目。他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父亲每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做他自编的一套养生操,既能活动关节,又能解除疲劳,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出身农家,主张多食五谷杂粮。他不相信补品,以致老战友送的人参,因年久霉变而扔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一生酷爱辣椒,几乎每餐都离不开辣椒。也许,正是这个"不怕辣"的嗜好,磨练了父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培育了父亲"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5年10月,父亲在北京陶然亭公园"老寿星"塑像前留影。</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1990年4月,父亲应邀参观、游览了他盼望已久的"葛洲坝"和"小三峽"。未到宜昌前,先在"三线"(湖北宜城)儿子家作短暂停留。期间,父亲将《雷锋日记》又工工整整抄录了一遍。<br><br>  这是父亲利用抄录间隙,点燃一支香烟,休息片刻。</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游览襄阳"古隆中",儿子一家三口和父亲的合影。</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1990年4月,父亲以81岁的高龄参观了"葛洲坝",并由江轮换乘小艇游览了"小三峽"。望着那湍急的江水,父亲兴致勃勃地向随船游客讲述了当年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情景。<br>  当晚,我们下榻宜昌宾馆。为给父亲解除疲劳,我放了满满一浴盆热水,不承想又受到了父亲的批评。我连忙向父亲解释:"我们是掏了钱的。" "掏了钱也不能浪费呀!"望着父亲严肃的面孔,我霎时羞红了脸,无言以对。<br>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一生节俭的人!<br><br>  这是父亲在"葛洲坝"坝顶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陪同父亲一起参观、游览的二妹、三妹在大坝上同父亲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在长江游轮甲板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去山西太原总后干休所看望老战友,这是父子俩在火车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0年年底,父亲患脑栓塞住进了医院。此后,父亲几乎每年都要住院。1995年年初,我和妻子陪父亲在病房度过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春节。<br>  大年三十晚上,窗外万家灯火,礼花不时映红了天空。病房内,静得只听见墙上钟表发出的"嘀嗒"声和氧气瓶发出的"嘶嘶"声。<br>  父亲时而清醒,时而昏睡。左半边肢体已失去知觉,两胯及足跟部已生了褥疮……<br>  眼看假期临近,我不得不告别父亲返回湖北。没想到,这竟是我和父亲的最后一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5年5月15日,父亲久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我急匆匆赶回北京,一下火车,我的两腿就像灌了铅似地也不知怎么走出的北京站。<br>  当我走进病房,只见父亲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兄弟姐妹围了一圈。我一下扑了过去,跪倒在父亲的脚下,大声哭叫着:"爸爸,我是福林啊!您的儿子回来了,您再睁开眼看看我呀!"我把爸爸的手轻轻贴在我的脸颊上,"爸爸的手还温着哪!" 尽管我声嘶力竭地叫着,爸爸却再也听不见了!<br>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朦胧中,爸爸轻轻向我走来,说了一句:"你们要照顾好你们的妈妈!",一眨眼,爸爸就不见了。<br>  当我醒来时,天,已经蒙蒙亮了!</font></h3> <h3>  父亲生前战友、同事、好友、家乡代表和各级领导纷纷送了花圈并在签到簿上签名,对父亲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号告别大厅布置得庄严、肃穆,哀乐低徊。父亲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翠柏中。母亲率领子女和孙辈站成一排,在无比悲痛的气氛中,迎候人们前来吊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的遗体停留在火化间,兄弟姐妹向父亲做最后的告别。我亲吻着父亲的额头,尽量控制着不让泪水落下来。当父亲的遗体缓缓推入焚化炉的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爸爸真的走了,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爸爸了!此时,撕心裂肺的哭声、叫声混在一起:"爸爸,您回来呀!""爸爸,您别走!" 此情此景,足以感动神灵,让苍天落泪!<br>  通往焚化炉的门闭合了,直到此时,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生离死别,阴阳两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每年清明节我们去看您,妈妈都要在您面前诉说一番。她不无骄傲的对我们说:"我已经超过你们的爸爸了!"(指寿命)<br>  爸爸:您离开我们已经21个年头了,尽管我们一群儿女和孙辈带给妈妈不少天伦之乐,但是,谁也不能代替您在她心目中的位置,不能驱散您走后留给她的孤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大姐都出生在山东,大姐比我大两岁。行军时,妈妈一副箩筐,一头坐着我,一头坐着姐姐,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到了驻地,妈妈就把我们寄养在老乡家中,饿了就向老乡讨碗米湯喝。那年,姐姐不幸染上了伤寒病,差点儿夭折。<br>  一对苦命的姐弟俩就这样一天天长大。<br><br>  这是姐弟俩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同妈妈合影。<br>  左一,我的妻子。左三,我的姐夫。左四,我的姐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八人。爸爸生前笑称:你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论是入伍、升学、招工、提干、入党、分配工作,我们没有一个"走后门"。大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国家作着贡献。 如今,我们大都已退休在家,安享晩年。<br><br>  这是2012年春节,兄弟姐妹八人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年时期的父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这辈子,儿子尽孝还没有尽够!我多想再给您做几年米酒,再为您搓搓澡,捶捶背,再陪您多走几个地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啊!<br>  爸爸:再过几天就是"父亲节"了,儿子为您点播了《过雪山草地》,不知您听到了没有?记得1995年春节,我为您播放《长征组歌》,您从昏睡中醒来,脸上泛着红光,嚅动着嘴唇,不知是在轻轻哼唱,还是留恋长征路,怀念牺牲的战友?<br>  每逢佳节倍思亲。爸爸:不知您在那边过得还好吗?在那边,有您的首长,有您的战友,您不会寂寞的!<br>  爸爸: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们没有做够,央求您下辈子,还做我们的父亲!</font></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我常常默默地回想父亲的一生。红军长征,从最初的八万余人,到最后的不足三万人,许多红军战士都倒在了长征的路上,父亲走了过来,他是幸运的;八年全面抗战,多少战士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父亲熬了过来,他是幸运的;三年解放战争,多少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倒在了枪林弹雨中,父亲看到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他是幸运的;经历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父亲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了,但父亲的初心始终没变,父亲的信仰始终没变,父亲的作风始终没变!陪伴他一生的长征精神,使父亲迈过了一道道沟沟坎坎,克服了一个个艰难困苦,在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给我们留下的长征精神,却是我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征精神心永存》</p><p class="ql-block"> 家境贫寒放牛娃,生在湖南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忽然一日红军过,撂下锄头快步跟。</p><p class="ql-block"> 围追堵截何所惧,抗日救国为己任。</p><p class="ql-block"> 雪山草地脚下踩,坚信马列主义真。</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日本降,大解民族心头恨。</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驱老蒋,民主建国心振奋。</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回故里,只见屋后两孤坟。</p><p class="ql-block"> 自古忠孝难两全,养子方知父母恩。</p><p class="ql-block"> 兢兢业业搞建设,鞠躬尽瘁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十年磨难不动摇,柳暗花明又一春。</p><p class="ql-block"> 人老心红离不休,传统教育抓根本。</p><p class="ql-block"> 生命尚存不歇脚,老有所为不惜身。</p><p class="ql-block"> 年少离家去求学,教子修身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书信往来三十载,父爱如山似海深。</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八十有六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含辛茹苦育儿女,吾辈涕零唯感恩。</p><p class="ql-block"> 安分守己功无量,荣华富贵若浮云。</p><p class="ql-block"> 前赴后继跟党走,长征精神心永存。</p><p class="ql-block"> ——肖福林</p><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15日</p>